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应用,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

时间:2022-10-29 10:02:11

迁移应用,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

摘 要: 迁移应用是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推广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一个重要模块。这不但体现了我国传统上的“学以致用”的思想,而且体现了高考说明中“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求。通过2009年的一组高考题的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可以能看出通过“迁移应用”是解决一些比较复杂问题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关键词: 地理知识迁移应用 高考题 解法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中有这样一组题: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

9.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这两题的解法应该是相同的,但很多考生见到题目后却感觉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在审清题意,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后,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出此组题目的。

方法一:利用月相判断。某日16时看到“月到中天”说明太阳位于月球的西侧,两天体的视位置的夹角小于90°,据此可推测,此日应在初一(新月)到初七、八(上弦月)之间,但由于初七、八时太阳与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夹角为90°,初二时太阳与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很近,可排除A、C、D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

18时40分看到“月到中天”,说明太阳位于月球的西侧,两天体的视位置的夹角为90°左右,故这一天应该为农历初八。

方法二:利用相邻两天月亮出现的时间差来判断。由于月亮每天出现的时间比前一天晚约48分钟,那么每天“月到中天”的时间也应该比前一天晚约48分钟。由题意“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可知:农历初一时“月到中天”的时间为12∶00左右。若想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需(16-12)×60÷48=5(天)后,即农历初六前后。同理,若想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需[(18-12)×60+40]÷48≈8(天)后,即农历初九前后。因此,前一题选B,后一题选C最合适。

方法三:利用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如下图所示:大圆表示地球,小圆表示月球,虚线圆弧表示月球公转轨道的一部分。由题目提供的条件“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可知:农历初一时“月到中天”应为地方时12∶00前后。即下图中的A点的人在农历初一看到“月到中天”时,月球运行到公转轨道A′处。若想某日16时左右(下图中B点)看到了“月到中天”,则月球运行到公转轨道B′处。由于A、B两点相差4小时左右,可推出=60°。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可知:月球绕地球公转的速度约为12°/天,则月球从公转轨道A′处运行到B′约需60°÷12°/天=5天,即农历初六前后能在16时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同理,若想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需在农历初九前后。

方法一是许多高考资料在解析这组题目时常用的方法,但是我认为在以上三种方法中这种方法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它也不符合出题者出此题的本意。因为月相知识在必修一中虽有涉及,但却属于选学内容,而且在高考说明中对这部分内容出没作要求。因此,方法一在高考中绝大多数考生是想不出来的,只有那些选学过月相这部分内容或者是平时对月相和农历知识都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才有可能想到这种解法。

方法二看似简单,但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知道每日月出时间要比前一日晚约48分钟。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推算出这一数值。第一种方法是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计算出两日间的月出时间差。朔日时日月同升同落,望日时日月此升彼落,据此可知:一个朔望月中,月出时间要推迟一天。那么,每天月出时间应推迟24小时÷30天=48分钟/天。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月球的公转来求出。由于月球公转的周期约为30天,也就是说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360°)大约需要30天,即月球在公转轨道上每日运行12°。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的,这就使每天月球升起时间要比前一天大约推迟12÷15=0.8(小时)=48(分钟)。当然,若是平常学习中老师没有讲到这一点,只凭学生在考专场上推算也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方法三在以上三种方法中应该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它既充分利用了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又用到了知识的迁移,这完全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种方法应该符合命题者的本意,也是最能体现考生解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学会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六模块建构课堂”中的“迁移应用”模块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最佳途径。

要想让学生能够应用已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必须让他们养成以下习惯。

一要仔细审题,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考虑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也就是说要弄明白此题考什么。

二要充分利用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包括隐含条件)。“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是本组题目提供的一个条件,一些考生只所以没能解出此题,就是因为没能充分地利用此条件。另外,解题时还要考虑隐含件的利用。在此题中就隐含着一个时间条件,由于杭州位于120°E附近,它的地方时接近北京时间,因此题中的时间既可看作是北京时间,又可以看作是杭州的地方时。

三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教材中没有月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决月球运动的问题,这就属于知识的迁移运用。

只要我们在做题时,做到以上三点,就不怕遇到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迁移应用”环节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志宏主编.高考高手――地理.知识出版社:34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体现《课标》理念,浓于时代气息 下一篇:转炉炼钢造渣工艺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