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独有“绰班匠”

时间:2022-10-29 05:49:14

民国以来,西医多属教会医院,而所谓的留学归来医学博士诊所不断出现,还有一些中西医结合诊所或中医西治的诊室,所以使得北京医学界没有任何标准衡量中医师。此时的民国政府还有意废除中医,因此以堂医发起,药行各界联合儒医名流向南京政府请愿,坚持中医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要作出标准用以开设诊所。

“儒医”“堂医”“乡医”和“铃医”是清代以来京城的准医者。这时还有一科医生,虽然古来就被太医院承认,但因隶属关系复杂,故一直被排挤在准医生之外,这一科就是京城独有的“绰班匠”。

不过一声“师傅”

“绰班”是满语的译音,即“正骨”的意思。

骨伤科本来就是中医传统的优秀项目,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其疗效极好。由于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使得这一科目在北京医界的地位很低。

彼时,骨科大夫虽然身在中医界,却与其他行医者的身份不同,一直是处于匠人之列。老北京人没有把正骨医师称为先生或大夫的习惯,在私下都是称为“绰班匠”或是“捏骨匠”,而在诊病时的尊称也不过是叫声“师傅”而已。

皇宫中的尊荣

其实,京城骨科的出身并不卑贱,真正提高其地位的根儿却来自内廷的阿敦衙门,在康熙十六年改称上驷院之后更是在内廷中享受尊荣。

清代帝王最重视骑射、善扑,即便是建立了火器营,只不过是礼仪性质。兵丁将官们在骑射、善扑中免不了有关节脱臼、跌打损伤,所以在骨科方面自入关前就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但最初并没有列入医界正式科目,直到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大型中医图书《医宗金鉴》才将其正式列入。将正骨手法定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法,以正、整、接、实等四字为追求目标,以轻、柔、透、巧为治疗筋主旨手法。在学术思想方面以“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作为口诀,而“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则是终极最佳治疗状态。

正骨科在清朝时虽然也身列太医院中的末一科,但始终在上驷院蒙军旗养马的侍卫兵丁内传承,所以使得正骨科距离儒医甚远,在用药方面也较为原始。

行迹民间的蒙古大夫

晚清以来,中国的政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坚船利炮、枪弹火器的时代来临,而在骨伤科方面逐渐医源式微,所以这一行的行医者们日渐凋零,不得已从内廷而逐步发展到民间行医。在清宣统帝逊位改元民国后,上驷院绰班处的部分蒙军旗籍子弟便在家中设馆行医,处在与乡医同等地位却有其名无其实。

当时,在民间的骨伤方面的病源多为劳损或自然摔伤,因骑射征战发生的创伤性病人渐少,所以在正骨方面诸多技艺濒临失传。旧时的绰班匠们多数是性格粗鲁的蒙军旗籍文盲,虽然有些经验之谈也不过是记问之学,但他们确实身怀绝技手到病除。所以老北京还有一句拿绰班匠开心的歇后语叫:“蒙古大夫――恶治!”

寻根老祖师

相传,绰尔济・墨尔根是“绰班”祖师,乾隆年间伊桑阿参与编辑《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以文字记录其医学思想和具体技法。“绰班处”还有独特的练功方法和练功器具,对功力的要求极高,意念、站桩、指力、掌力、臂力等是最重要的功法。“周身是脉,动而者阳,沉静者阴,触而有感,感而有觉,觉而有知,知而有信,信而有息。”是伊桑阿对正骨经验秘诀的总结。只一个简单的摸法就有:“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清末绰班处的名家德寿田、桂祝峰等曾培养众多弟子,其中最著名者为夏锡五、文佩亭等。民国初年,夏锡五先生在朝阳门内宝玉胡同14号开诊,文佩亭先生也在其寓所开诊。他们的传人有解佩启、吴定寰、冯羽、郭宪和、周玉宗等。

正骨科一般还由乡医兼任,在回民中的一些武术家们大多也都擅长。另外在国(武)术馆中也有部分武师兼职正骨,剃头匠、浴池搓澡师们因属服务工作只能做些放松性的按摩。

改头换面按摩师

旧时,北京盲人们的3种职业是算命、弹唱、按摩,对于正骨方面只是个别瞽目先生才能胜任。在创伤性骨科方面虽自身能力有限,但在其他方面却有较高水平。

1958年,在护国寺西的宝产胡同成立了北京第一家以盲人按摩为医疗单位的机构,时称北京盲人训练班实习诊所。后来改名为北京市西城区按摩诊所,还曾一度合并在护国寺中医院按摩科,最终改名为北京按摩医院,成为中国残联直属单位。副主任医师洪学滨在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会议上发表的《推拿治疗100例小儿脑瘫临床研究》论文,使盲人按摩医师的研究成果走向国际医学领域。

上一篇:康熙颁布的一道“环保圣旨” 下一篇:太庙彩画和永乐皇帝的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