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中复习课“难上”之惑

时间:2022-10-29 12:33:06

破解高中复习课“难上”之惑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很多教师觉得“没味道”、“很难上”。也有教师认为,复习课无非“讲练―讲练”。实际上,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看,复习课都不应是已有学习经历的简单复制,而应以梳理已学知识、平衡意义建构、提升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梳理为载体,是学生形成方法、提升能力的新一轮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经历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复习课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那么,为什么教师们觉得复习课难上呢?

复习课为什么难上

剖析和反思复习课的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复习课难上的原因,并为教学设计和实践提供顿悟的灵感。

1.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感

案例1:Photoshop图像处理复习课

教师按照“讲做评”的模式展开复习。先出示课件,讲解图像处理涉及的各种知识和操作技能,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仿照样例作品,制作一幅有关“世界合唱比赛”的宣传画,最后点评部分学生的作品。

这虽然脱离了“讲练―讲练”的模式,但与新课的区别只是讲解的内容多了点、速度快了点、实践操作多了点。教师蜻蜓点水般地讲过一遍,学生原来不懂的还是不懂。更可怕的是,简单浓缩的内容让学生毫无新鲜感,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复习课的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2.情境和技术的不协调导致主体意识缺失

案例2:信息及信息的编码复习课

教师按照“创设情境讲解知识学生实践任务讲解”的模式展开复习。基本流程如下:(1)教师播放谍战片《风声》中特务破译情报的片段。对白中说“要破译情报必须有加密的母本”。(2)教师点明主题“这里说的母本其实就是信息编码的规则”,并详细讲解信息编码的知识,如学生座位编号、二进制码、ASCII码、汉字编码、图像编码等。(3)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自主实践。围绕如何破译情报,教师设计了3个任务,在学案中教师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示。(4)教师讲解实践任务的解决方法。

上课伊始,学生沉浸在《风声》特有的“谍战”氛围中。此时,如果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再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难点突破教学,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但教师话锋一转,洋洋洒洒地讲了足足30分钟信息的各种编码方式。结果,“谍战”的硝烟味被吹得无影无踪,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也不好。情境和技术的分离使情境陷入“为情境而情境”的尴尬境地,也使得后续的“梳理归纳”和“应用提高”环节难以真正落实。

3.目标意识欠缺导致教学纠正方式的偏差

案例3:Flash复习课

教师按照“讲解练习反馈讲解”的模式展开复习。先通过课件分类讲解相关知识和技术,接下来,让学生在练习系统上答题,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错题统计图表,教师选择部分错误率高的试题进行再次讲解。

可以说,教师的技术素养很高,自己开发了练习系统并在教学中应用。但他错误地将复习课定位为练习课,认为复习课的目标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做题。实际上,“做题”和“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区别的。“做题”是终结性评价不可或缺的手段,而“解决问题”指的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来收集、加工和信息,以解决现实任务。这就意味着,作品做得好的学生“做题”能力却不一定强。做错某道试题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掌握该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做错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题意理解错误,有知识引用错误,有计算错误等。如果原因是题意理解错误,教师却一厢情愿地重复讲解相关知识,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何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可见复习课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分析出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新一轮“重复学习”。

1.以情境为支撑,以技术为核心,双线并进完成“忆梳构”

案例4:伦敦奥运宣传画(Photoshop图像处理复习课)

教师按照“作品展示任务分析知识讲解学生实践作品点评”的模式展开复习。

(1)教师展示两张用Photoshop合成的生活照,并指明它们都是用Photoshop加工而成的。

(2)教师出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宣传画,引导学生分析宣传画的图像元素及制作技术,并为操作技术分类。

(3)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自主完成伦敦奥运会宣传画制作,主要操作包括:五环的绘制、嵌套和投影、会徽和背景的合成和自由变换、文字的输入及图层样式设置等。

(4)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上传作品,教师展示每件Photoshop作品。

教师以奥运会宣传画为情境,通过作品制作的技术分析完成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和提炼,通过对技术的归类整理完成知识的梳理,再通过综合性作品的制作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复习课课型的特点。但第一个环节可以省略,因为学生已经知道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另外,在回顾时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只需在技术分析过程中以集体提问和个别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提取知识,把脉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中的疑难点,再集中讲解疑难点即可。事实上,这种详细的讲解限制了后续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完成了作品制作。

案例5:世博的“图”(Photoshop图像处理复习课)

教师收集并制作了15张世博会宣传画,用Flash制成动画,并以世博会主题曲为背景音乐。接下来,教师按照“创设情境分析技术并归类知识共性提炼实践制作复习模式总结”的模式展开复习。

(1)播放世博会宣传画的动画,将学生带入世博会的气氛中。当播放到一张特别粗糙的半成品图片时,一些学生发出了惊讶声。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半成品图片的不足及解决问题的技术,同时展开知识梳理。

生1:海宝图层背景要删除。

师:具体的删除操作如何进行?

生1:先用“魔棒”选择白色背景,再用“反选”命令选中海宝并将海宝复制到宣传画中。

教师按照学生的描述进行图片处理操作。

师:除了“反选”命令,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2:用套索工具。

教师板书“规定图片区域选择”的两种方法。

(3)设置问题:Photoshop图像处理中,哪个操作最重要?在梳理板书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对各类操作进行共性提炼和个性分类。

(4)教师布置3个基本任务和1个拓展任务。学生必须在基本任务中自选一个,完成基本任务后再完成拓展任务,即在记事本或者Word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操作步骤和设计思想。实践结束后,展示两位学生作品,并请一位学生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

(5)课堂小结,总结一种可用的复习模式。

在动画烘托的世博会情境中,学生经历了激昂、疑惑、跃跃欲试的心理历程,并在这种动机驱动下,通过完善海宝图像,与教师共同经历了知识的回顾和梳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操作进行共性提炼和个性归类,提高学生的知识提取能力和意义建构效率。教师还通过拓展任务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对复习模式的总结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立足双基,着眼提高,驱动学生的成就动机

案例6:学生英文名查找(顺序查找算法分析课)

教师以“学生英文名查找”程序为载体,以渐进性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突破“循环结构程序实现”这一难点,同时巩固了顺序查找算法的程序。

(1)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回忆顺序查找算法并总结算法流程和特点。

(2)出示“英文名查找”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完善下列顺序查找程序。

30 found = False

40 n = 0 : i = 1

50 ① ’填写代码为“key=Text1.Text”

60 Do While i

70 If ch(i) = key Then n = i: found = True

80 i = i + 1

90 Loop

100 If ② Then ’填写代码为“not found”

110 Text2.Text = "查无此人!"

120 Else

130 Text2.Text = Str(sno(n)) + "号:" + ch(n) + "的英文名是" + sname(n)

140 End If

(3)教师根据巡视结果,展示学生对于空格②不同的完善代码(“not found”、“found=false”、“i>45 and not found”),并以此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循环结构的实现方法。

(4)教师继续抛出“40行中代码“i=1”改为“i=0”,程序哪些地方应做相应改变”、“本程序中如果删除变量n,程序哪些地方应做相应改变”等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入研究循环结构程序的氛围。

(5)教师仍以问题引导学生总结“顺序查找算法主要依据哪些基本程序结构”、“循环结构程序中哪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等。

案例中没有复杂的情境,教师很自然地以学生不同的求解结果为起点,用问题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循环结构的程序实现,突破难点。随堂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终于对循环结构的程序实现有了较好的感觉”、“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和灵活的”。可见,该课已达到了教学目标。

案例7:《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新编(Flash复习课)

教师按照“情境创设知识回顾任务分析自主实践交流提高”的模式展开复习。

(1)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段,提出剧情改编思想“片中的灰太狼太不幸了,为了解救他,可用羊肉膏改善和红太狼的关系”。

(2)播放有错误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新剧情动画,根据Flash制作的知识结构图进行回顾和归纳。

(3)针对新剧情动画中的错误,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实践完善新剧情动画。

(4)完成作品的学生上台演示动画,并讲解制作技术。教师根据情况对作品提出更高的改进要求并引导学生分析实现技术。

《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段带给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亲切的、开心的,紧接着教师又抛出了第二个兴奋点――《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新编,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了学生的成就动机,为接下来的知识回顾、梳理和自主实践做好了充分的情绪准备,保障了“忆梳构”的高效达成。

在最后的交流阶段,学生的自我分析提高了意义建构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作品不是一展示了之,而是在交流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改进方向。通过对这些引导性问题加以分析,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总之,复习课只有借助必要、合理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经历“忆梳构”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促进内化,做到“温故而知新”。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中学)

上一篇:移动互联技术支撑下的学习变革 下一篇:用信息技术 提升美术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