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水”要有环保意识?

时间:2022-10-29 10:51:38

面对“死水”要有环保意识?

【现场回放】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课堂里正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诗作《死水》。朗读声停下来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如下学习环节。

师:刚才我们已经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又大声把全诗朗读了一遍,相信大家已经有一些收获了,谁能告诉我,这一沟死水里有些什么?

生①:这沟死水里有破铜烂铁、剩菜残羹。

师:如果这条水沟呈现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处理?

生②:我就走开。

师:要注意环保啊!

生③:我会把它清理干净。

师:他(指生②)太怕脏,其实请负责环保的人来也可以。还有什么办法?

生④:去报社反映情况,鼓励环保。

师:这个办法好。作者把死水交给丑恶,你们同意吗?

生⑤:同意,明哲保身嘛。

生⑥:不赞成,如果交给丑恶,就不可能造成美的世界。

生⑦:我也不同意,那样就会越来越丑。

师:很好,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

【细节解码】

这里呈现的是《死水》的课堂教学细节。课后的讨论中老师们均不满意此环节,认为前一个问题太搞笑了;后一个问题太提早了。执教者也认为自己预设得还不够充分,但却认为后一个问题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而提出的。那么,究竟如何评价这一细节呢?应该说,这是一个遗憾的但却很有代表性的细节。它包括着两个层面的遗憾:1.文本的解读问题;2.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解码。

1.解读有误。实化了意象;漠视了时代价值;误解了“反讽”手法。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意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诵读者的再造想象。《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1925年,诗人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死水”就是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而教者却将它实化为21世纪的一条水沟,用“要注意环保啊!”“请负责环保的人来”“这个办法好”等看似幽默实为错误的指导语导演了由生②生③生④完成的细节;对诗中运用的反讽手法,教者也未正确领悟,诗人用前4节对死水进行了冷嘲热讽,最后怀着满腔的激愤,用反讽的手法指出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将它交给丑恶(即让它烂到极点),才能找到一个“美的所在”。而教者却将此句的表层义抛给了学生。

2.对新课程“个性化解读”理解有误。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按照这一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确要精心设计,让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甚至质疑、批判;然而,这种个性化的解读却必须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要以作品原有的核心价值为前提。如在本环节中教师诱发学生对“交给丑恶”发表“个性化”的看法,生⑤生⑥生⑦的确“发表”了,但遗憾的是,他们,连同教者对诗句的内涵均未能准确理解。当然,在本节课中也不是不可以引导个性化解读的,如,可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赏析的内容,或对“翡翠(铜锈)、桃花(铁锈)”等静态描摹进行欣赏;或对“腐物酵成绿酒时的臭味、小珠变成大珠时的狞笑、花蚊偷酒时的动作”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对“丑恶”也可允许学生自由解读,或解读为“丑恶的北洋军阀政府”,或解读为“革命的力量(反语)”等。总之,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是必须建立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的。

【学长赘言】

准确解读文本,难;将新课标理念落实于教学,更难;辩证地把握正确理解文本与尊重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关系,是难上难!唯其难,我们才应将“勉强应付”转变为“主动应对”,将“主动应对”发展为“迎难亮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昂首阔步地迈上探索与发现的大道,才有可能去遥望彼岸的教学艺术殿堂!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 下一篇:一句话决定国家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