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懂和听懂孩子了吗

时间:2022-10-29 06:40:31

怪诞行为的背后是情感需求

刚满4周岁的小汤姆是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将自己画的画、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给父母看;也爱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妈妈称赞他几句,他便会高兴得眉飞色舞――称得上是一个温顺、随和、听话的乖孩子。

然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小汤姆就会一反常态。比如,在姐姐玛丽的一次生日会上,当客人们纷纷向玛丽送上鲜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礼物时,他便故意大喊“我肚子痛”,还真的在地板上打起滚来!有一年的圣诞节,他竟然当着众亲朋的面故意打碎了一个价值不菲的中国花瓶,气得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上个月在奶奶的寿筵上,他居然宣布绝不吃那些他称之为“脏东西”的炸牛排,最后闹得客人们也不欢而散。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其实这种“人来疯”有别于一些孩子在众人面前的瞎胡闹,而是孩子对自己不受“关注”的反抗,其“潜台词”是:如果你们还不把我当作一回事儿,我就会闹得更凶!

要知道,幼儿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取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他们也迫切希望大人们对他的行为做出认可和称赞,从中获取自尊和自信。

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不受关注,如原本总是家庭“中心”的小汤姆发觉,在姐姐的生日宴会上姐姐成了“焦点人物”,在奶奶的寿筵上他也并不唱“主角”时,他们就可能产生自卑或自己是微不足道的等负面感觉,进而做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极其“怪诞”的举动,如假装生病、拒绝吃饭甚至破坏物品等。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给大人们发出“信号”:我不想受到冷落――尽管大人们实际上可能也并没有故意冷落他。

幼儿渴望受到大人的关注,说到底就是渴望受到大人的尊重,并从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一渴望是否得到满足,对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因心智水平所限,这种微妙的心理渴望往往难以像其他种种生理渴望,如吃、喝、睡等,那样明白无误地向大人们表示出来,于是他们转而采用一些“胡闹”的手段。对大人们来说,悟出孩子的“言外之义”――情感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合理的满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倾诉想得到的仅仅是情感认同

著名心理学家狄金森说过:“好的倾听者,用耳听内容,用心听‘情感’”。这句话提醒家长,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不但要听孩子说了什么,还要细心体察孩子内心的感受。在孩子眼里,善解人意的家长只需要在自己伤心的时候,能耐心倾听自己诉说,认同自己所受的委屈,就足够了。而这也是家长对处于伤心状态的孩子最有价值的教育。

很多的家长常常喜欢在孩子面前扮成明辨是非、大公无私的形象,想着这样才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殊不知,在家长近乎于无情的淡漠表情下,孩子已经伤心至极,任何高尚的教育行为都无法抵达孩子的内心。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在我们的五官当中,耳朵是两只,嘴是一张,寓意是让人们多听少说。孩子向家长倾诉,希望家长从心理上给予支持,如果家长能够恰到好处地回应―下,并认同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就能较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如果父母只是自以为高明地评价孩子的做法,甚至指责孩子,给孩子提意见,只会雪上加霜,使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这个时候,无论父母的观点多么正确,孩子也不可能听进去了,

有的父母认为就这样任凭孩子诉说,自己不给孩子指点什么,他就无法进步。其实,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在着手寻找处理问题的方法,家长耐心等待就好了。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倾听孩子说话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亲子之间顺利沟通,家长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倾听技巧。

沟通的技巧: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在孩子眼里,他看不懂的、理解不了的、没有见过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他总喜欢围着大人问个不停:

“老板是什么?爸爸怎么就成了老板?”“妈妈你为什么老掉头发?”“月亮怎么老是晚上出来?”……虽然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我们也要耐心回答孩子。“老板就是拥有公司的人,爸爸做老板是因为爸爸能干!”“妈妈掉头发是新陈代谢,也可能是身体虚弱导致的。”“月亮白天也出来,只是太阳光太强烈,我们看不见!”

孩子对于原因的探究正是理性思维的开始。做为智力的核心要素,理性思维能力越强,孩子越有清楚的判断力,越善于思考,所以无论孩子问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耐心回答。

做个不摆架子的家长

在孩子面前,家长都有些许的傲气,觉得自己活了一把年纪,经历的事情那么多,又读了那么多的书,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专家级”人物,权威得很。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的烦恼的时候,他们不屑于去听,或者很干脆地打断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出主意,帮孩子想办法……致使孩子非常反感。

孩子处于困境中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能够跟他们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眼下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把不良情绪排泄出去。所以,父母只需默默倾听,偶尔回应―下孩子就可以了。

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位置,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从内心感激父母,觉得父母理解自己。如果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没有恢复的时候就提出建议,可以默默地陪伴孩子一会儿,等孩子平静之后,家长再以理智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下,就能够帮助孩子化解“阴云”。

替孩子保密

孩子对父母倾诉,是因为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委屈。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不由自主地就会把情况说大、说重,等情绪恢复后,他自会给事件一个公正的评判。

“我的宝贝今天游泳比赛表现很差,伤心得大哭!”“我儿子说他发现他好朋友很爱慕虚荣,还不让我告诉别人!”“我儿子今天说,长大了要去月球上生活!呵呵!这个孩子可真能异想天开!”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倾诉的内容说给他人听,更不能带着戏谑、好玩的心态把孩子的幼稚行为当笑料抖搂出去。那样,以后孩子就不会有话跟家长说了。

上一篇:亲吻宝宝有讲究 下一篇:养宠物的孩子心理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