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10-29 08:58:06

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探讨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矛盾冲突、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低等原因,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要促进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首先,需要充分利用贵州省旅游业的优势,以旅游业为主导,拉动其他产业迅速发展;其次,要以旅游节为载体推动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最后,在政府主导下,大力建设旅游移民新城镇,极力打造旅游“小城镇”,进一步构建推动旅游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旅游业 城镇化 互动发展 路径 贵州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性。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者的集散地,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但是贵州省的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在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实施的政策机遇下,如何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从而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是新时期贵州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2年,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为6802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就达1850亿元。2012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是2003年旅游总收入的16.23倍,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7.98%跃升至2012年的27.2%,可以说十年来,贵州省的旅游业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人们追求美好享受的要求不相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游客的时间十分宝贵,每次旅游,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体验到、感受到更多更美的东西,并玩得舒服、舒心。但是,贵州通往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还不够便捷,旅游宾馆等设施还比较落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太完善,瓶颈制约还比较严重。二是层次较低的旅游产品与游客高品位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贵州的旅游产品多而不精,大多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次,难以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三是传统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与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旅游境外市场疲软,高端旅客少,加快培育高端旅游市场和境外市场的任务紧迫而繁重。

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在近十年来也有着较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24.81%,增加到2012年的35.96%,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2%。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2003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0.5%,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69%;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6%,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64%。当前贵州省城镇化总体特征是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不强,异地城镇化明显。贵州城镇化水平相当落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块“短板”。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小城镇发展滞后是贵州城镇化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贵州省近年来旅游业和城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低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平均每年14.60%的速度增长,而城镇化水平则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从总水平上贵州省城镇化水平高于旅游业,旅游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快速上升的空间;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快于城镇化,如果不加大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将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城镇化的速度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将会是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瓶颈。旅游集聚地的城镇基础设施、人均教育水平及人均收入的多少,发展速度的快慢,都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2012年城镇化率为35.96%,比贵州周边五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的云南省低出将近4个百分点(数据由各省2012年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经整理计算而得)。贵州省与周边五省的旅游资源总量相当,旅游资源的品质高于周边五省,但由于城镇化率不高,旅游集聚地基础设施欠发达、旅游人才欠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程度落后周边五省。2012年贵州省的海外旅游者为70万人,约是贵州周边五省中海外旅游者人数最低的四川省的1/3,可见贵州省的旅游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内旅游者。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严重限制了贵州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的能力,也进一步限制了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存在着互动发展的空间。

二、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缓慢,制约城镇化进程

一是贵州省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不够完善。接待设施普遍不足,品质不高。总的说来,贵州各地的住宿设施档次很低,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星级宾馆及床位数量尤为不足,主要城市以外的住宿设施更为明显。二是交通设施不完善。多数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差。连接贵州省与海外客源市场的航空通道不畅,省内的航空网络有待完善,接待旅客的公路运输力量不足,尤其是乡村二级公路网络的条件和养护远未达标,崎岖和颠簸的道路、漫长的行程令人难受,使游人旅游兴趣索然无味,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三是环保卫生设施不完善。旅游环境不佳。旅游沿线污染严重的工厂随意排放的烟尘、废气、废渣和废水,以及旅游城镇的杂乱的环境、极差的卫生状况等,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旅游者的视觉美感和旅游情趣。景区及服务行业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许多景区的环卫设施不完善,形成乱丢垃圾的习惯从而破坏了当地的旅游环境。四是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善。交通、旅游景区(点)和服务区缺乏必要的安全标准和设施。如旅行道路的安全设施、必要的照明、停车场行人安全、漂流及其他旅游区的医疗急救设施(包括应急通道)等。

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可,一方面使旅游景点失去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旅游景点失去了可以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如果不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等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贵州旅游业品质,就难以推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更难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的进程。

(二)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矛盾与冲突

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旅游环境保护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持吸引物的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得到永续利用。城镇化为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人文环境,但同时也在消耗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由于经营理念的落后以及市场要求的畸形,存在城市建设混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贵州省拥有许多国内和省内著名的景点,围绕这些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在其周围逐步形成了多家宾馆、饭店和招待所。宾馆、饭店排出的污水、倾倒的垃圾及燃烧排出的烟尘,对景区的水体、大气、生物造成的污染,不仅影响了旅游业本身,而且破坏了旅游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使得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受到严重限制,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低,未能很好分享当地旅游开发的成果

旅游业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企业谋得利润。同时旅游开发需要占用当地农户的土地,许多农户最终都只是以获得土地赔偿款的形式出让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农民付出沉重代价换取的。贵州省许多地方政府借招商引资之机,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垄断经营,将本地农民排挤出整个旅游开发体系之外,很少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导致一些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与当地农户之间的矛盾,如农户恶意毁坏景区设施等,这不仅给景区的管理造成了不便,还为旅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更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滋生隐患,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三、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

(一)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城镇化互动发展

1.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拉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对于该区域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手工艺品、餐饮产品一级特色产品等多种产品的需求,刺激区域内手工业、制造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利用旅游业的联动性,形成一、二、三产业的联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绝大多数人口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在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部分摆脱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旅游景区农民的收入,还为进一步实现城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旅游业带动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的调整

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农民由传统小农形态就地转型为现代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改变传统观念和落后风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条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型转化为第三产业为主导型,进而全面推进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3]。贵州省长期以来受客观因素限制发展缓慢,特别是“三农”基础更为薄弱,而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对于实现现代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业,可以将资金、人才及项目等优势资源聚集在旅游区域,通过旅游区域的自身完善,改变农民生活习惯、提高文化素质、掌握非农劳动技能等,进而达到旅游区域产业转型为三产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

3.以旅游节庆活动推动旅游设施的完善

举办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需要依托生态背景及民族文化的支持和相关基础配套的完善。因此,应推动相关城镇生态环境的打造,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国际大型旅游节全面提升区域形象,长期持久地形成对地方资源的整理、创新和管理,全面推进城镇化事业的发展[4]。例如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茶海之心·凤冈”春茶开采节、贵州油菜花旅游节、贵州国际百里杜鹃花节、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文化节、中国酒都(仁怀)旅游文化节一级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等几十个由贵州各地举办的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都吸引着来之全世界的游客。由此,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投入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既增加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又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在具备发展旅游的区域,以城镇化为主导带动旅游业互动发展

1.以新城镇的建设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贵州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应考虑在大型旅游景区周边的核心区域建设新区,通过移民的方式,逐渐完成新城镇的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为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提供基础;通过依托著名景区打造特色化城镇,实现了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相关行业的集聚,与城镇化形成互动、可持续的发展[5]。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古镇建设就是以城镇化为主导推动旅游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古镇建设中,首先,当地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在离古镇不远处建设新区,转移农民到新区就业安置,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其次,通过政府引导,农民掌握了现代化的生产技能,提升了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新区投资发展,围绕地方资源形成移民后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农民的就业转型;政府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开拓农民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再次,新区大力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便利的交通网络环境;投资兴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打造与景区类型相一致的特色城镇,吸引人气,带动商贸业、服务业等三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最后,随着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渐聚集生产要素,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此时,利用景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合,形成旅游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2.以旅游“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助推特色旅游业发展

通过发掘属于本地的特色民俗、生态、文化等要素,加大资金、人力及技术等投入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推动旅游业发展。如,雷山县丹江镇、台江县施洞镇依托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兴办乡村旅舍,中外游人络绎不绝;花溪区青岩镇通过修缮古建筑和老街区,建成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古镇,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参考文献

[1]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雷山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30-18532.

[2]范弢,杨世瑜.昆明市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04):23-24.

[3]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37-38.

[4]蒋友财. 旅游节庆活动对黔东南旅游业的推动[J].企业导报,2011(06):156-157.

[5]王兆峰. 湘鄂渝黔边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2(06):54-55.

作者简介:张遵东(1965-),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杜彪(1986-),男,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 下一篇:汇率与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