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之都 第10期

时间:2022-10-29 03:56:45

在华北大平原的北端,燕山山地和西山山地双向的屏障之中,有一块小平原,由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河五大河流冲积而成,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甘土厚”,是块风水宝地。从这里向北由南口至康庄越过燕山,是蒙古高原;东出榆关,是东北的林海雪原;向南则连通着华夏的中心——中原,是地处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中原的交界带,也是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和农耕民族交往、融合的枢纽。

这里便是北京小平原,或称北京湾。

当然,“北京”这个名字是后来的事,这里曾有过很多名字,北京可算是最新的称呼了。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七雄”之一燕国的中心,燕国先后5座都城有3座都在这片地域内,即初都、中都、上都。秦朝时在此设立广阳郡。两汉时则先后成为诸侯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上谷郡等等,以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这里随着各代统治王朝的不断更替,行政区划不断变换,名称也总有变更,涿、燕、幽等不一而足。

因为处于各文明的交汇处,又是农耕文明的边缘地带,这里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边塞,是防备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重镇。而随着民族间的战争、融合日趋激烈,这里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其政治地位也日趋重要,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中心乃至全中国的中心。在辽代,其地成为辽朝五京中的南京幽州府,后改名析津府,政治地位虽不如五京中的上京、中京,但却是辽朝的商业、文化中心。待到金朝崛起,灭北宋,尽有中原之地,先是将之改为燕京府路。到1151年,金废帝完颜亮开始在辽南京的基础上修建新的都城,因为“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把燕地改称中都,并且定为国都。从1153年建成迁都到1215年金朝再次迁都南京,中都做了61年的金朝国都,成为中国北方当仁不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无论是辽南京还是金中都,都算不上居天下之中,掌控南北的中枢之地,要达到“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的首善之区的威仪,这里还需要一次涅。

这次涅源于一支游牧民族的崛起与南下。

兵围中都

公元1213年秋,成吉思汗挥军南下。10月兵围中都,围城达5个月之久,中都城“军民饿死者十四五”。金宣宗坐困愁城,无奈之下,只能派大臣求和,以献出岐国公主和亲、缴纳大量金银和五百童男童女、御马三千匹为代价,换得成吉思汗退军。

为了不再次忍受城下之盟的耻辱,1214年5月,金宣宗不顾元老重臣和士民的反对,下令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做了61年中国北方中心的中都城被它的主人抛弃了。

金宣宗迁都次年(1215年),成吉思汗兵分四路南下,将金中都围得水泄不通。守城大臣完颜承晖无力回天,只得仰药自杀。在蒙古军猛攻之下,中都城终于陷落。

一座宝库向一群掠夺者敞开了大门,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成吉思汗纵容军队对中都城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和破坏——“蒙古兵遂入中都,吏民死者甚众,宫室为乱兵所焚,火月余不灭。”因为火势过大,连成吉思汗本人也已经无法驻扎在旁边了,而是率军退驻于长城外侧的多伦附近。

当蒙古军饱掠而归后,中都城已经几乎被彻底毁灭,难以再称得上是一座城市了。此后几十年间,虽然这里被改为燕京,成为蒙古汗国治理汉地的治所,但其残破的景象一直没有改变,“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

蒙古汗国是以军事征服立国的草原帝国,对于城市经济极不熟悉,在燕京的历任达鲁花赤(断事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只知道搜刮贡赋,对于恢复城市,安集黎民并不着意,燕京似乎难有出头之日了。直到蒙古统治燕京半个世纪后的1264年,新一任蒙古大汗开始在这里大兴土木。

营建新都

忽必烈是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但他与祖父以及前几任可汗不同,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征服者,他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一个伟大的建设者,他不但要继承祖父用铁蹄踏出的帝国,还要成为中华皇帝——“在亚洲的其他地区成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时,在中国,他企图成为19个王朝的忠实延续者。”

既然要作为中华皇帝,那么都城便不再适合设在蒙古高原了。在忽必烈之前,帝国的中心是蒙古高原,都城在鄂尔浑河岸边的哈喇和林。这是一座典型的草原都市,由窝阔台汗于1235 年建成。那时的蒙古帝国的疆域西到东欧,西南抵达伊朗高原,北部囊括部分西伯利亚,东部直到库页岛,南部则与南宋以淮河为界。和林城正好处于较为中央的位置,利用四通八达的驿道可以有效掌控各地。而到了忽必烈时代,因为和弟弟阿里不哥的征位之战,蒙古帝国分裂,窝阔台、察合台汗国已经成为敌国,和林城就几乎成为边塞,首都再设于此,明显不合适了。

因此,1260 年忽必烈称汗后,将自己于1256年建设的开平城(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境内,滦河沿岸)改称为上都,作为自己的都城。上都是北接哈喇和林,南通中原地区的要塞,符合当时的忽必烈统治区域的管理。

但是,既然是皇帝,那么,正统问题十分重要,必须灭掉以正统自居的南宋,才能名正言顺。而随着灭亡南宋提上议事日程,也就不得不考虑日后如何治理江南地区,上都又显得较为偏远了。

忽必烈麾下,聚集了当时多个民族最优秀的人才,而各民族的精英都劝他定都于幽燕之地,蒙古贵族霸突鲁认为:“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地,非燕不可。”汉族谋臣郝经则认为:“燕都东控辽碣,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而色目人亦黑迭儿也建议在燕京整修宫殿,以作首都。

于是,在1264年,忽必烈开始了营造新都的举措,在中都旧城东北郊外的琼华岛营建宫室,并着手修缮燕京旧城,打算在此定都,仍名为“中都”。但是,旧燕京城早已残破不堪,宫室尽成废墟,重新修缮比重新筑城耗费还要巨大,另外,旧中都的水源主要靠西莲花池水系,早已严重不足,再加上考虑到南方北运的粮食,漕运只能到达通州,若要从通州向旧中都开凿运河,却又有海拔高出20余米,河水无法引出的难题。于是,在1267年,忽必烈接受重臣刘秉忠的建议,放弃中都旧城,在东北郊外以琼华岛为中心另建都城,仍称中都。而总工程师,便是刘秉忠。

上一篇:记者探底金属照片无惧考验 技高一筹成为小本投... 下一篇:The Applic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