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环境文化融合性研究

时间:2022-10-29 01:24:47

城中村改造环境文化融合性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城中村”,城中村的村民与城市的文化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的现象,它融入城市是自然规律,而传统的“城中村”物质形态改造并不能解决“城中村”的问题,“城中村”的城市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等多元转变的综合过程,必须提出基于文化融合的“城中村”改造路径,以推进“城中村”的健康城市化。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文化融合;环境改造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92-01

城中村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城市高速扩张与发展的过程中,滞后于时展的步伐,游离于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模式之外,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乱搭乱建,拥挤脏乱,人流混杂,治安混乱,管理脱节,基础设施不健全或完全没有这类城中村的普遍现象。从狭义上讲,城中村是指农村的村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大部分或全部耕地被征用。农村的集体成员由农民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大部分虽然从形式上已经“洗脚离田”,但从思想上却未“换脑进城”。

城中村的村民多靠房屋出租和分红收入过生活,成为“租金食利”的阶层。

在城中村改造中,一方面是文化形态上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从物质形态上的改变,规划、景观、建筑以及室内等硬件设施的改造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环境心理学中的诸多观点来说明这些硬件改造的重要性。

1 安全性是使人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在对环境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会本能的对自己所谓的领域进行保护。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反感。我们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推倒重来,一味的追求与城市的接轨。而是要顺应周边环境和这个“小社会”的需要,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使其变得更好更完美。

中国的村落是以地缘,血缘,亲缘,宗缘等关系构成的社会体系。城中村村民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也因此表现出相对封闭的特征。他们保留着祖先承载下来的文化,保留着以姓氏聚居的习惯,保留有宗族的祠堂。虽然有的村办起集体股份合作公司,但实际上还是实行的还是传统村落式的社区管理,公司与村民主要依靠村规民约和宗族关系地位来维持。

2 多样的选择性几乎是一切人,包括生物界的本性

人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对周边环境的选择有着不同的需求。

城中村作为一个多样化的“小社会”体系。其主人是原住村民。长期以来外界对村中的原住民产生了一种认识,认为他们思想落后,文化落后,素质低下,好吃懒做,重视物质享受,不追求精神文化的提高。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城市建设的大环境的变化影响,城中村的原住民也渐渐的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打工的流动人口,他们在一天的忙碌辛苦的工作后,需要居住、休息、生活。有的还在这里培养教育后代。因此城中村的改造既要去掉原有的恶习滋生的场所,保留原始的文化韵味,又要融入新的、完善的附属设施。如公厕,超市,幼儿园,文化广场,小型医院,中老年人活动中心,以至于小型的有特色的商业街、图书馆、博物馆等。多样性融入其中,才能使城中村居民有更多的丰富的健康的业余生活。而不至于每天只有打牌打麻将来打发时间,不至于除了穿梭在一线天就是在狭窄的出租屋内活动。

3 人对环境有多种心理需求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二者对人们的行为发生着重要影响。

城中村是城市中一个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相对很低的地方。也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因素为各类移民和产业提供了进入城市的低门槛。在到处都争先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更应该以实际的经济水平和国情出发,正确的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才是特色所在。我们无法强制的拆除所有的“握手楼”“接吻楼”,拆掉所有的一线天。无法把所有的外来人口迁动,安置甚至打回原籍。无法把所有的乡镇企业强制改制。那么我们或者能换个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改造建设中去除污垢,留其精华,加强配套设施,让它逐渐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中去,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进步。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太快而留下的“尾巴”。我们必须客观正确的去正视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造他的环境、改造他的文化,使它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它不应该是城市的“疮疤”。相反,它的存在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我们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应该抛开那些虚无的繁华,对默默支持着城市建设但又最影响城市形象的城中村更多的关爱。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2]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7):9.

[3]丁洪建、刑海峰.城中村的问题、成因及规划管理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7,(12):55-57.

[4]谢志岿、陈红艳.城中村:中国背景下的城市化病式[ EB/OL].

上一篇:中国石狮民俗文化探讨 下一篇:我国中药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