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育

时间:2022-10-29 09:27:17

新课程新教育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古今相同的———什么是教育,应当怎样教和怎样学。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后者往往模糊和取代了前者。人们似乎更热衷探讨“怎样教和怎样学”,而对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基本问题,反而没时间去考虑了。今年秋季起,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行,但在实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惑。不少教育者又开始忙于研究教法、学法,有些学校老师推出的公开课越来越像演戏,排场很大,场面很热闹,反响很大。但这热闹之后,还剩下些什么呢?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仔细地琢磨一下到底教育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真正要实行的教育目标是什么?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和《小学生时代》杂志联合举办第二届“小学生成长论坛”,邀请教育专家与全省近百名实验小学校长探讨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育理念。会上,省教科院普教所所长王健敏研究员做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育”的报告,她的发言引发人们对教育本身做一个深入的思考。今天,我们摘录王健敏博士的部分精彩发言,以飨对教育关心的人们。

■教育为什么?为一个人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

■回归生命本原,激发生命成长。------这就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育就是建立基于生命体的儿童观,基于儿童生命体观的教育理念,就是关注儿童的生命质量。这种理念下的教育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关键词:珍视童年教育要珍视儿童童年幸福的价值。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儿童作为高级生命体,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如果我们仅仅注意到了其认知特点,把他们作为一个认知体来对待,必然会扼杀儿童的生命活力。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人的幸福。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发展的愉悦,走向自身的完美。最完美的教育应当是一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的教育。惟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完满统一。

童年也是一种生活。功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追求儿童幸福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对孩子来说自由和游戏是一种最大的开心,儿童时期的幸福对他一生的完满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幸福。每个时期的幸福是不可能再现的。童年不仅仅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完满的人生应该实现每个时期的幸福。因此,教育不仅仅要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幸福,更应当重视儿童的现实幸福。关键词:独特性教育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我们要实现儿童发展的愉悦,首先要关注儿童生命的独特性。

教育要让孩子自己认识自己。每个人的生命本源都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遗传素质,独特的成长经验,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我们的教育,过去比较关注的群体,对个体的独特性关注不够。事实上每个生命体都是不可取代、不可重复的,不可过多设计和规约的。教育要去激发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就必须要尊重他的独特性。

台湾的教材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第一课就是《认识自己》:“如果你是一只小青蛙,你不要羡慕小鱼在河里快乐地游,因为你既能在水里游,又能在岸上跳。如果有人说你是英雄,那是因为你很好地运用了自己的本领。”它的理念上首先是要孩子认识自己,并不是要求孩子向同一个目标看齐,而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接纳别人,尊重他人,这是教育的一种逻辑。

老师要关注生命独特性,要从每个孩子的特点出发,并给以不同方式去引导。现在这一点已成为老师操作性的理念。很多学校已通过小班化教学,在跟孩子无声的交谈当中,去解读孩子的心灵。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一教育理念的基本形成,有利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关键词:自然本性发展要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成功”,“成功”更多地关注社会性目标的设定;我更主张的是“成长”,“成长”关注于儿童生命本体。成长意味着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儿童有他自己的习性,比如说比较喜欢玩,喜欢游戏,喜欢表现。每个孩子各不相同,成长观下的教育,就是要应势利导,使其自然成长。我们原来意义上的教育有点像根雕艺术,每个孩子进来后,先去除和常规不符合的那一部分,对其发展规约得太多,造成了一个个根雕。

多元智力的理论,让我们发现孩子各方面的智慧,并得以发展,所以现在学科课程之外增加了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之外增加了综合课程。这个都是要顺应儿童自然性中的多种智力潜能。

成长就意味着要顺其自然。如果我们一旦把儿童作为一种类型的人来看待,特别是作为一个小大人来看待的话,而不去顾及他的游戏心理、表现心理的话,他就会失去童年该发展的天性。我们有必要回归罗素的观点:大自然,本来就希望儿童在长成之前,像个孩子。如果我们把这个秩序打乱,让他们成为少年天才,那么,我们可能造就的是一批早熟的果实,这些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实际上我们就很可能造就一批老态龙钟的儿童和年纪轻轻的博士。这些人现在看起来是人才,但人才最终是要创造社会价值的,但这些人往往最后很难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有许多孩子的父母,望子成龙,早早就给孩子加码,让孩子背唐诗,做练习,成为神童,事实上是一件愚蠢的事。因为儿童的发展,是需要在儿童文化当中用适合于儿童的方式去成全它的。所以教育的功能是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成全儿童,促进它的成长。关键词:潜在性教育要关注它的潜在性。在成长观指导下的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它的现实性,更重要的是关注它的潜在性。孩子成长肯定要经历一个成长过程。要允许孩子犯错,要宽容地对待孩子,要等待,要期望。不要给孩子一个丧失希望的教育,老师要始终充满期待。要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他的优点。

从教育功能来理解教育的任务,简化来说就是三点:授受知识,启迪智慧,认识生命。授受知识是学校最基本的任务,但在这个基础上要启迪孩子的智慧,要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但是仅此而已还不够,最终还是要认识生命,这会让孩子变得蓬勃有 朝气,这就是基于儿童生命体的一个新教育观。关键词:儿童文化在儿童文化的滋养中孕育生命。儿童的生命性是在儿童文化中成长的。儿童文化是对社会文化中一个有创造力的成分。

教育家非常尊重儿童期的生命意义。复归童心,尊重儿童生命意义的发现。儿童在很多方面上,在于他的天性。儿童看世界的方式非常直白,而且非常有创意。而一旦长大之后,就失去了这种本性。毕加索曾说:我终身追求的目标,就是用一双童真的眼睛看世界。儿童身上有一种生命活力的回归。

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儿童的成长中去构建儿童文化,设计好儿童文化和成长文化的这种互动。我们学校文化当中化偏浓,而现在新课程则逐步用确立了儿童文化的主体地位。

儿童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它是一种整体文化,儿童看世界,是整体性的认识。而学科学习是把它分成了几个领域。所以课程设置要尊重儿童的特点,要有综合性课程,把艺术、人文、科学统整在一起,让孩子有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儿童的学习也是整体,所以要搞体验式学习。

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逻辑文化,它区别于科学逻辑文化,没有惟一的结果。比如说,孩子说:“风是活的,它会跑。”这就是一种诗性逻辑。而科学逻辑是惟一的。

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为什么要让儿童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由玩耍,因为在玩耍中,儿童的心灵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游戏精神就是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精神,一种合作的精神。游戏追求的是一种过程的快乐,它成为儿童快乐的本质。所以玩的过程往往能启迪智慧,释放活力,也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要用儿童文化去孕育儿童生命,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关键词:新课程一个人是为幸福而生,为追求幸福而活。回归生命本原,激发生命成长。———这就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育也是对传统教育提出来的。新课程是要改革传统教育中的弊病,而它的弊病就是儿童生命活力的萎缩。这是目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严重的异化现象。具体来说,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授,二是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三是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四是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五是过分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六是过分强调课程的集中统一管理。现在,学生的主要精力大都花在了做题、认字上了,那么他的智慧何以得到启迪,生命何以润泽?

孩子有自己的文化,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了,学校的学习太注重课本学习,一个人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有书本学习,有生活学习,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感觉。但是我们的教育太注重书本学习,对社会生活的发展欠关注。

上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经验交流 下一篇:竞拍网站大竞技(B TO C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