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兴趣观对英语教学之启示

时间:2022-10-29 07:11:08

赫尔巴特兴趣观对英语教学之启示

【摘 要】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英语教学仍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方式,毫无兴趣而言。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要从学生个性出发,以兴趣作为激发学生专心学习的手段,力图使学生的精神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些主动学习的思想对我们制定英语教学活动策略无疑是大有借鉴之意义的。

【关键词】赫尔巴特;兴趣;英语教学

一、引言

“全球化”进展推进了英语在中国的发展,英语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与国际的接轨使中国引进更多西方先进的教学思想,近几年中国也对英语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从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到多元化的趣味性英语教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则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发现、探索与创新。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则认为,人的兴趣具有主动性、多方面性和统一性,学生在强烈的兴趣指引下能更好地学好英语。在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中,兴趣不仅仅是手段,更是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他教学论中最活跃的中心概念和重要原则。我们应该真正地理解其教学思想的原理和精神实质,改革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

二、赫尔巴特的兴趣观

兴趣的主动性。赫尔巴特认为,“所谓‘兴趣’,是心理上的积极活动,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可以看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内在的活动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对所学事物保持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有兴趣的东西对我们心理具有吸引作用,并由于这种作用,使他突出于其他表象之外。”同时,赫尔巴特又明确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兴趣都应得到激发,只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顺应教师指导方向的兴趣才会受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的指导。此外,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方面性,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存在于有趣的事物之中,事物是多方面的,所以兴趣也应该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赫尔巴特根据兴趣的心理状态将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两大类。其中,经验的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三种;同情的新区则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三种。赫尔巴特主张根据兴趣的分类来设置课程。例如:根据经验的兴趣可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设置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设置文学和绘画等课程等。

三、对英语学习的借鉴意义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要激发学生对获得知识的强烈渴望,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运用直观教具,创设形象的情境。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 What’s the matter? 教学中,教师可将一些诸如听诊器之类的医学器具带入教室,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假设此刻处于医院中,教师是医生,学生是病人。以此,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此学习环境。学生通过扮演病人与医生达到对目标语言的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演讲、辩论、模拟对话或短剧表演形式。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利用想象空间,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翁。

(二)将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

赫尔巴特根据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将兴趣也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将其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就产生了3P教学法即Presentation,Practice,and Production. 按照这四阶段可以在Presentation前面加上lead-in 部分,在介绍一个新话题前,教师可可根据学习已有经验通过一些情境的设置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Presentation阶段即四阶段论中的“期待”阶段,Lead-in部分中的兴趣活动不但立刻出现在学生意识中,学生会对新话题的兴趣会转为对其期待。Practice对应四阶段论中的“要求”部分,学生在对新话题产生兴趣后迫于渴望将其显示出来,此时教师就可通过开展对话、演讲等活动来使学生对新话题进行运用。Production即“行动”阶段,学生在“要求”的驱使下会将其转化为行动,通过反复分层次练习,可以达到对其熟练运用。可见,赫尔巴特四阶段与英语教学巧妙结合,四阶段循序渐进可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方法。

四、总结

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反映了他在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注重思辨和经验的特点。虽然我们站在英语教学的角度看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他也有着局限性。但是,无论是在西方教育史上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对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的探索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英语教学过程的规律特点,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学理论;也为我们解决英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张赢,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0

[3]骆成,赫尔巴特兴趣教学思想的启示[J].河西学院学报.2013.

[4]高微,谈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课程理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

李婷(1991-),云南江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

韩宾艳(1991-),云南德宏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

上一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直接教育成本分... 下一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