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武器制导化之先河 纳粹战术导弹

时间:2022-10-29 07:51:19

开武器制导化之先河 纳粹战术导弹

空对舰导弹――Hs-293

从空投制导炸弹脱胎而来 Hs-293出现时,世界上尚无“空对舰导弹”一词。当时,德国将其称为“空中鱼雷”,这是一种十分笨重的空投制导炸弹。

空对舰导弹的设计思想很简单,也很偶然。1911年11月,意大利在对土耳其的轰炸中投放了4枚由手榴弹捆绑改制而成的炸弹。这种重量仅为2千克的炸弹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出人预料的效果。这一事件也揭开了航空炸弹的新篇章。

1914年8月3日,德国飞机轰炸了法国吕内维尔城,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计划的对地轰炸。同年11月,3架英国飞机轰炸了德国齐柏林飞艇基地。1915年1月,携带航空炸弹的飞艇从经过修复的齐柏林基地起飞,对英、法等国进行了报复性轰炸。

航空炸弹威力大但笨重。在空中,尤其是高空投放时效果很差。1940年,纳粹德国在研制V-1、V-2导弹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制导炸弹的开发。这些早期的制导炸弹由航空炸弹改装而成,增加制导和控制系统。其中,用1400千克重型炸弹改装的制导炸弹被称为FX-1400(见题图)。

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这些制导炸弹只能说是现代空对地制导武器的雏形。改装的方法也很简单:研究人员在炸弹的尾部装上了一个无线电接收机和一个闪光指示器,在炸弹的中部套上一对水平弹翼,改进后的炸弹很像一架小型单翼飞机。炸弹投放后,投弹手一直盯住闪光指示器,让炸弹始终处于目标的目视线上。如果炸弹轨迹出现偏差,投弹手就发出无线电指令进行修正。指令很简单,只有4个,即上、下、左、右,就像汽车司机扳动手柄一样。炸弹尾部的无线电接收机接收到信号后,就操纵弹翼上的扰流片来修正航向。这种炸弹在开始时并没有装闪光指示器,只能用肉眼来看炸弹弹体,命中精度较差。后来,加装了闪光指示器后,情况才有了变化。由于控制系统(人与作动装置)的反应能力很差,炸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就像一个摇摇摆摆的醉汉在行走。闪光指示器给出了投弹手飞行轨迹的信号,命中精度也就提高了。这种武器由于采用目视制导,受气候条件限制很大,在有雾或不太晴朗的天气下能见距离很小,所以根本不能使用。

1943年秋,德国组建了神秘的第100飞行大队。该大队的飞机上专门配备了一种新式武器――即Hs-293空对舰导弹。当时,在对空防御技术很差的情况下,这个特殊的飞行大队带有令人恐惧的神秘色彩。

1943年的欧洲战场更加残酷。德国人深知,速决不成就面对死亡。英国是个岛国,美国人的军用物资主要是通过舰船运抵欧洲。因此,对盟军舰队的攻击就成了首要任务。如果英、美没有足够的船只,就等于瘫痪,静等挨打了。因此,德国制定了严密的对英、美舰船的打击计划。1943年8月27日,停泊在比斯开湾的英国“白鹭”号护卫舰受到了德国第100飞行大队的空袭。它们投下了多枚HS-293,这些可怕的怪物击沉了该护卫舰,从而创造了世界上制导武器第一次击沉舰船的战例,标志着制导武器开始走上实用阶段。以小的代价给敌方造成巨大损失,大大刺激了现代空对面(舰)制导武器的发展。

Hs-293家族 Hs-293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战的空舰导弹,该型导弹的出现,在制导武器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Hs-293是一个型号众多的系列家族: Hs-293-A1为空对舰导弹;Hs-293-B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空对舰导弹;Hs293-C为空对潜导弹;Hs-293-D型为电视引导头空对舰导弹;Hs-293-E为空对空导弹;Hs-293-F为无尾翼空对舰导弹;Hs-293-H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空对舰导弹;Hs-293-V6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空对舰导弹;Hs-293-I为Hs-293最后改型、弹头500千克空对舰导弹。

该导弹于1939年由亨舍尔公司开始研制,项目主持人是赫伯特.A.瓦格纳博士。项目由改装普通航空炸弹开始,将SC-500型普通航空炸弹装上轻质合金的弹翼和尾翼。

其中, Hs-293D是一种划时代的设计,在弹首加装了电视摄像头,用无线电将图像传回载机,使轰炸机组可以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攻击。这种导弹的特征是安装在尾部用于视频传输的八木天线和弹首的摄像机整流罩。1944年8月,该导弹进行了首次成功实验,使用Seedorf-3型和Tonne-4a型制导装置。据德方称该弹制造数量为255枚,曾击中过一艘英军战舰。

Hs-293的新颖和复杂造成了居高不下的设备故障率和产品不合格率。按照德方统计,第40轰炸航空团的哑弹率为28%,第100轰炸航空团为25%;攻击成功率方面,第40轰炸航空团为31%,第100轰炸航空团为55%。

Hs-293A0的弹体为铝制应力蒙皮、点焊式结构。弹体下方加装了沃尔特HWK-109-507B型火箭助推器,火箭燃料为T-Stoff(过氧化氢)和Z-Stoff(高锰酸钙或高锰酸钾溶液),使用压缩空气将燃料注入燃烧室,可提供5880牛顿的初始推力,12秒后燃料耗尽之前的最小推力为3920牛顿。

弹翼位于弹体中部,略带上反角。助推器挂在弹体腹部的挂架上。导弹的基本型战斗部为德国空军使用的500千克SC-500通用航空炸弹,内含60千克的Trialen 105炸药,配用碰炸引信。

制导系统包括:FuG-230b/E230“斯特拉斯堡”型无线信号接收器,在48至50兆赫间有18个预置频率可使用,控制导弹上的电磁传动装置调整操纵面;过滤与放大无线电信号的滤波单元;三相交流电陀螺仪,进动率2度/分;用于配比数据的高阻抗双电位器;为接收器供电的210伏直流发电机;使用Oemiz电机和电位器的操纵机构,用于使操纵面回复到零位;24伏铁/镍电池,电量约14安时。早期型号在翼尖上有两个导线收纳舱,用于有线制导。但是在高速下(0.75~0.8马赫)收纳舱会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后期型号取消了收纳舱。

Hs-293A0于1941年11月投产,改进型Hs-293A1在1942年1月投产。1941年该弹分别使用He-177 A0和He-177 A1作为载机进行了攻击实验。列装Hs-293的部队有:驻扎地中海的第100轰炸航空团(KG -100)和驻扎在法国的第40轰炸航空团(KG-40),用于对舰攻击。

Hs-293导弹载机为FW-200“秃鹰”、He-177“鹰狮”、He-111H和Do-217K。Hs-293在1000米高度投放时,滑翔距离可达11千米,时速在435~900千米。发射时,载机的最低时速要达到334千米(He-111)或400千米(He-177和Do-217)。操作时,载机使用FuG-203“基尔”-3型无线电收发机送出操控指令,被导弹上的FuG-230b接收机接收后对操纵面进行调整。该套系统也是世界上首种运用于航空器的目视制导系统。弹尾有一个红色发光管,可帮助射手进行引导。

兄弟“罗马”罹难 Hs-293A1共生产2300余枚,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约40%,击沉盟军舰船数十艘,取得了很好的作战效能。Hs-293首次作战记录是在1943年8月25日,第40轰炸航空团的Do-217轰炸机在比斯开湾攻击英军反潜巡逻队,英军Landguard号和Bideford号护卫舰被击伤。两天后该团的18架Do-217使用该弹击沉了英军“白鹭”号护卫舰,死亡194人。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Do-217轰炸机曾使用该弹对瑟堡盆地的水上桥梁进行攻击以阻滞盟军的攻势。

Hs-293的其他战果包括1944年1月击伤“查维斯”号护卫舰,击沉Elihu Hale号运输船,1943年9月在爱琴海击沉“大胆”号驱逐舰。1944年1月23日在意大利安奇奥海岸附近击伤驱逐舰“贾维斯”号,24日击沉医院船“圣・戴维斯”号,重创驱逐舰“普尤克特”号,29日击沉英国巡洋舰“斯巴达人”号(有资料说系Fritz-X炸沉)和一艘运输舰。1944年2月击沉“英格菲尔德”号驱逐舰,1944年6月击沉“博阿迪西亚”号驱逐舰,1944年9月击沉Vasillisa Olga号驱逐舰。该弹击沉的舰船总吨位约为40万吨。

在被Hs-293击沉的战舰中,最著名的要属昔日的盟友意大利的“罗马”号战列舰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追随希特勒成为轴心国的成员。它在这辆战争的破车上越跑越远。意大利依仗扼守地中海的地理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强大的海军,可以弥补德国的不足,在地中海和非洲建造了桥头堡。因此,意大利的舰队恰似给盟军肋上插了一刀,如咽喉之刺,特别难受。盟军为了打开地中海通道,把战略物资运往英、法,重点对意大利海军舰队进行攻击,搬掉这块石头。在海战中,意大利舰船有很大损伤,如Bolazno号重型巡洋舰(1944年6月22日)、Colleoni号轻型巡洋舰(1940年11月12日)等多艘舰艇被击沉,Veneto号战列舰(1941年)和Giulio Gesare战列舰严重损伤,中小型舰艇的沉没与损伤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场事关西欧战局与保卫地中海航线的海战中,意大利一开始占了上风。但后来到了战略对峙阶段,由于它的资源与补给受到限制,情况逐渐发生了逆转。盟国占了优势,意大利舰队只能躲在本土港口内,不敢出海。地中海水上航线的打通,加速了德、意轴心国的灭亡。

在强大的政治与军事攻势下,1943年9月,意大利海军宣布向盟军投降。9月9日,以“罗马”号战列舰为首的意大利编队在海军司令率领下,从斯培西亚军港出发,开往马尔他海军基地,向盟军海军投降。

“罗马”号战列舰是意大利最新式的战列舰,排水量为4万3千多吨,装备381毫米大炮9门,航速达30节,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战列舰之一,是意大利海军具有实力的主力舰。

德国一听昔日跟他一块作战的难兄难弟,今日突然向盟军投降,反过来对付德国,对此当然相当恼火。因此,德国统帅部下令,动用第100航空大队,消灭意大利舰队,重点是要炸沉最新式战列舰“罗马”号。

9月9日下午3时50分,以“罗马”号战列舰为首的意大利舰队(有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8艘)浩浩荡荡通过科西嘉和撒丁岛中间的博尼法乔海峡。

突然雷达发现,天空中有机群朝舰队飞来。意大利海军司令一听报告,反而扬眉笑了,他对助手说:“这是盟军的飞机,一定是来迎接我们的。”他没有下令舰队规避疏散,还是大模大样地迎着机群航行。

意大利舰队灾难临头了。德国机群立即散开,在6000米的高度上发起了攻击。在机翼和机身下携带的HS-293制导炸弹下落后像是长了眼睛,直奔意大利舰队而去。

一枚巨大的炸弹首先命中旗舰“罗马”号,炸弹在右舷爆炸,穿过3层装甲甲板,把右主机炸得飞上了天。“罗马”号顿时减速到16节。这时第2颗炸弹又落到炮塔和舰桥之间,左主机又被炸坏,烈火熊熊燃烧,蔓延到第2号炮塔下的弹药库,接着发生了爆炸。浓烟、火光、轰炸声交织在一起,海军官兵尸体横飞,跳到海里的也未幸免。不久,“罗马”号就沉入了海底。

这时重型巡洋舰“意大利”号的舰首也中了炸弹,被炸开了一个20多米长的大洞,顿时涌进海水,这艘重巡洋舰尾巴一翘也沉入海底。

德国人只用几枚可控炸弹就把意大利舰队的主力舰敲掉了,绝密武器显示出巨大威力。这预示着一个反舰导弹统治海战的时代已经来临。

空射反潜导弹――Hs-294

在1943年,纳粹德国还研制了HS-294空对舰(潜)导弹,主要是攻击水下潜艇。它是由亨舍尔飞机公司研制的。Hs-294导弹由空中发射,驾驶员采用目视,由无线电指令控制、由陀螺和弹翼来稳定。导弹以23米/秒的速度入水,鱼雷从弹体中脱出,攻击目标。

Hs-294导弹采用“瓦尔特”109-569型单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的射程为14.5千米,飞行速度为123米/秒。导弹的弹长为6.71米,弹径为620毫米,翼展为4米,发射重量为2165千克。

该导弹采用近似“Ω”形断面的锥形弹体。弹体头部有向前伸的小锥体。弹体中部有一对梯形中单弹翼,其后缘外段上有副翼。弹体尾部有截尖三角形的上、下垂直尾翼。在弹体中心线上部有一个“―”字形的等弦水平尾翼,其一半翼弦在垂直尾翼后缘外面,水平尾翼后缘有升降舵。弹体尾部还有向后伸的圆柱体。弹体腹部装有两台发动机。

Hs-294研制成功后未来得及装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地对空导弹――“莱茵女儿”、 “瀑布”

“莱茵女儿”地对空导弹 “莱茵女儿”地空导弹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制,有R1和R3两种型号,其中R1型的动力是两级固体发动机,R3则是液体燃料发动机带固体助推器的改进型。“莱茵女儿”弹长5.74米,射程12千米,最大射高6千米,采用无线电指令控制,翼尖带有发光装置,以方便操作人员目视遥控。“莱茵女儿”从1943年开始进行了82次试射,到1945年德国战败成了定局,该导弹的计划不得不在当年2月被终止,最终也没能装备部队。战后,美、苏、英等国在德国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第一代实用地对空导弹。

“瀑布”地对空导弹 随着盟军对德国的集中轰炸不断升级,德国急于找到有效抗击盟军轰炸机的办法。德国科学家以近乎疯狂的热情,开发了一系列地对空导弹,其中对盟军飞机可能形成极大威胁的,就是佩内明德基地开发的“瀑布”地对空导弹。

943年年初,“瀑布”在A-4(V-2)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尺寸略小于V-2。该弹使用V-2导弹发动机的改进型,后者在1943年3月点火试验。在同年8月英国空军对基地的大规模空袭中,总设计师蒂尔被炸死,加上液氧和甲醇设备被毁,整个计划的进度都受到影响。

按照计划,德国总共要建立200~300个导弹发射阵地,生产10万枚导弹,使每个德国城市都能得到保护。导弹预计在1945年12月首批装备部队,次年3月达到月产900枚,以后逐渐达到月产5000枚。1944年2月28日导弹在佩内明德附近的岛上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首发导弹未能达到超音速,上升仅达7千米;第2发导弹达到2772千米/时的速度和预定射高。同年7月和次年2月又进行了24次发射试验。1945年2月,由于苏军已逼近佩内明德,计划被迫中止。

“瀑布”是地对空导弹的先驱者,二战后不久,美国在冯・布劳恩的帮助下,在“瀑布”计划的基础上在新墨西哥的白沙试验场成功地发射了著名的“奈基”地对空导弹,奠定了后期地空导弹的辉煌。

空空导弹――X-4、Hs-298

X-4空对空导弹 X-4是德国于1943年初开始研制的空对空导弹,编号RK-344,研制的初衷是希望德国飞行员能在盟军轰炸机的机炮射程之外使用这种导弹对轰炸机进行攻击。

1944年8月,225枚X-4的原型出厂,8月11日由1架FW190战斗机携带进行试验,试验一直持续到次年2月。JU88s夜间战斗机、Me262喷气式战斗机也参加了试验,试验证明该弹十分有效。

X-4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稍后,又将铝合金弹翼改为木胶合板制作,以节省金属材料。1945年初,位于Ruhrstall的Brackwede工厂一共生产了1300枚X-4,只等装配火箭发动机后即开始向部队供货,可是就在这时候BMW的斯图加特工厂被空袭,已完成的发动机悉数被毁,定于1945年春天装备德国空军的计划全部落空。这种世界第一种空对空导弹最终未能投入实战。

Hs-298空对空导弹 Hs-298是纳粹德国研制的空对空导弹,专门用于攻击盟军的轰炸机。它用Do-217s(5枚导弹)或FW-190s(2枚导弹)飞机发射。

Hs-298是采用锥形掠翼中单翼的设计,它有一个单一的水平尾翼与双垂鳍,由火箭发动机推进,内置电机供电。它用两个速度飞行,第一阶段以938千米/时离开飞机,离开飞机后以682千米/时的速度飞行,最大射程约1.6千米。它使用了一个斯特拉斯堡 - 凯尔FUG203无线电制导系统,由一个安装在鼻子上的螺旋桨驱动的发电机供电。该型导弹由2名飞机机组人员控制。

唯一已知的试射于1944年12月22日完成,有2枚导弹未能离开发射的飞机。原计划在1945年1月进入批量生产,但该项目最终被取消。

反幅射导弹――“冰雹”

“冰雹”Bv-426最初是在Bv-226制导滑翔炸弹基础上改进而来,能在敌方防空火力圈外投放。从1942年12月12日开始设计,由Richard Vogt博士主持。

“冰雹”导弹有一个十分简洁的外形:雪茄形的机身,修长的双翼,正常布局的尾翼。尤其奇怪的是两片长长的主翼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目的是在投放时重量大而使炸弹和载机的分离干净利索,避免相互干扰引起危险。“冰雹”滑翔性能很好,滑翔比为1:25,即在7千米高投放,可打击175千米外的目标。如载机投放高度更高,最大攻击距离可达200千米。“冰雹”初期采用无线电指令控制,但随着英国开始掌握干扰技术,计划不得不在1944年月12月26日放弃。

1945年年初“冰雹”计划再次复苏,在加装了被动雷达引导头后,该弹成为最理想的反幅射(反雷达)武器。在10次试验中,有8次失败,有2次准确无误击中目标,误差在2米以内。随后德国一共生产了1000枚“冰雹”,由于临近战败而没有来得及装备部队。

上一篇:借两会东风 扬智慧城市风帆 下一篇:基于分形插值理论的水库泥沙淤积量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