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

时间:2022-10-29 10:51:11

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学习者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育部等部委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还提出了“教学要实现行动化”的要求。那么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呢?

行动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劳动,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二是学生在行动前能对行动的可能结果做出预测,通过计划,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结果。

行动导向学习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本质的区别:行动导向学习关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的关系,强调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建构,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外部控制的条件反射过程,强调外部强化因素,认为通过学习程序设计和足够的练习就能促进行为的改变,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作用。因此不能望文生义把行动导向理解成行为导向。

行动导向教学起源于德国改革教育学(Reformpaedagogik)理论,但其实践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San Luca)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和以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为代表的劳动学校运动。行动导向教学也是杜威(J.Dewey)民主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如杜威始终强调“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在当代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新生的标志是上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以项目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原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原东德学者哈克(W.Hacker)和福尔佩特(W.Volpert)等人对现代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哈克提出了行动体系的五个环节(确定方向、选择取向、设计、决策和控制),而福尔佩特不但对行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义,而且还建立了多种基本的行动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整个行动过程)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如工作页等)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在此,学生首先想象出行动的终了状态(问题解决后的情形)和解决途径,通过有产出的工作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从而获得在行动过程中具体化了的结构性知识。只有在完整的行动模式下才有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希尔顿(A.Schelten)从以下5个方面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其他特征进行了归纳:①学生:照顾其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②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③教学内容: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的特征,可促进综合性的学习;④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交替使用;⑤组织形式: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有尝试新行为方式的空间。

理论上,行动导向教学与知识导向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按照行动的复杂程度,行动导向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实验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和检验评价结果,目的是解决实际技术问题;②问题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理清问题实质、确定结构、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结果,目的是培养技术思维能力;③项目导向性教学:即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典型的如项目教学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其中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按照教学论大师科拉夫基(W.Klafki)的分类,项目教学、教程法、课题法和实践练习法属于最基本的四种教学方法。

可以看出,行动导向教学与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相对应,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每一个完整行动过程的起点都是“理智的尝试性行动”,终点都是“行动目标与行动结果的比较”;它强调“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管理式学习,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行动导向教学将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和适应外界要求结合起来,扩展了学习者的行动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能力,而且对关键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基于TAFE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中新分流教育政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