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时间:2022-10-29 06:05:55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编者:1864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成立,上海地区首次出现了近代意义的大规模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土山湾工艺院创立半工半学教学体制,循序渐进施教,学以致用为标。从1864年第一位负责人石可桢(法籍)到任,至1958年最后一位负责人董贵民(中国籍)离任,将近一个世纪,土山湾工艺院培养出大批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传习制度、成果推广等为海派工艺美术的形成和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9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一种既强调工学兼济、学以致用,又不同于教会办学的新时代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范式在上海破土萌芽。土山湾工艺院木工部学徒出身的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成为学校首届黄杨木雕班的专业带头人。徐宝庆带徒授艺,工艺美校黄杨木雕班的学生,如汤兆基、刘巽发、毛关福等,迅速成长为上海工艺美术领域的中流砥柱。时光荏苒,工艺美校逐渐壮大,数十年间培养的各类工艺美术人才济济;至2003年,工艺美校并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从此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双重模式展开。

2010年,上海土山湾博物馆落成开馆。2010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庆50周年。

这一年,在上海徐家汇蒲汇塘路方圆一公里左右的土地上,当年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院舍、新落成的上海土山湾博物馆、有着50年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经历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徐汇分院)不期然间历史性聚首。

近150年前,土山湾工艺院起步,将中国上海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及其成果首次推向世界;50年前,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为海派工艺美术的世界市场输送了无数俊才杰作。2010年,在上海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的当下,回望历史,作为国家高职高专示范院校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海派工艺美术的未来,对中国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便有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担当。

本期档案馆栏目特邀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吴仁宏先生撰文介绍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时值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创办一个半世纪;时值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开馆;时值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庆50周年。

随着土山湾中国牌楼的回归和土山湾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土山湾这个似乎已被上海人淡忘的地方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山湾孤儿院是天主教为传教而创办的慈善机构,然而客观上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诚如徐悲鸿在《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所说:“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及其珍贵之贡献”。

土山湾孤儿院成立于1864年,由于重视工艺,亦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孤儿院所收孤儿,年龄一般都在六至十岁。其中也有不少是有父母的,但因家境贫寒,托养在此。孤儿院院规极为严格,入院以后,家中就丧失监护权利。《艺院规条》规定:“应受师管教,如有违拗,任凭训责严儆。倘有不测,听从天主上命,家中不得枝节生言”。入院时,由保送人在“送徒习艺据”上画押,艺徒若有出逃,须由保送人或中证人赔偿饭费。孤儿若夭折,院方给薄皮棺材一口,埋葬在三角地近边称作“小圣地”的墓地上。

院内设有“慈云小学”,学制为沿袭至今的六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孤儿高小毕业后,再上两年的训练班,为的是使“孤儿们于学业上具有初中程度,工艺上获得灵巧之手腕”。训练班半工半读,上午七时至九时,上国语、代数、物理、化学、地理、外国语等课程;下午一时半至三时,上修身、打样等课程。每日除上课外,其余时间在工艺训练所实习雕刻、木工、铁工、机械等工艺。每星期公布一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则奖励,劣则责罚。两年初步训练后,管理修士视各孤儿之天赋才能及其性情爱好,分派至一工场,学习专门技艺。每日九小时工作外,晚上尚有夜课,“使所习学业不致遗忘”。学徒肄业以六年为限,毕业后,或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悉听自便。

孤儿院实际上实行的是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管理方法。为培养孤儿长大后的谋生能力和满足江南地区宗教用品需求,院内办有各种工场,引进并传授各类西方技艺。工场的划分,各个时期略有不同,曾分为“皮匠作”、“木匠作”、“白铁作”、“铜匠作”、“风琴作”、“图画间”、“照相部”等。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分为五大部,即图画部、印刷部、发行部、木器部、铜器部。每部有一位富有经验的修士担任管理。凡上课、游戏、饮食、休息,均有规定时间。其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贡献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是图画部、印刷部和木工部。

图画部对外称土山湾画馆,其前身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在徐家汇老堂内创办的画室。土山湾画馆,沿用西方正规的美术教育方法和体系。教学采用工徒制,由中外教士传授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油画等西洋画技法。课堂作业大多用范本临摹,最初是画圣像,以后以临摹景色、人物、花卉为主。有时也临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名画出售。除了专业课和技法训练外,孤儿们还要学习数学、历史、宗教等与绘画相关的知识。一年考试两次,前三名有奖赏鼓励,颁奖时各位神父、修士均会到场,十分隆重。学徒期间有少许津贴可拿,满师后则可按件享受薪酬。画馆十分重视基础训练,注意在绘制和雕塑的实际制作中培养学生。这种西画的传习,构成了土山湾画馆最明显的专业特色。

土山湾画馆在保持西洋绘画技法同时,还融合中国绘画的笔墨元素,形成了土山湾绘画的独特风格。在1910年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土山湾画馆得到的奖牌、奖状就达十九件之多。巨幅油画《徐光启和利马窦谈道图》,采用西洋油画的色彩结合中国工笔画的笔法和格调绘制,轰动国际美术界,被当作稀世珍品,后被西欧一家博物馆高价收藏。(土山湾博物馆现陈列有李慕白先生的临摹本),油画人物和真人一般大小,形象栩栩如生。

土山湾画馆是最早向中国人系统传授西洋画技艺的美术机构,培养和造就了我国近代一大批工艺美术人才,如著名画家任伯年、徐悲鸿、刘海粟,美术教育家周湘、张聿光、水彩画家徐咏清以及雕塑家张充仁,工艺美术大师徐宝庆等。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印刷部对外称土山湾印书馆,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前身为蔡家湾印书馆。土山湾印书馆是最先把石印、珂罗版印刷、照相铜锌版技术引入中国的印刷出版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土山湾印书馆百年间印制了各种形式的书刊,内容以宗教为主,涵盖科学、人文、教育、社会、音乐等,语种包括法、英、德、意、拉丁文等。所印书刊包装精美,畅销国内各省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印书馆偏重于西文印刷,但它的中文出版也撑起了全国教会出版的半壁江山。据三十年代统计,全国二十九家天主教出版机构中,土山湾出书量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印书馆从1892年开始陆续出版的一套法文汉学丛书,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军事、民政、风俗、考古、法律、宗教等各方面。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总共出版六十多种,内附照片、插图并有注解。其中五本获得法国儒莲汉学奖。诚如史式徽在《中国概况》一书中所说:“土山湾印书馆远东闻名……(它出版的)所有的书铺就了一条黄皮肤的人们与其他肤色的人们之间的道路。”

木器部亦称木工部,是孤儿院中最早设立的工场,以制造教堂工艺品著称。中国天主教各地教堂的祭台、圣像、圣器等装饰用品,多由土山湾制作。澳门、香港以及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地教堂的高级装饰,很多也采用土山湾产品。木工部依托精美雕刻工艺,生产大型木工制品和精致工艺品,产品从亭台楼阁、家具用品到挂件摆件。不仅深受当时上海和国内人士的欢迎,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被誉为 “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是真正的杰作”。

上一篇:胡介鸣:新媒体艺术期待破茧 下一篇:施森彬:探索新时代的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