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训诂学史》的写作特色

时间:2022-10-29 01:07:38

概述《中国训诂学史》的写作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对胡朴安先生《中国训诂学史》内容的介绍,从五个方面对其写作特色进行了概括,对概念的明确界定和区,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训诂学史的分期问题,著作内容独特的编排方式,推崇清代的训诂学方法,新的创见和理论。

【关键词】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特色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77-1.5

胡朴安(1878-1947),安徽泾县人,原名韫玉,字朴安,近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几十年,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等,著述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性著作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等。《中国训诂学史》年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史,成书于1937年,该书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尔雅》派之训诂,第二章传注派之训诂,第三章《释名》派之训诂,第四章《方言》派之训诂,第五章清代汉学家之训诂方法,第六章今后训诂学之趋势。该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对概念的明确界定和区分

作者明确界定和区分了训诂和训诂学的概念。训字在《说文解字》中解为说教也,从言川声。诂字在《说文解字》中为诂言也,从言古声,故古通。《说文解字》中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故言即古言,古言即由十口相传之言。谓先王之遗典与前人流转之言语。训诂就是是解释古言古字的行为。因为文字异同和简册错乱,当时的人们无法看懂前人的书籍,为解决这一问题训诂应运而生。体现在《尔雅》、《释名》、《方言》等一系列著作的问世,这些书只可成为训诂书,是有关训诂史的材料。训诂的产生先于训诂学,“溯训诂之原始当是七十子以后汉学者的传授,而训诂之发展是在东汉古文学家勃兴的时代”。而训诂学则是在清代才产生的,“……只可谓是训诂书,不可谓之训诂学凡可称为学,必有学术上之方法。训诂之方法之清朝汉学家,始能有条理有系统只发现。戴氏震开其始。”也就是说训诂学与训诂的最大区别是训诂学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训诂学史的分期问题

作者执笔写训诂学史,他先把训诂学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拟分为六个时期:(1)两汉时期。代表著作有《尔雅》、《小尔雅》、《毛传郑笺》、《方言》、《说文解字》等。(2)三国晋六朝时期。代表著作有《释名》、《广雅》等。(3)隋唐时期。代表著作有《玉篇》、《经典释文》等。(4)宋元时期。此期又分为二,正统派之训诂和理学派之训诂。(5)清代。此期分为三,训诂学大家、训诂学重要之著作、训诂学方法。(6)今后为一期。此期分为二,考证法和推测发。但胡先生又考虑到训诂和训诂学的区别,“凡经注传书以及清朝之经解皆训诂学材料。《尔雅》《方言》等只为训诂学书。”所以为得到训诂学变迁的历史,胡先生采取了按性质分的方式,将训诂学分为《尔雅》派之训诂,传注派之训诂,《释名》派之训诂,《方言》派之训诂,清代汉学家之训诂方法,今后训诂学之趋势。胡先生这种敢于打破自己的原有观点,而从新进行思考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三、著作内容独特的编排方式

胡先生对训诂学按照性质从尔雅、传注、方言、释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类,而后采用模块式的编排方法,以各个模块为各自的基本单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解说。每个派别之下都附有代表著作的内容条例列,著作的作者和时代,搜罗了大量注本、校本、续本,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研说,介绍。对读者学习训诂学有极大的指导性,并起到有一书而知数百倍之史料的作用。如尔雅派之训诂,尔雅派的系列专书,如《尔雅》、《小尔雅》、《广雅》、《骈雅》、《通雅》、《别雅》、《说雅》、《选雅》、《比雅》、《拾雅》、《迭雅》、《支雅》等一系列的书籍,对其进行搜罗整理,形成一套有系统的专题研究。如首先对《尔雅》时代及其所作之人进行了解说,介绍了诸家说法而后有定。其次介绍了《尔雅》的内容和条例,其共19篇,2091事,条例分有八条:(1)文同训异。(2)文异训同。(3)训同异义。(4)训异义同。(5)相反为训。(6)同字为训。(7)同声为训。(8)辗转为训。最后介绍了《尔雅》注本。最早之注本是晋人郭璞《尔雅注》,也是研究训诂之最早之著作。还有宋刑《尔雅疏》,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疏》,清人胡承珙《尔雅古义》,清人钱坫《尔雅古义》,在考释《尔雅》时还应参考刘氏注、樊氏注、孙氏注和李氏注。每个模块表面看似歌各自独立,实存有一条暗线――时间线索。各个模块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顺序。可看出胡先生写作思路之清晰,严密。

四、推崇清代的训诂学方法

胡先生在序言里指出了清代汉学家戴震、段玉裁、高邮王氏父子的训诂学方法。戴震的训诂学方法是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也。指出了字、词、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他又搜考异文来辅助解经。段玉裁的训诂学方法比其师戴氏更系统,更精简。他的训诂学方法重在以音求义,训诂要熟悉古音古形古义,并指出古音古形古义相互求举的关系。高邮王氏父子的训诂学方法旨在求音,指出了假借的原则――音同声近,以声求义,解经时必须破假借字,读以本字。

此外,胡先生还在《中国训诂学史》第五章“清代训诂学之方法”中总结了清代汉学家解经的七种训诂方法:(1)文字通假。(2)训诂异同。(3)声韵流变。(4)语词辨别。(5)章句离析。(6)名物考证。(7)义理推求。这些方法对训诂学得学习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五、新的创见和理论

(一)在列举《释名》的条例时,胡先生向我们介绍了顾氏的十条条例。分别是:(1)本字例。如,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上释上,此本字之例。(2)叠本字例。春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以苍苍释。(3)本字而易字例。如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以宿之宿释星宿之宿。(4)易字例。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5)叠易字例。如,犹云云。众盛意也。以云云释云云。(6)再易字例。如腹,也,富也。以也富也再释腹,此再易字例。(7)转易字例。如兄,荒也,荒大也。以荒释兄,而以大转释荒,此转易字例。(8)省易字例。如绨。(9)省叠易字例。如夏曰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如不省当云昊犹颢颢,以颢颢释昊,省而犹颢颢四字,此省叠易字例。(10)易双字例。如摩娑,末杀也。胡先生认为顾氏的十例有所漏略,自补八条条例。(1)省本字而易字例。如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上释上,上可为向上之上,为动词;又可为在上之上,名词。省上上也三字。(2)省本字例。如凉州,西方所以有寒凉也。凉州之凉即寒凉之凉之意,唯省凉凉也三字。(3)加本字。如素,加朴,为朴素。(4)以意释例。如道,出其右曰画丘。人尚右,凡有指画皆用右也。(5)以形释例。如鼻下曰立人,取立于鼻下狭而长似人也。(6)不释例。如,月未明也。不释月未明所以为之故。(7)随事名之例。如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名也。(8)易如例。如妇人蔽膝亦如也。

此外,我认为胡先生有纠正顾氏之处。顾氏所谓的本字例是,如冬,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上释上,此本字之例。而胡先生的本字例是,如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即以不列众缕以为布名也。此为真本字例。胡先生名此为真本字例。一个“真”字,说明顾氏的本字例是有误的。

(二)胡先生将《方言》之内容约分为三:内容之时间性,内容之空间性,内容之性质。内容之性质分为五点,(1)同语。(2)某地与某地间之通语。(3)古今语。(4)某地语。(5)转语。胡先生在研究前人的基础上得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学术观点和理论,同样为后人学习训诂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三)大胆而又有理据地进行预测,提出新的研究训诂学的理论方法。训诂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是考证法和推测法。

胡朴安先生的《中国训诂学史》,对训诂、训诂学以及训诂学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对这些概念有着清晰的界定。对各个历史时期训诂学著作,著作的作者、内容、条例、注本、校本、续本的介绍详尽,对学习训诂学的人起到了补充基础知识的作用。书中蕴含的训诂学思想,提出的训诂学方法,对后世训诂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永明.《从中国训诂学史》看胡朴安的训诂学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1(5).

[2]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3.

【作者简介】孙红静(1989- ):女,吉林蛟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训诂学。

上一篇:浅议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学生申诉制度 下一篇:客观报道不是无导向的模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