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特征、小农意识及其改造

时间:2022-10-29 04:36:42

小农特征、小农意识及其改造

[摘 要] 小农最核心的特征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二是主要从事产业以农业为主;三是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小农的其他特征则与小农的外部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小农与外部发展环境互动的结果,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小农形态,从而有古典小农、宗法小农、商品小农和现代小农等形态。小农最核心的意识主要有:勤劳性、自私性、局部性、短期性、依附性、面子性、保守性、血缘性、淳朴性等。在小农的核心意识之外,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又导致了不同的小农意识表现形式。在城市经济条件下,小农意识取得了小市民意识形式。小市民意识本质是小农意识的翻版,是一种更落后的意识存在。小农及其意识改造是一个长期过程,核心途径是合作化。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化是一个重要基础。

[关键词] 小农特征;小农意识;小农改造

[作者简介] 宋圭武(1964―),男,甘肃靖远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和中国经 济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 D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1-0016-04 [收稿日期] 2015-11-09

一、小农特征

什么是小农?恩格斯将“小农”定义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1。伯恩斯坦(Henry Bernstein)认为,小农生产有别于资本主义,因为它没有剩余价值的占用和实现,也没有资本的积累。它的目的就是满足家庭生产,而不是获得利润。伯恩斯坦还指出,小农并不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因为个体对生产资料还保有一些控制权。因此,小农生产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就是:以生存为导向的驱动逻辑,对生产方式的某种控制2约翰逊(Kirsten Johnson)等强调指出,在界定小农的时候,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小农有哪些共同点,即他们的一些关键特征。第一,小农生产单元总是包含着小农消费,这同时体现了经济和道义维度。第二,总是有围绕小农“剩余”的索取,这些索取往往侵害了小农的“生存权”,也是冲突、抵抗和反叛的来源。第三,小农创造了微观生态,其中所嵌入的知识是在家庭和农民社区内部产生和传播的。第四,小农具有一种弹性和抗压力,使其比历史敌对阶级存续得更加长久3。

从各国小农经济发展具体形式看,小农最核心的特征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二是主要从事产业以农业为主;三是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小农的其他特征则与小农的外部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当小农所处政治经济环境是专制主义加自然经济时,小农必然在政治上是人身依附的,在经济上必然更多是自给自足和缺乏交换的;当小农所处政治经济环境是民主政治加市场经济时,小农虽然在政治上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在经济上,却是依附的,本质上是依附于市场的,是受市场的剥削的。

小农与外部发展环境互动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小农形态。从而有古典小农、宗法小农、商品小农和现代小农等形态。随着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农未来的形态应是现代小农。现代小农虽然可能仍会具有规模小、家庭经营、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等特征,但现代小农是建立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小农。它彻底打破了宗法共同体的桎梏,彻底摆脱了“物的依赖”。现代小农可以是个体经营的但绝不会是孤立的;可以是联合起来的但绝不是依附的。

二、小农意识及其翻版

意识总离不开生产方式这个基础。小农意识也离不开小农生产方式。笔者认为,小农最核心的意识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勤劳性。勤劳性与小农经济利润的微薄性紧密相关。由于小农经济本质是糊口经济,又加上资本稀缺,这客观需要小农更多通过投入劳动力来增加收入。二是自私性。小农的自私性既是天然的,也是后天的。由于缺乏分工,自私是天然的;由于规模小,后天也需要自私。三是局部性。所谓局部性,就是看问题没有整体观念,只看到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具体表现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种情况是自私性和局部性的一种结合。四是短期性。就是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益。这本质也与缺乏交换有关。五是依附性。由于生产规模小,小农天然是依附的。不仅是政治上,经济上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的经济依附性更强。面对市场的巨大波动性,若失去国家保护,小农将会面临更大风险。六是面子性。爱面子是对小农的一种心理补充,同时也是应对社会交往的一种客观需要。七是保守性。小农一般面临的经济环境是收益小、风险大,长期的这种环境也容易养成一种保守人格。八是血缘性。这是由小农的生产单位是家庭所决定的。九是淳朴性。淳朴性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密切相关。自然的淳朴性也养育了农民的淳朴性。

在小农的核心意识之外,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又与小农核心意识互相影响,最终又导致了不同的小农意识表现形式。从中国历史看,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加上儒家文化,最终让中国的小农意识除了具有小农最核心的意识外,还更多具有了世俗性、等级性等意识特点。另外,长期的专制集权统治加世俗性的文化约束也让中国小农更多具有了一种双重意识人格特征。主要表现有:一是既柔弱又残暴;二是既自尊又自卑;三是既胆小又胆大;四是既迷信又自信;五是既节俭又奢华;六是既勤劳又懒惰;七是既淳朴又狡猾。

在城市经济条件下,小农意识取得了小市民意识形式。小市民意识本质是小农意识的翻版,是一种更落后的意识存在。

所谓“小市民”主要包括小商人、小官吏、手工业者、一般城市居民等。为什么小市民意识本质是小农意识的翻版,因为在城市社会,仔细深入分析小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实跟农村社会小农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本质上是没有大区别的,有区别也更多是形式而已,其运转灵魂有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上一篇:治理僵尸企业,央企如何发力? 下一篇:荷兰的国际化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