祥云县水产养殖常见鱼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10-29 11:04:30

祥云县水产养殖常见鱼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精养高产是目前池坝塘水产养殖的主流趋势,鱼病的发生不仅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祥云县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类病害的种类、发病过程、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鱼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以期为全县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常见鱼病;发病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云南祥云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00-02

祥云县是云南省的渔业重点县之一,2013年养殖面积1 971 hm2,近年来水产品产量每年在1.1万t左右,随着池塘精养高产技术的成熟与推广,高密度养殖防控措施不到位,导致全县鱼病频发,控制难度大,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使渔业向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1 常见鱼病种类

祥云县水产养殖主要以常规品种为主,主要有鲤、草、鲫、鲢、鳙鱼等。在养殖中流行和常见的鱼病: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竖鳞病、打印病等;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鲢鱼和鳙鱼;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鲫鱼、鲢鱼、鳙鱼。

2 鱼病发生过程及发病高峰期

2.1 发生过程

鱼病的发生一般都要经过3个时期: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鱼类发病的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从数日至数月不等,并且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会因病原、数量、入侵途径和环境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前驱期还没有出现该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充分发展期已经出现了鱼病的典型症状,也是到了鱼病发展的高峰期,此时鱼病已较难控制。

2.2 发病高峰期

每年4―5月,气温、水温逐渐上升,鱼类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也是水体中病原快速繁殖的时期,此时2龄鱼种易发病,主要有车轮虫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和指环虫病等;6―8月易发生淡水鱼类出血病;8―9月易发生草鱼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鳃隐鞭虫病。

3 常见鱼病的发生原因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在水中进行,受水中溶氧量、pH值、温度、氨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可直接影响其生长和病害发生,并且由于池塘高密度精养,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饲料,导致水体易恶化,有害生物产生过多,使鱼体抗病力下降,导致鱼发生病害。

3.1 池塘条件因素

面积小的池塘水温和水质变化较大,鱼病发生的几率较面积大的池塘高。有的池塘多年未干塘,淤泥过厚,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化学指标偏高,未清过塘又未做好池水调控和消毒处理,这类池塘鱼病发病率较高。

3.2 人为因素

鱼种投放密度与比例不当,饲养管理和操作不慎,易造成鱼体受伤,鱼体体质下降,从而鱼易受到病原体攻击导致生病。若没有把好苗种引种关,引进有病的苗种易导致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因此,应引进健康优质鱼种,减少病害发生[1-2]。

3.3 水环境因素

池塘水温和透明度影响鱼类生长,透明度下降会使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导致鱼易生病。池塘中溶氧量低于4 mg/L,pH值小于7.5或大于8.5、氨氮含量0.2 mg/L以上时,鱼发病率较高。溶氧不足时鱼易感染烂鳃病,pH值小于7.0时鱼易患细菌病,氨氮高时易发生出血性疾病,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含量高时消耗了水体中大量氧气,也易导致鱼发病率增高。

4 预防措施

4.1 日常消毒与管理

一是注意进行科学消毒。鱼种下塘前对池塘进行消毒,鱼种下塘时对鱼体进行消毒;各种生产用具专塘专用,并定期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定期对养殖场消毒,鱼病流行期在食场用漂白粉挂袋消毒。二是遵循养殖生产投喂“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点,关注水温和天气变化,适时开增氧机,保持水中溶氧,注意调节pH值,保持水质清新。三是加强池水水源管理,警惕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流入池塘,保证水源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苗种购进时确保运输水源、器皿、设施、工具等无病原体污染,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确保养殖品种健康。四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调控水质可在养殖水体中加入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可有效去除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和预防鱼病发生的目的[3-4]。

4.2 针对性预防

预防草鱼烂鳃病、肠炎病等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投喂新鲜青饲料,不喂霉烂变质饲料,定期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易发烂鳃病的鱼池不允许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发生烂鳃病的池塘严禁使用碱性消毒剂(如生石灰),以防病情加重;预防鲢鱼、鳙鱼细菌性败血症,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如受伤应用盐水浸泡病鱼等方法处理;重大鱼病发生时,按照《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规定,及时如实上报相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如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的进一步蔓延[5]。

5 治疗方法

5.1 细菌性败血症

全池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漂白精(有效氯60%~65%),每次用量为含氯石灰1 g/m3水体,漂白精0.3~0.5 g/m3水体;大黄每次用量为2.5~3.7 g/m3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15 d泼洒1次;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15~2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庆大霉素,每次用量为10~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3~5 d为一个疗程。

5.2 细菌性疾病

养殖水体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粉或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每日1次,连用2次,或间隔1 d用1次;同时在饲料中拌入氯苯尼考粉、诺氟沙星粉或加矾霉素粉等敏感抗菌药投喂,用量为10~15 mg/kg体重,细菌性肠炎病还要在饲料中加大蒜素,每100 kg鱼用大蒜素2 g和食盐50 g拌成药饵,每日1次,连用3~7 d。

5.3 寄生虫疾病

用0.7 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或用苦楝叶450 kg/hm2,煎汁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泼洒2 d。小瓜虫病,对于1 m水深水面,用辣椒粉3 150 g/hm2、生姜干片1 500 g/hm2煎成375 kg/hm2溶液,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泼洒2 d,或用亚甲基蓝2 g/m3对水全池泼洒,每隔3 d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5.4 细菌性烂鳃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为0.2~0.3 g/m3,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盐酸土霉素,每次用量为20~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或用诺氟沙星30 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 mg/kg体重,或氟甲喹2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

5.5 赤皮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0.2~0.3 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15 d全池泼洒1次;大黄每次用量2.5~3.7 g/m3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15 d防治1次;或用诺氟沙星30 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 mg/kg体重,或氟甲喹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5~15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磺胺间甲养嘧啶,每次用量为30~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首次用量加倍。

5.6 细菌性肠炎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为0.2~0.3 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将穿心莲40 g、大青叶30 g、黄芩5 g、桑白皮10 g和白矾5 g,打成粉后与1 kg饲料拌喂;磺胺-2、6-二甲氧嘧啶,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从第2天起,每次用量改为25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7 d;诺氟沙星,每次用量10~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2次,连用3~5 d。

5.7 烂尾病

45%苯扎溴铵溶液,每次用量为0.22~0.33 mL/m3水体,全池泼洒,2~3 d防治1次,连用2~3次;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每次用量为1 kg饲料20 g,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4~6 d;5%诺氟沙星粉,每次用量为1 kg饲料4~8 g,拌饲投喂,每日2次,连用5~7 d。

5.8 打印病

10%聚维酮碘溶液,每次用量为0.5~1.0 mL/m3水体,每日1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或用含氯石灰(漂白粉)1.0~1.5 g/m3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0.3~0.6 g/m3水体,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0.2~0.5 g/m3水体,或8%二氧化氯0.1~0.3 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诺氟沙星每次用量30 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 mg/kg体重,或氟甲喹2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5~15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

6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传统渔药虽然对鱼类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鱼类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药残及养殖水域产生污染等问题。中草药是天然物质、绿色植物,具有低毒、高效、抗药性不显著、资源丰富、性能多样、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适合鱼类的群体性疾病防治,对提高水产品质量、解决药残问题,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水产养殖上使用的中草药种类较多,不同种类其药物功效不同,应用效果也较显著。

7 结语

鱼病的发生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养殖户要充分掌握鱼病的流行季节和防治方法,按照养殖规范流程进行渔业生产,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避免和减少鱼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降低环境污染,取得最佳的养殖经济效益。

8 参考文献

[1] 汪开毓,肖丹.鱼类疾病诊疗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张凯,李新国,焦长军.鱼病的类型及防治方法[J].黑龙江水产,2006(6):29-30.

[3] 袁武珍,邓冰.鱼病的综合预防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51-52.

[4] 周剑.冬季常见鱼病的防治[J].中国水产,2008(12):75.

[5] 李荔,刘志刚,喻海琼,等.一种新型鱼病口服疫苗的研制和示踪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6(4):382-384.

上一篇:谁是地球“送水工?” 下一篇:华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学生在校动物医院轮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