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9 04:28:11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文章以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第五课中的知识点“量变质变”为案例,呈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流程。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德育课的教学既符合新时期的课改精神,更是一种有效的高职德育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高职学生深入学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小组合作;德育课;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和对象的选取

教学的内容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第二版),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三章第五节《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节的内容包括哲学基础知识:发展的概念,量变质变;人生部分:如何看待人生发展的顺境和逆境。本文选取的知识点是哲学基础知识的第二点,发展的形式:量变与质变。教学所选取的对象是我所在的学校12级高职护理1班的学生。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小组竞赛

导入新课:将学生分组,设置小游戏--请每组代表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小组比赛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托着气球的吹的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气球的体积越来越大以致到最后爆炸。气球体积变大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它还是叫气球,直到吹破了,气球性质发生了变化,它已经不叫气球了。

反思:通过将学生分组竞赛来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小组竞赛的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在教学目标上,采用吹气球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板书)

什么是量变、质变(板书)

量变――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相对静止――连续性(板书)

质变――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绝对运动――间断性(板书)

活动二:小组做实验

课前准备器材,分别分配给每个小组任务,将水分别烧到70,80,90和100摄氏度,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直观的了解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反思:将学生分组做实验,让其参与其中,切身感受水在不同温度下所产生的变化:平静-沸腾-蒸发,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水的这种性质没有变化,而扩散趋势在不断变化叫量变,即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不显著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这种变化是逐渐的,所以又可以称量变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量变包括事物在大小、数量、程度、速度、鬼迷心窍等方面的变化,在事物的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这个事物仍旧是该事物。

活动三:小组故事会

根据课前的安排,要求小组成员预习第五课,每个小组准备关于量变质变的小故事或者成语。

小组一:《笨人吃饼》的故事

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哪些方面体现了量变和质变呢?引导学生了解笨人从饿到饱的变化就是量变到质变,数量的增加是量变走向质变的一种形式。那有哪些成语体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展示课前准备成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聚沙成塔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小组二:田忌赛马的故事

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哪些方面体现了量变和质变呢?引导学生了解田忌改变马出场的顺序从而引起的结果也就是质的变化,总结出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质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如CH3OCH3(甲醚)、C2H5OH(乙醇)都是2个碳6个氢和1个氧组成,但由于分子的排列不同,二者的性质也不同。甲醚是气体,不溶于水,熔点是-330C;乐曲《二泉映月》与《命运交响曲》都是由1、2、3、4、5、6、7组成,但前者听了使人有凄凉的感觉,催人泪下,而后者听了有悲壮的感觉,使人振奋、信心大增,究其原因就是1、2、3、4、5、6、7的排列顺序的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

反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带着任务区积极性去探索本次课学习的内容,了解到量变向质变发展的两种形式。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兴趣,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板书)

事物就是不断的经过这样的状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仔细观察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贯穿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这要求我们在现实中贯彻这个原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三、结语

开创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非常适用的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方法。笔者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及德育内涵的介绍,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分析及合作学习案例的分析,旨在和德育教师们共同探讨更适合当前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程的作用,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朱承(1983.12- ),男,汉族,硕士,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今道友信的美学建构解析 下一篇:在文学与大众之间:叶芝的民族剧院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