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与外国文学的研讨

时间:2022-10-29 12:50:22

文化诗学与外国文学的研讨

作为中文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的外国文学,在教学研究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因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的原初文化语境的陌生而产生隔膜和疏离感。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属于典型的异质文化范畴,学生身处中国文化语境之中,而要了解和学习的却是与本国语言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的异国之事,这就自然会产生陌生感和主观上的抵触情绪,进而直接导致对外国作家作品内在逻辑和情感倾向的漠视和不理解。如在教学研究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反映听不懂教师对相关外国作家作品和文化的讲解,也读不懂外国作品,更难以进入到作品的语境中去。还有学生反映虽然勉强读完了某部外国文学作品,对人物、情节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印象,但难以深入到作品真正的本质内涵中去,限于浮光留影式的感官。这两种情形下,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与教师的课堂分析阐释之间往往形成一定程度的“缝隙”与“沟壑”,无法达成理解的共识和阐释的共鸣。究其根本,这与学生不熟识外国作家作品产生的原初文化语境有直接关系,它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研究和阅读兴趣的下降,而且对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实践也构成巨大阻碍,造成教师充满热情的讲解的同时而学生却熟视无睹、不知所云的怪异现象的发生。

其二,因缺乏联系性的整体认知而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图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通常情形下难以形成对外国文学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图谱。文学既是共时性的,也是历时性的,而目前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一般均采用历时性的分时间段讲解的方式,即将西方文学发展分为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分别讲授每一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这种构建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单一的思维模式之中,他们往往对某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所了解,但对同一阶段以及此一阶段与彼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对来说却明显缺乏认知,从而导致难以进一步认清和恰当评价某个作家作品在国别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也难以阐明后辈作家较之前辈作家有何创新和开拓之处。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情形,与学生缺乏对外国文学的整体性认知有直接联系。学生在特定的教学路径下只接受了个别作家作品的孤立认知,在头脑中并未形成由个别组成的整体性知识网络,也没有形成横向与纵向、共时性与历时性相交错的联系性的思维观念。

其三,因感觉文学作品阅读过程索然无味而无法体会到艺术美感和审美愉悦。审美性是文学的本质特性之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审美感,享受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增强审美鉴赏力和批判力,实现阅读主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真正享受到艺术作品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从文学性角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外国文学是重要前提。换言之,唯有学生自身意识到了作品中的文学性因素,并能逐字逐句地耐心体味和细读,方能实现主客观之间的精神契合和心理共鸣。面对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及时、有效地引入文化诗学的观念不失为一种必要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

文化诗学观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原初历史文化语境。如何进入异质文化背景是认知和阐释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前提,也是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其中熟识作品产生的原初历史文化语境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一先在条件,才能顺利进入由文化符码编织而成的文本内部,进而体会其中孕育的思想和情感,避免由于现代视角的主观介入而产生的明显误读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讲解古希腊神话的原欲本质特征和非道德倾向时,如果不理解古希腊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从现代伦理视角加以分析和评判,误读是在所难免的。如运用文化诗学观念进行分析和观照,将古希腊神话置于产生它的古希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加以考察,强调原始生殖崇拜等历史文化因素,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古希腊神话中关于宙斯等诸神故事的描写,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理解古希腊史诗和悲剧中关于“毁灭英雄,毁灭理性”的描述,从而在理性层面上深化对古希腊文化特质以及古希腊精神独特内涵的认知。事实上,不仅理解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远古神话需要引入文化诗学的历史文化观念,理解近现代外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不了解美国南方的地域宗教文化,便无法深入阐释福克纳小说的内在精髓;不熟识爱尔兰历史和文化特色,就无法理解乔伊斯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等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很明显,历史文化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底色,离开了对历史文化因素的考察,文学作品的本质内蕴无法呈现,在这方面引入文化诗学观念大有裨益,也大有作为。

文化诗学观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文学史观。整体文学史观的形成既是文学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文学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外国文学史的教学实践也不例外。所谓整体文学史观,主要是指将作家作品放置于相互联系的文化体系中加以考察而得出的整体性认知结论。它一方面需要考察作家作品与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考察它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以及前辈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诗学整体性原则的引入和建构,既有利于在复杂的文化与时间网络中重新认知作品的价值,也有利于恰当地评价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例如,考察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仅就福楼拜自身的创作加以阐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其置于十九世纪广阔的法国社会文化现实之中,并与同时代的法国其他作家作品以及卢梭等法国前辈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之后,才能形成横向与纵向、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认知,从而理解这个仅仅讲述了“一个堕落的女人的故事”的小说是如何超越法国“才子佳人”型恋爱小说而一跃成为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眼中“第一流的经典著作”的。

文化诗学观念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益于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形成与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形成紧密依赖于自主阅读的渐进过程,这既是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过程,也是一个注重细节品味的过程。“文本细读”在把握文本细节和微妙情感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它所挖掘出的文本的文学性因素联系着隐秘的个人情感,透过文字的意象和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张力,“文本细读”可以帮助作为读者的阅读主体达于作品隐秘的精髓,进而管窥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审美奥秘。但审美性体验单单依赖于细节还不够,单纯的细节感受会使文本显得过于琐碎,难以形成完整的形象画面,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如此。此时,文化诗学观念注重内在审美联系的特性和对话的原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通过文化诗学的思维方式,阅读者可以补足“文本细读”观念的弊端,形成细节与整体、外在符号现象与内在审美本质交互的良性阅读循环机制。

总之,文化诗学观念强大而与时俱进的适用性在促进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实践并解决现实教学困境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甚至是难以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钢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模糊用语分析 下一篇:外国文学互动式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