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别人和你想的一样

时间:2022-10-29 10:03:36

我爱吃。以为你也爱吃

雯雯是个漂亮的川妹子,她大学毕业后被一家上海的大企业录用,来到上海工作。在工作当中,她遇到了让自己“一见钟情”的男友,两人开始了一段甜蜜又浪漫的恋爱。一年后,男友决定将雯雯介绍给自己的父母认识,雯雯为了给未来的公公婆婆留下一个好印象,决定亲自下厨做一顿晚饭。

雯雯对自己的厨艺本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一餐饭下来,虽然几人连连称赞自己的手艺,桌上的菜却没动几口。送走了两位老人之后,雯雯趴在男友肩上,闷闷不乐地问他是不是他的父母对自己不满意,男友戳戳她的鼻子说,“我爸妈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哪吃得惯这么辣的菜?”雯雯恍然大悟,直怪男友没有提前告诉自己,男友却摊开双手,一副无辜的样子,“我以为你会知道啊!”

其实雯雯和男友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雯雯自己是个爱吃辣的四川人,就以为公公婆婆也一定喜欢吃辣味的菜肴;而男友自己知道父母不爱吃辣,就认为雯雯也能想到这一点,正是因为这种“以己度人”的心态,才导致了这种略显尴尬的结果。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在心里想,怎么会有雯雯这样的人存在呢?见公公婆婆这么重要的事情,肯定要提前先和男友好好讨论一下,怎么会不问清二老的爱好就随意做菜呢?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想法,那就说明,你也掉进了由你的“虚假同感偏差”构建的世界。

我们总是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

“虚假同感偏差”是一种我们每个处于社会中的人都会有的心态,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因此而出现了“同感偏差”。你喜欢音乐,就在房间里大声播放歌曲,认为这能让大家都感到身心愉悦,却不知道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你播放的音乐与噪音无异;你认为自己在从事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应该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来辅助你,却不知道对别人来说,你在做的事可能是无足轻重的,根本不需要给予多余的关注;你喜欢热闹,觉得那些自己在家看书画画的朋友一定会感到孤独,于是到别人家里去“送温暖”,实际上却可能打扰了别人难得的清静……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呢?当我们在集体中遇到有冲突的选择时,人们的思考过程是:猜测他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一评价其他人的选择,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做出决定时,其实已经确认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和自己一致的。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在一项研究中,招来一批大学生志愿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又大又傻的广告牌在校园里转悠30分钟。同时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结果发现,挂着牌子瞎转悠了半小时的同学们有62%的人觉得其他人也愿意这么干;而直接拒绝挂广告牌的同学则只有33%的人觉得别人会同意挂着牌子游街。

如果不一样就恼羞成怒

而且,对于那些选择了和自己不同选项的人,人们多半会做出非常极端的评价。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比如有人宁愿放弃公务员的职位,也要去非洲当志愿者,我们会说“只有大脑不正常的人才会那么干吧!”“那样做的人是不是缺心眼啊?”高考时有人报考了冷门专业,我们就会说“他怎么会选那个,脑残吗?”如果你认真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

这种发泄一下极端情绪的人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仅仅因为他人与自己意见不一致,就大打出手。

当你以为别人会认同你的意见、而别人却不认同时,你对他的评价立刻极端起来,甚至控制不住大打出手,这都是“虚假同感偏差”惹的祸。

媒体敌意效应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情绪如果在群体间传播,两个意见不同的群体之间就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往往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过分夸大群体内的相似度,过分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觉得凡是不支持自己的人都是脑子有病。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个媒体的报道比较公正,那个媒体的报道太有偏向,等等。毋庸讳言,媒体的报道是有偏向性的,但作为消费者,同样对媒体报道本身抱有偏见,这也是“虚假同感偏差”引起的。

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李·罗斯教授,曾对此问题做了研究。他邀请了68个支持以色列的大学生,27个支持阿拉伯的大学生和49个持有一般看法或者说是中立的大学生,一起观看有关1982年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贝鲁特对阿拉伯难民营大屠杀的一组电视新闻片段。结果发现,每一个持不同立场的人都认为新闻报道是偏向对方立场的:支持阿拉伯的学生认为这些新闻片段普遍是偏向以色列的,而支持以色列的学生则认为这些新闻版段普遍是偏向阿拉伯的,中立的学生的看法介于二者之间。

这说明,“虚假同感偏差”会引起不同群体之间更加强烈的对立情绪。

“虚假同感偏差”在社会交往中有这么多负面效应,为什么还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驱之不去呢?因为这种情绪只要表现得不极端,对我们还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没办法一一搞清别人的心思,于是我们就假设别人和我们想的一样,这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意见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共鸣,从而获得了自信和自豪感,因此它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选自《百科新说》

上一篇:比树更长久的 下一篇:做饭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