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时间:2022-10-29 09:45:55

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摘 要:主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现状以及其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和推进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应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学生干部的工作潜力,从选拔培养中提高学生干部的道德素质,从心理成长上不断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成就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18-02

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生队伍中自我管理的实践者,更是学校开展学生管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学校开展校园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配合者。因此,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以90后为主,这一代人的成长背景、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笔者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为调查和访谈对象,82%的学生干部认为,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实践经验,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12%的学生干部认为大学期间竞选学生干部是为了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结交更多的朋友;5%的学生干部认为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可以在评优入党的时候能够优先考虑;1%的学生干部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是被老师和同学推选的,不好推辞。

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干部还是比较有理想有信念,他们希望通过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更好地磨炼自己,以便将来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社会角色。但是也有极少数学生干部思想不积极,甚至动机不纯。

在工作和管理能力调查方面,对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70%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工作中的沟通能力较强,但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般,总体达到合格;20%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整体工作能力较强达到良好;7%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学生干部能力很强,整体工作能力达到优秀;3%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工作整理能力为不合格。

由于文化基础和学习环境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有其独特的一面,比如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重实践而轻理论,重管理而轻研究。高职学院学生本身在校时间较短,学生干部的角色转换较快,导致学生干部投入到学生工作上的精力和时间都十分有限。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职院校里面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高度负责和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更加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是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那种单一的、枯燥的单项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互联网+”模式的教学正在兴起,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依据便是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学生干部代表着全体学生的利益,反映着学生的诉求,他们最清楚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因此,学生干部队伍的发展对学校的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学校工作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学生干部身份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干部是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面,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又是学校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参与者。学生干部来自与学生,学校通过学生干部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干部还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各类问题,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学生干部向学生宣传、解读学校的各项政策,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体学生的素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学生干部是从学生当中选的骨干,他们大多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综合能力强,在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通过对学生干部队伍的不断培养,树立一大批先进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去激励周围的同学,不断扩大影响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用榜样创造的环境来影响学生,这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多样化价值观,他们自身也难免受到一些影响。再者,学校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上还有待完善,有个别的高职院校甚至还没有成文的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制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干部工作态度问题。学生干部应该是一个为学生、为老师、为学校服务的身份。一些学生干部在竞选成功以后出现了前热后冷的状态,竞选之前踌躇满志,积极为学生服务,态度认真积极,雄心勃勃;但任职以后,尤其是任职后期就出现了思想懈怠,工作拖拉懒散的情况,个别学生干部甚至滋生了功利思想,工作消极被动,毫无热情和积极性,服务意识更无从谈起。

第二,学生干部工作作风问题。部分学生干部自控和规划能力不强,无法合理安排学习与工作的冲突,同时学院在学生干部的使用上也出现一些“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缺乏对学生干部的系统培养。这些导致了学生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一些学生干部工作随意性较大,工作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选择性地只做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工作,其他工作则推给其他人做,一旦工作中遇到障碍或挫折便想辞职,一走了之。

第三,学生干部工作能力问题。学生干部所做的是一项严格、细致需要耐心、需要热情的工作,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能力,它更专注于实干,有效地解决学生工作中的一些实际性、操作性的问题。一些学生干部有威望,有能力,但是当面对一些新问题的时候常常无从下手,工作能力不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挫。一些学生干部是非观念差,自以为是,做事情讲关系,不讲规章制度,工作中缺乏大局意识和协作能力,一遇到困难的问题便消极应付。极个别学生干部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参加竞选的时候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然而一遇到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更甚至以势压人,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形象。

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高技能复合人才的历史重任,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重任在肩,学校对其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国高校弘扬“中国梦”这一大背景下,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养理应更加严格。

第一,加强思想学习,端正工作态度。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场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直是近代以来大学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理念。然而这样一来,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滑坡、争权夺利等不良现象难免会影响到校园里的学生干部。面对这些挑战,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学习,通过专题报告,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定期的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学生干部“来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工作态度端正的学生干部队伍。

第二,完善各种学生工作制度,加强学生干部监督。当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规模有限,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学生干部的监管方面难免有疏漏,学生工作制度是学生干部队伍开展学生工作的依据和守则,必须不断完善学生工作制度,使学生干部牢记自己的职责范围,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学生工作,不断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工作作风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三,完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其工作能力。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效率。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开拓新思路,创新培养方式,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定期举办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打造学生干部培训基地,学生提问等多种方式,加强整体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考虑到不同学生干部的气质、性格、爱好等不同,做到扬长避短,尽可能按照学生干部的优缺点,将学生干部进行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才。

第四,对学生干部要做到既要“管”,又要“理”。学生干部承担了其他学生学习之外更多的任务,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工作安排要细化落到实处。切实摆脱对学生干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思想,对学生干部不仅要“管”,而且要“理”。在日常工作中,学生干部管理者既要布置任务,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干部理清思路。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和配合等综合素质的塑造和培养。

第五,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保证学生干部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和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关乎到高职院校的改革和社会的期望。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从制度方面给予保障,一是加强专项培养经费管理,确保学生干部培养经费合理使用;二是建立不定期考核制度,确保学生干部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三是完善学生干部进出机制,保证学生干部队伍合理地流动。

学生干部队伍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中国梦”“教育梦”指引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干部的培养。从选拔培养中提高学生干部的道德素质,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学生干部的工作潜力,从心理成长上不断引导学生干部的工作成就感,形成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生高度认可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 谢美玉.高职学生干部成功素质的培养[J].职业教育,2014,(3).

[2] 蒋双双.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3] 田涛,张京贵.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4] 吴雅莉.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存在问题及培养途径[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5] 吕胜.关于新时期高职学生干部培养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6,(1).

[6] 林宝灯.高职学生干部经历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上一篇:经济法干预主体体系论 下一篇:人民法院变更罪名及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