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斗:就是要为相声做点实事

时间:2022-10-29 12:51:58

李金斗,1947年出生,北京人。13岁坐科学习相声艺术,深得前辈王长友、谭伯如等相声艺术家的真传。出科后,又拜相声名家赵振铎先生为师。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全国新曲目比赛,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第一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获逗哏一等奖。1990年第二届“禹王杯”相声电视会演,获笑星金奖。1990年铜陵杯相声评比,获优秀奖。1995年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获“侯宝林金像奖”。主要相声作品有《捉放曹》、《山东二簧》、《苦人赞》、《武松打虎》、《老鼠密语》、《省略语》等,著有《金斗广记》。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会主席、中华相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特邀讲师。

喜欢相声的观众恐怕没有不知道李金斗的。这不仅是由于他别具一格的面孔上那独树一帜的鼻子,更缘于他的相声作品《捉放曹》、《武松打虎》、《老鼠密语》等至今脍炙人口。眼下,58岁的李金斗老师除了相声演员这一本职工作以外,还身兼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周末相声俱乐部主席两个重要职位。日前,李金斗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李金斗在舞台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此时的他却一脸严肃。他说除了压力之外,更感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就如何振兴传统的北京曲艺、如何使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相声艺术发扬光大等话题,倾吐了他的一番肺腑之言――

相声艺术目前并非处于低谷,问题的关键是人才匮乏

很多人都说相声现在不景气,处于低谷,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觉得目前相声的这种现状很正常,这就像一个人上班不可能天天都忙一样,相声艺术也不可能总是大红大紫。刚刚粉碎“”那会儿,相声很是繁荣,大家都喜欢听相声。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在压抑很久以后有气要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很多其他的艺术门类还没有完全恢复。

当然,我这里说的相声现状正常并不是说其中就没有任何问题,当前摆在我们面前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这其中不仅仅是说相声的人才缺乏,写相声的、致力于相声创作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相声的很多,想学的人也不少,但是能够真正地去热爱相声、了解相声、继承相声艺术并使其发扬光大的人却不多。很多人都是在学了一半以后利用相声这种形式干别的去了,并没有完全领悟相声的精髓。每年我们搞相声大赛的时候都会发现一批新人,但是这被发掘以后获了奖就完了,在还没有投身这个领域之前就半途而废了,所以说这些新人如何去发展,如何去努力应当是引起大家重视的一个问题。

现在学相声和我们那时候不太一样,当初我们都是以师带徒、以团带班,最成功的一个例子就是马季老师,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跟随侯宝林老先生学艺,如今已是相声艺术大家,而他的徒弟姜昆、冯巩也都是他自己带出来的。我个人也是这样,从13岁起在科班学习了5年,随后拜赵振铎为师,继续学习。我们这一代相声演员和我们的老师之间是标准的、真正意义上的师徒,而且真的是师徒如父子。所以,我一直认为学相声最好就是像当年北京曲艺团1960年招收我们班这批演员一样,以团带班,再分别由既有演出经验又有相声理论的成年演员各自负责几个学员,言传身教,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既快又好地接好相声的班。除此以外,实践对于新人来说也很重要,他们太缺乏这样的机会了,真的需要有关领导部门从整体上去组织、管理,为相声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为了一辆自行车,“误入”说相声这一行

我学相声可以算是“误入歧途”,至今我还记得我考上相声学员班那年,我后来的老师赵振铎来找我时的情景。赵振铎老师当时穿着料子衣服,戴着金表,还骑着荷兰进口的自行车,我特喜欢那辆自行车,心想:“说相声能买得起这车,那我也学相声。”于是,为了一辆自行车,我“误入”了说相声这一行。说实话,那时候对于相声我根本没有什么认识,更谈不上喜欢。但是,在进入这行以后,通过学习、了解,我由衷地爱上了相声这门艺术,它使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今天家喻户晓的演员,相声带给我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现在周围有些相声演员不再说相声而是干起了副业,我觉得这只能说是人各有志,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不会去做别的,也没有本事去做。观众是因为喜欢相声才喜欢我们的,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欣赏者,通过他们的欢笑、他们的掌声,我们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去说相声而改行干别的,是对不起我们的观众、对不起我们的衣食父母。

不是谦虚,坦白地说,说了这么多年相声我依然觉得和老一辈比起来,自己相差太多。所以我总跟别人说,相声这门艺术很深奥,说相声看似很简单,但要想说好了太难。在我看来,相声的魅力全在于凭借台上一个人、两个人或是几个人的几句话就能让台下数千名观众自然而然地开怀大笑,而这恰恰是别的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相声只是曲艺中的一个分支,振兴北京曲艺责无旁贷。现在除了相声演员这份本职工作以外,我又多了一项新的重任――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对于这份荣誉,我想说很感谢北京市有关领导对我李金斗的信任,感谢曲协全体成员对我的支持,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相声是曲艺中的一个分支,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门类,北京曲艺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不少曲艺门类就是在北京诞生的,所以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身上就肩负着振兴北京曲艺的重任。上任之后,我们马上提出了“团结、团结、再团结”、“服务、服务、再服务”、“振兴、振兴、长振兴”的宗旨,希望以此作为今后努力的目标。

成立周末相声俱乐部,就是要为相声做点实事

就在各路明星忙着在走穴中赚着大把钞票的时候,李金斗却与一群或老或少的相声演员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默默地作出自己的努力。俱乐部至今成立将近两年了,成员有孟凡贵、宋德全、王玉等一大批知名演员。他们提出了“回归剧场”的响亮口号,每个周六,他们都会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奉献上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娱乐大餐。而这道大餐的票价,却只有20元。相声俱乐部成立以来,已经成功演出近100场,除下雨、申奥等特殊情况有5场未客满外,其余每场都场场爆满,连连叫座。受到了北京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然而,要“回归剧场”的,不仅是作品,还包括演员。李金斗告诉记者,俱乐部成立以来,为相声事业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演员,是最大的收获之一。他说,现在提供给青年相声演员演出的机会并不多,即使有,也往往是综艺类晚会。这种情况下演员就难以根据观众的反应对自己的表演效果有较为直接的认识。而且,对于相声这样一门传统艺术,演员之间的“扎堆”对于交流切磋至关重要。相声俱乐部的观众当中不乏有着多年经验的老相声迷,听取他们的意见对青年演员的成长更是大有裨益。来自北京曲艺团、煤矿文工团等艺术团体的青年演员几乎悉数登场,通过和观众、同行交流,向同台表演的前辈艺术家求教,他们艺术技巧的提高是相当明显的。当然,来到相声俱乐部的不仅仅是青年演员,快板书名家张志宽、“双簧大王”莫歧等老艺术家也是这里的常客。

任何一门艺术,在有了好的作品和演员后,观众就成为了最后的考官。而观众的掌声,就像在相声俱乐部交出的答卷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满分。李金斗告诉记者,所谓“相声滑坡”的一个表现就是观众队伍也在流失。现在,俱乐部已经吸引了一支基数可观的观众队伍。而吸引观众的因素,除了演员的精湛表演,不能不提到的是他们的低价位经营路线。20元票价是相声俱乐部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一年多以来始终有人在怀疑这个价位能维持多久。对于这样的疑问,李金斗的回答可谓掷地有声:“我们并不是把20元的票价当作一个炒作的卖点,更不是一时吸引上座率的手段,而是会一直坚持下去的服务宗旨。永远不涨价,永远是二十,为什么我们相声艺术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娱乐大众,我们所有的艺术家我认为都应该有这个观念,我们北京的文化市场消费如果说上百元以后,我认为会影响我们工薪阶层的生活,如果你的作为一个相声艺术家也好,一个相声演员也好,你的艺术人们想看而看不起,你就谈不得发展,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树立这么一个信念,让所有的工薪阶层都能听得起相声。”

为了周末相声俱乐部这片净土,大腕儿几乎不收“出场费”

一开始,李金斗、宋德全等就把俱乐部定位为沟通相声艺术与观众的桥梁。众多相声界“大腕儿”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马季先生亲自为俱乐部匾额题字。中国曲艺家协会三位副主席姜昆、侯跃文、冯巩和王谦祥、常贵田、师胜杰、张志宽、石富宽等,不但先后来俱乐部参加演出,还对俱乐部的发展提出很多的建议。业界认为,20元的低票价和相声“大腕儿”的号召力,是俱乐部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大腕儿的“出场费”却很奇怪。据了解,演员无论有腕儿还是没腕儿,一律只拿200元交通费,不演出一律没有。经常来演出的刘洪以、李嘉存等著名演员,连这200元交通费都不要。作为俱乐部的旗帜性人物,李金斗不但分文不取,还常常自掏腰包资助俱乐部的日常工作,现在舞台上挂的宫灯,就是他花钱买来的。北京的相声演员争先恐后地前来演出,外地演员、相声爱好者也频频光顾,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李金斗说到这里,宋德全补充说了三点理由:第一,俱乐部是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的示范场所。相声界的前辈苏文茂、常宝华、赵世忠、陈涌泉、王学义等都是俱乐部的常客,他们精湛的技艺使观众大饱眼福,也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学艺的好机会。第二,俱乐部是青年演员艺术实践的场所。每周的演出使青年相声演员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经验。在前不久在侯马市主办的“华翔杯”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上,俱乐部的六位青年演员包揽了相声组三个一等奖。青年演员甄齐、李然创作表演的相声《我是志愿者》获得了全国群星奖评选的优秀节目奖。第三,俱乐部鼓励创作、提倡演出新作品。演出的节目中新作品近60%;俱乐部开办了“相声创作讲习班”,邀请常宝华等曲艺名家授课。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相声创作沙龙”,定期研究新节目的创作与上演计划。目前俱乐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声作品已达500多件。收获与付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近两年来,俱乐部已举办了近100多期演出,观众达4万余人次,俱乐部积极提倡健康文明的相声,鼓励创新,陆续推出了一些新演员和新作品。俱乐部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为北京信息管理学院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李志凌义演,全部收入1.3万余元用于医病;为西部下岗职工子女入学捐资1万元;世界盲人节为市残联盲人义务演出专场;为吉利大学的学生义务进校园演出;为老艺术家筹集医药费义演,并参与了多项街道、社区的娱乐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付出就有回报,越来越多的观众被相声俱乐部所吸引,把这里当成一个愉悦身心的好去处,不但很多家住北京的观众每场必到,每次演出也都会有少则十几位、多则几十位的相声迷从天津、石家庄等地方赶来。俱乐部每次演出在周六晚上7点半开始,但能坐400人的演出大厅往往不到7点就没座了,于是最后过道里都挤满了人。“相声俱乐部要是不好好办下去,怎么对得起这帮老少爷们”,李金斗动情地说。

上一篇:“以恋养学”,女大学生“临时爱情”岂能如此买... 下一篇:香车&美女,耍酷健康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