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时间:2022-10-29 10:50:49

论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摘 要】 作者总结概括了原文中关于爱情类型的理论和研究,详细解释并发展了罗伯特•斯滕伯格关于爱情类型的爱情三元理论。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主要从西方人的感情经历和生活体验出发,根据亲密、激情和承诺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将爱情分为四种不能被称为爱情的状态和四种可以被称为“爱情”的情感体验。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的存在,中国人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爱情类型,使得我们在应用三元理论分析中国爱情的类型时出现偏差。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爱情的特点以及中国人追求纯粹的精神之爱的文化根源――封建传统礼教的约束。

【关键词】 斯滕伯格; 爱情; 三元论

Studies Robert J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JIA Ru, WU Rengang

Deperter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has summarized theories and studies about love’s type described in the original book, interpreted in details and developed Robert J.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mainly originating from westerners’ affe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divides love into four status which cannot be called love and four types of affection experience which can be called love,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However, because of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people have their own affection experience and specific love types. Then warps will appear when we try to use Triangular theory to analyze China’s love typ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ays much attention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ove and the cultural origin for Chinese people’s search for pure spiritual love which is the bondage of feudal ethical code.

【Key words】 R J.Sternberg; Love; Triangular Theory

爱情,是人类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也是艺术家们翰墨传音的热点。从柏拉图到诗经楚辞,从马丁•路德的超越性质的爱到唐宋诗人那超越时间空间的爱,从中世纪萌生的一种与游呤诗人和骑士联系在一起的“优雅的爱”到小说传奇中才子佳人式的饱受相思之苦的爱,纯粹的、永恒的、崇高的爱情一直是人们竭尽全力争取的梦想。但何谓爱情?又是人类追问了几千年都难以作答的问题。人们从社会、心理、情感、诗词、小说,甚至是科学、生理的角度[1]去分析爱情,努力寻找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会有爱情。1997年央视首次引进长篇韩剧《爱情是什么?》,创造了当年的收视率纪录,也开启了韩剧在中国的先河。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尝试以生活的语言去揭示爱情的真谛。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婚姻专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重点探讨了浪漫激情之爱的起源,并依据爱情三元理论将爱情分为四种类型以及相应的体验,以此解释男女之间的各种感情现象。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于1986年提出爱情的三元理论[1],认为爱情应该有三个核心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则主要指对对方的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腾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斯腾伯格用这三个成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这三种成分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三种成分的强弱不同时,三角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形状,而此时的爱情表现特点以及它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但在斯腾伯格看来万变不离其宗,以思想家的眼光,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爱情人与事,就象无数的彩,五颜六色,但三元色是基本颜色,关键是怎样调色。

斯滕伯格认为如果缺少了三个基本成分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被称为是爱情。如果三者皆无,很简单就是毫无关系的两人,或是简单熟人,连朋友都不是,被称之为无爱。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就会产生喜爱,也就是常说的喜欢。喜爱会发生在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缺少了激情和你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你爱恋的异性对你说“我爱你,但这不是爱情”。可能不是好消息。这人实际想说的是“我喜欢你,愿意和你聊天,你是个很不错的人,但我发现你对我没有性的吸引力”。当朋友之间激起了激情,或欲望那么两者的关系就不再是朋友那么简单了。如果仅有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时,就是迷恋,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见钟情”颇为相似:我们对那个人没有任何了解,仅仅是第一面,迷人的外表激起了心中的欲望和冲动。同样,如果在这种“唤起”状态下,逐渐发展出亲密和承诺,那就是一段值得羡慕的人间爱情佳话了。

用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分析当今社会,就会发现存在滥用“爱情”字眼的现象,一些男士看到漂亮性感的女人,就有了性的冲动,就交朋友,就同居,自认为这就是爱情。一些女孩也存在一种无知,当男朋友主动和她发生了性关系以后,就主观地认为是对方爱上了她才如此。其实他们之间可能只有激情,缺乏亲密和承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各种生存因素的影响,也会蒙蔽人们的眼睛,使人无法看到爱情的最本质的东西。比如,错把同情当爱情,所谓“英雄救美”现象,一方生存在很差的环境中(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女性),于是就引起了一些单身男士的怜悯,并主动给予各种帮助, 进而发展到谈婚论嫁(当然女方的外貌应该引起男方的激情),于是男方的承诺就出现了。但两个人都忽略了爱情的另一角,那就是亲密,两个人除了性的交流以外,是否在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上互相认同,是否能够彼此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支持和分享,这对爱情的发展和稳定同样很重要。现实中因为同情对方而与对方结婚,当对方的生存条件改善了以后,同情一方没有了怜悯感,被同情一方不再接受同情,而亲密感却始终没有发展出来。两个人之间就可能会因为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而无法有效交流,隔阂、矛盾就会随之而来。美国学者弗罗姆(E.Fromm)在《爱的艺术》中非常强调爱情的主动性,即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爱不能叫情。现实中某些男女,一方拼命追求另一方,不断对对方关心体贴,承诺更不在话下,而另一方却主动性不强,甚至很差。但是久而久之,被追求的一方就会受到“感动”,同意了对方的要求。为什么双方对爱情的主动性差异很大。说明双方在爱情的激情或亲密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时一方的承诺对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就显得很勉强。上述种种所谓的爱情关系就为婚后的夫妻关系埋下了隐患。 所以,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十分有助于现代年轻人在各种复杂眼花缭乱的爱情美妙乐曲中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

斯滕伯格还分析了可以被称之为“爱情”的四种情感体验。这四种情感体验具备所有的三个成分,只是各个成分所占的比重不同。

“浪漫的爱”是高程度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的爱,是一种高程度的唤起所带来的兴奋和幸福感。浪漫的爱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欲望和对方是引起你欲望的人,这里既包括了身体生理的唤起,也包括了两人之间某些认知上的共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因素,就是浪漫的环境和事件,都可以增加我们对伴侣的浪漫之爱。浪漫的爱会使我们忽略或重新解释伴侣的某些缺点,将伴侣的形象理想化,同时也会引起对我们个人的重新评价和发现,了解以前我们所不了解的自己。比如因为勇于付出爱而发现自己善良的一面,因为受到对方的爱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提高,使关于自我的概念更为多样化。问题是大量研究显示浪漫的爱具有时间上的弱点,时间不长,所以很多专家认为浪漫的爱不能构成接下来维持婚姻的理由。研究调查显示友伴的爱有比浪漫的爱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友伴的爱”,亲密和承诺结合形成的对亲密伴侣的爱就是友伴的爱。友伴的爱的特点是以双方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赖为基础,在友伴的爱情中,人所体验的更多的是对对方的信任和依赖感。具体说来就是两个人的亲密的内容扩大化,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亲密,还有诸如日常生活、工作、照顾孩子等多方面的互相依存,并且双方愿意长时间的厮守在一起。这个时候的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虽然也不乏浪漫激情,但其程度要低很多,显得有些平淡。友伴的爱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两人自愿保持互相尊重,体现了双方感情的理性成分。中国有句古话来评价夫妻之道,叫做“床上夫妻,床下客”,谈的就是友伴的爱,提倡既要有床上的亲密,也要有床下平日里双方的互相尊重。

“虚幻的爱”则是高程度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的体验。斯腾伯格将其称为愚蠢的体验,因为双方在并不很了解或喜爱的情况下,仅仅在势不可挡的激情驱动下闪电发展进入婚姻的殿堂。也正如作者所写的,激情是这三个成分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一个,它的变化幅度往往也是最大的。这种体验更加接近迷恋,具有风险。

最后,当亲密、激情和承诺已相当的程度同时存在时,就达到了爱情的至高峰――“圆满的爱”,类似于蜜月期的恋人的体验。但斯滕伯格认为这只是爱情经历中很短的一个时间,很少有人可以终生有这种体验。也就是说在人的爱情过程中,其他类型的爱情可以向“圆满的爱”转换,“圆满的爱”也可以转换为其他类型的爱[2]。

然而,西方罗曼蒂克的小说中描述的爱情大多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大多数故事都以骑士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结尾,但是没有哪一部小说描述了他们婚后的生活,因为这些小说家们可能也意识到他们真正“幸福”生活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以莎翁最著名的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罗密欧参加凯普莱特家族的舞会是为了看他心仪的女子,并在此前对他的好友夸口说:“比我的爱人还美!烛照万物的太阳,自有天地以来也不曾看见过一个可以和她媲美的人!”然而当他看到了朱丽叶时,他感慨道:“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也许你会说罗密欧先生变心变得这么快是因为他遇到了他的“真命天女”。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剧本涉及的时间,从两人第一次见面到先后殉情只有短短四天时间。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四天内开始,疯狂的发展,然后结束。我们在被他们的“爱情”感动的同时,是否也觉得太过仓促了呢?四天,还要除去因为家族仇恨等等原因不能见面的时间,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彼此能有多少了解,又能有多少交流?仅仅凭着心中的强烈的情感欲望和激情就作出了生死承诺,这确实令人感动,但又不得不让人觉得惋惜。也许这就是爱情,也许这就是理想。如果消除了家族的障碍,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最终能够步入教堂,《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再是一个悲剧故事,但却可能变成一个爱情悲剧。因为他们也可能像本章节开始提到的那位女士一样,在结婚以后,激情之火逐渐减弱而备受困扰呢?

书中所描述的爱情类型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因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上述这些类型还不能完全涵盖我国的爱情类型。与西方民族外向、重感性、重物质、重个体享受的性格相比,作为东方民族的中国人的性格,显得更内向、重理性、重精神、重群体评价。西方人的爱情往往热烈、明朗、追求肉体快乐,即书中着重描述的浪漫激情之爱[3];中国人的爱情多数缠绵、含蓄、倾向心理体验,类似友伴之爱,却又不尽相同。

以往中国人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心中理想的爱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承诺,也有激情,也有欲望,但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久相伴的愿望。认为爱情和是互相对立的,肉体的结合是肮脏的,精神的结合才是最崇高的,因此追求纯粹的精神之爱。在实践婚姻的承诺之前,双方必须保证肉体的贞洁,尤其是女性。性,在中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甚至是最亲密的伴侣之间也会羞于谈性。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在世纪之交的调查,被访夫妇在婚前有的仅占9.7%,而无任何亲密行为的达40.2%;由于长期的性封闭和性禁忌,51%的人至今不知为何物。无论是伉俪间的性抚爱、性感受交流,还是性快乐的享受,对不少人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而被访者中认为性生活不怎么重要的高达34%。可见,直到今天,性,在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婚姻爱情中仍然是可有可无的成分。

追求纯粹的精神之爱,可以说是两千多年封建道德约束的结果。看重礼义的封建礼教对爱情和婚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乎情,止乎礼”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爱情观念最准确的评价。不论内心是如何的激情似火,但却不能表现出一丝一毫,必须维持应有的礼仪和礼数;长期默默相爱却不互诉衷肠。正如唐欣的《中国最高爱情方式》中所记述的[4]:“我爱她爱了六十年/爱了六十年没说过一句话/我肯定她也爱我/爱了六十年没说过一句话……我有一种固执的想法/我一开口就会亵渎了她/我知道她也如此/我们只是久久地凝视着/整整六十年没说过一句话……”彼此心灵交通,相知相爱,却不愿也不敢捅破那最后的一层面纱。封建道德对礼仪的追求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人的含蓄实际上也是对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扭曲的表达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事实:越是喜爱的,对之越是冷淡、疏远,克制住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还要在表面上装出不感兴趣或一本正经的样子。这就是中国人的爱情,将内心的感受深深的藏在礼仪的华服之后,互相猜来猜去,搞得迂回曲折,气象万千。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都要比这些理论要复杂的多,这也是斯腾伯格承认的。因此你正经历的或是经历过的抑或是将要经历的爱情可能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一种,你所追求的完美爱情也可能独具特色。爱情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但是我们知道的是,爱情是我们生活中最美好、最令人难忘的事情。爱情是我们真实的情感体验,系统的理论能否解释得清楚呢?就像我们无法用电磁波和粒子运动来代替眼睛看到的美丽彩虹一样,若是有一天我们真的将爱情破解,她还能保持自己的魅力,还能令人神往吗?所以无论你的爱情是哪一种爱情,浪漫之情也好,友伴之爱也罢,她们都是爱情,都是值得我们珍惜并怀念的。

参考文献

1 (美)沙伦. 布雷姆等著. 郭辉,肖斌译. 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2 Acker M, Davis M.H.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inromantic relayionships: A test of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2,(9):21-50.

3 Adams,R.G. Woman in sexist society[M].New York; Basic Books. 1971.

4 杨景龙.爱情的升华与异化――唐欣《中国最高爱情方式》赏析[J].名作欣赏,1994,(6).

[收稿日期:2008-01-20]

上一篇:巨大胎儿分娩30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慢性前列腺炎诊断和治疗的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