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仁孟义 痴心翰墨

时间:2022-10-29 09:20:41

何为书家?即书法家,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题记

高显古镇位于山西省曲沃县城西端,地方虽小,却历史源远流长,名人辈出,数千年的晋文化为它注入了鲜明的文化色彩,数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哺育着在这里生长的人们,写字作画蔚然成风,书香门第林立。许氏家族是当地的显赫大族,家史悠久,出了不少名人。由于祖上经商多年,家境殷实,及至爷爷许德厚,家境依然富裕,许坚便出生于这样一个沃土。

爷爷许德厚是当地的乡绅,吟诗弄墨,且写得一手好字,无论牌匾门额、函联条幅,都能搦笔悬肘,濡墨而书,许坚从小耳濡目染,看见汉字就有一种心动手要动的感觉。

那时候,一到逢年过节,或遇到红白喜事,村里的乡亲便来找爷爷写字,即便有时要搭上纸和墨,爷爷也是乐此不疲。许坚就和兄弟们围在一旁,认真而又好奇地看爷爷写字,稍大些时,他们便为爷爷裁纸、研墨做些帮手,有时爷爷忙不过来,他们也会一番。

大约六七岁时,许坚上小学。当时高显写字作画风气浓厚,学校也开设了书法课,上课时,写得好的老师便画个红圈,特别好的还会贴到教室后面黑板上作示范,许坚常常把毛笔字作业带回去让爷爷看,然后听爷爷讲解一番。

1974年,高中毕业以后,许坚回到村里,县上要在村上建电灌站,许坚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便被选进了县水利系统工作。在村里的2年多时间,许坚不间断地跟爷爷学习书法。爷爷许德厚1915年出生,他练书法起先临摹欧阳询帖,后因自觉性格不适合便改临柳公权帖,数十年一手持鞭,一手抹墨,时刻不懈,尽其可能地去学习书法,他的这种精神与方法,深深影响了许坚。爷爷也有心培养孙子们学书法,即便是在地里干活的间隙时间他也不放过,他用牛鞭做笔,大地作纸,给许坚比划着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如何起笔、行笔、收笔以及缓急轻重,给他讲解读帖和写字的体会。那时许坚虽听不很懂,但还是养成了多读书,多读帖,用废纸练字、用心悟帖的习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的复兴刚刚起步,许坚也由单纯的爱书法,转变为了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90年代初,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在天津开幕,为了不影响工作,许坚周六晚上坐车,下车便直奔天津体育馆,看完书展连夜返回。到家时,才觉得有点困和饿,中间吃了点什么都记不清楚,但展馆内一幅幅书法作品的影子在脑海里却始终抹之不去。

为了写字,许坚三下西安拜访当代草书四家之一卫俊秀先生,老人执著的艺术态度和诤诤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许坚。卫俊秀用傅山的话告诉许坚,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只有把人做好了再谈写字,才是正道;要多结交“明”人,向明白事理的人学习,但不一定是名人。常秀山和王曜和卫俊秀同过事,有学问,字也写得非常好,因在同城,许坚也经常拜访他们。老人们以书作“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学海无涯”,并将唐李邕麓山寺碑帖民国拓本赠予许坚,以勉励许坚坚持习字。芦永祯老师那里许坚去的最勤,可以说他的小楷是在芦永祯的严鞭策励下打出来的,每走一步,读什么帖,临多长时间,他都精心安排,对艺术的认真态度可敬可佩。他常对许坚说:“字这个东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说假话是要害人的。”

多年的书法学习,从这些老师们的身影中许坚找到了淡泊明志的生活乐趣。他们的文化理想,伦理共识和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许坚的血液当中,变成了许坚精神生命的主脉和做人做事的行动指南。

为了求学,许坚多次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的学习,得到了沈鹏、林鹏、李刚田、孙伯翔、刘文华、胡飞民、李松、王学岭等老师的口传亲授,对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在京期间,许坚还拜访了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作家柯文辉先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他一些新的思路。在第十三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结识了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先生,姜昆对书法艺术的痴迷程度不亚于相声艺术,称自己也在练小楷,嘱咐许坚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都要尊重传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了提高和接触更多的同仁,2004年,许坚在琉璃厂租赁一小店,简陋的住处让他熬过了400多个日日夜夜,雨水浸透了他的碑帖和书籍,冰水冻裂了他唯一的茶杯,但他却痴心不改,条件的艰苦不但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买书借书是许坚一个不小的嗜好。有时为找到一本喜欢的帖子,不知找了多少书店才找到,有时囊中羞涩错过了购买机会让他懊悔不已。听到或看到哪个朋友或老师手头有自己心仪的碑帖,硬着头皮也要借过来,连夜啃读或抄写备件,有时用照相机照下来放在电脑上放大品读。

为了锤炼基本功,许坚每次出差,坐在车上,便悬臂划圈,心追手摹。同事和朋友以为有病,许坚反说这就是在治病,这是专门治肩周炎的练习操。果然,多年的肩周炎再也没有复发过。书法临帖是件非常枯燥的事,尚若没有点毅力肯定是坚持不下来的。有时钻进去读帖或创作时,一不留心,便走火入魔,废寝忘食也就常有的事。

人常说,读书明理,书法亦然。书法不仅让许坚懂得了许多道理,更使他懂得了如何做人。读了那么多帖,每个帖主人的个性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人格魅力,无时不传递着民族文化的气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真、善、美,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融入在许坚的血脉中,成为他的立身之本和做人的力量源泉,同时,这些来自传统的精髓也渐渐融进了许坚的书法艺术之中,使得其书法具有一种别样的古风神韵。

个人简介:

许坚,字韧之,得仁堂主人。1955年生于山西省曲沃县,自幼习字,四体皆通,尤精小楷,其作品线条刚柔兼备,点划富有意趣,尽现魏晋小楷古朴雅致,气韵浑厚之感,初步形成灵动中见凝重,圆润中见骨力的艺术风格。

著有《许坚楷书兰亭序》、《许坚小楷千字文》、《许坚行书洛神赋》。并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孙子兵法》、《金刚经》、《道德经》等手卷面世。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曲沃县书协副主席。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徐悲鸿纪念馆、山西省博物馆等家收藏。诸多作品被国内外友人珍藏。2004年获“当代中国书坛楷书国手奖”。

上一篇:浓墨重笔写风流 下一篇:柚医黄东来躬耕平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