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处方4例分析

时间:2022-10-29 07:30:00

不合理处方4例分析

例1

男,76岁,因头晕言语不利,右侧肢体偏瘫月余入院。入院诊断:脑梗死(缺血性中风);高血压3级,极高危;血管性痴呆。

处方 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75mg,1次/日抗血小板聚集;施惹达2.5 mg,1次/日降压:步长脑心通4粒,口服3次/日,保护心脑;5%葡萄糖50 m1,长春西汀20 mg,5%葡萄糖250 ml,血塞通0.5 g静滴,1次/日,改善微循环。

用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中华医学会推荐金三角治疗方案:阿司匹林+他汀类+通心络胶囊。

阿司匹林75 mg,1次/日为I级预防量,此患者为脑梗死后Ⅱ级预防,阿司匹林剂量应改为150 mg,1次/日,以加强血小板抗凝治疗。

患者血脂正常,低密度脂蛋白

医嘱中长春西汀、血塞通均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药物,作为辅助治疗用其一种即可。

输液中长春西汀浓度≤0.06mg/ml,实际医嘱中长春西汀20 mg加入250 m1输液中浓度达0.08 mg/m1,有溶血可能,因此,溶媒剂量选用上宜改成350m1左右为好。

缺血性脑率中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150/90m Hg为宜,血压过低,使心脑肾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减少,对治疗不利,因此需监测血压。

例2

患者,女,29岁。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炎。

处方 特非那定(30 mg,2次/日)+罗红霉素(0.15 g,2次/日)

用药分析 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可改变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如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的代谢,升高其血药浓度,甚至有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危险,因此将特非那定与罗红霉素两药搭配是不合理的。

建议:可将特非那定改换为盐酸异丙嗪(非那根),或把罗红霉素改换为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

例3

患者,女,62岁。诊断为高血脂合并心律失常。

处方 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胺碘酮(0.2 g,2次/日)

用药分析 辛伐他汀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3A4(cYP3A4)代谢,而胺碘酮是该酶的强大抑制剂。因此,两药合用可导致辛伐他汀的代谢减少,升高其血浆药物浓度,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如增加肌病/横纹肌溶解的发生危险。

此外,吉非罗齐、烟酸、华法林、洋地黄类强心药、环孢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氟西汀、抗组胺药物及柚子汁等也均是通过影响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应避免与辛伐他汀配伍应用。其他可能增加辛伐他汀不良反应的因素还有剂量较大、高龄、身材瘦小、女性、肝肾功能障碍、围手术期、甲状腺机能减退、多系统疾病(例如糖尿病)和酗酒。

建议:最好选择不通过CYP3A4代谢的其他他汀类药物与胺碘酮联用。对于必须服用胺碘酮的患者,辛伐他汀的每日剂量≤20 mg,治疗期间须监测肌酸磷酸激酶,若有显著增高或肌炎发生,应立即停药。

一些不通过CYP3A4代谢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例如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可选择用于降血脂。

例4

患者,男,55岁。诊断为高血压。

处方 氯沙坦(50 mg,1次/日)+螺内酯(20 mg,2次/日)。

用药分析 螺内酯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干扰醛固酮在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皮质部对钠离子重吸收,促进钠和氯离子排出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使钾离子排出减少。但氯沙坦也有保钾作用,因此两者合用易引起高血钾。

建议用药 氯沙坦(50 mg,1次/日)+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12.5mg,2次/日)。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通过与靶器官的血管紧张素l型受体(AT1)结合引起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醛固酮分泌等效应,使血压增高。氯沙坦能阻断hngII与AT1结合,抑制上述反应,使血管扩张。

氢氯噻嗪是一种中效利尿药,作用于肾小管髓袢升支皮质部,抑制对氯离子、钠离子的再吸收,促使肾脏对氯化钠的排泄,使尿量增加,因血容量的减少而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其结果是血浆肾素活性增加,醛固酮和hngII的水平也上升,这有利于氯沙坦更好地发挥作用。

此外,氧沙坦抑制尿酸重吸收,可弥补氢氯噻嗪使尿酸增加的缺陷。氯沙坦的保钾作用可与氢氯噻嗪的排钾作用相抵消。因此,氯沙坦与氢氯噻嗪的搭配是合理的。

上一篇: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下一篇:抗精神失常药新用选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