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观看:摄影的微观和宏观

时间:2022-10-29 09:31:05

另一种观看:摄影的微观和宏观

摄影是一种独特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而这种观看方式和效果又往往受人们的知识和修养等诸多因素左右。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他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1972年)一书中,认为图像是对世界的瞬间和永恒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用以保存当初得以出现的并加以保存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证”存在的“图像”,有佐证关于历史、记忆的细节、时间和空间,进而演化为对世界的一种把握。

尹淦江是一位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摄影家,对于摄影技法的学习,他常常会不耻下问,始终抱着一种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纯真。前几年,尹淦江迷恋微距摄影,而且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购置高端微距设备,饲养小昆虫,专心研究和反复探索。尹淦江把花草虫蚁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世界之间的一种沟通和对话,他自己也在这种探索和体验之中,养成了用镜头来观看世界的独特的视角和影像表现的敏锐触觉。

近几年,尹淦江又开始迷恋上大画幅黑白摄影,购置了8×10相机和放大机,组建了传统的黑白暗房,潜心钻研传统黑白胶片的冲洗和放大制作技法。令我惊讶的是他又花了几年时间,用大画幅相机对故乡东莞及周边的祠堂、门神进行有计划的研究和拍摄,从祠堂的建筑、门神、屋檐到祠堂里的神位、木雕、砖雕,以及节假日百姓在祠堂里里外外的传统祭祀活动,从微观到宏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了全面的拍摄。这些照片无论从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影像资料,这也是对传统的中国文化生活的祠堂、门神景观的另一种如实而又细致的写照。而他的这些拍摄对象也随着专题创作的逐步深入,一直延伸到全国,甚至海外的华人社区。

也许可以说,门神是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心灵归宿。神荼、郁垒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门神,它起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多有表达镇宅和吉祥之意。自宋代以后,门神形象多由通俗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出现,唐朝大将秦琼、尉迟恭被选作门神人物始自元明年间,二人成为中国南北流传最广、画样最丰富的门神形象。现在在民间,每年除夕老百姓便会准备新的门神,贴在门上,希望祛除邪魅,也为迎春接福之意。王安石著名的诗作《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这种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

尹淦江这些十分贴近百姓生活、民间传统文化的“景观”作品,在他的大画幅精细的、平静的、既微观又宏观的独特的视角中,有如一幅幅朴素的民俗素描,简练而又凝重,耐人细细品味。尹淦江还根据实际的场景,运用慢门、多次曝光等表现手法,用光影捕捉和创造出祠堂、门神的一种缥缈的气氛和神韵,还原祠堂、门神独特的一种文化、魂魄和灵气,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对祠堂、门神民俗文化的理解、崇敬和感悟。

大画幅黑白摄影的精髓,在于需要一种坚守、一种平和、一种敬畏,还有一种返璞归真,但愿尹淦江一如既往,继续体味这种创作中对心态和心智的修炼与超越,继续体味这种创作中对体力和精神的磨砺与顿悟。

上一篇:不一样的视界 下一篇:汉正街的“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