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之课例研究

时间:2022-10-29 12:03:22

《渔家傲·秋思》之课例研究

课例呈现:“燕然未勒”的苦闷与无奈

——《渔家傲·秋思》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二、明确词牌及题目“秋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自由朗读上片,并找出词中写了哪些景?

生:衡阳雁、边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师:这些景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荒凉、凄凉、悲哀、肃杀。

师:请你们具体分析这些感受的由来。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的“无留意”,说明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纷飞,毫无留念之意,反衬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师:关于“衡阳雁”的意象,老师有补充。

师出示PPT:古代传说北风之神爱上南风之神女儿青琳,强行把她从南方衡阳带到北方大漠,并把她变成大雁,青琳和她的孩子们年年秋天从北方飞回衡阳看望父母。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大雁的故乡。

后人把“衡阳雁”作为思乡主题的意象之一。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李白《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

(点评:挖掘了“衡阳雁”的意象来源,这是以前教学之中所遗漏的知识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展了“衡阳雁”的意象内涵,使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联想起来,同时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生:“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诸如角鸣马嘶之声、胡笳声、风雨声等。

师:想到了边地特有的声音,很好。

生: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呼啸的西风,风吹草声,嘶鸣的驼马声,乌鸦的哀鸣声等,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连角起”中的“起”字,随着黄昏呜咽的号角声,各种边地之声从四面八方一道发出让人无限悲哀。

师:把这些声音合到一起来分析,产生强大的音响效果。

生:号角声的不断,又暗示因战事吃紧而戒备森严,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让人不禁感觉到边塞的萧条冷落,也体会到战时的肃杀气氛。

师:你们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剖析,很到位,不错!这句是从听觉上描绘了边塞特有的景象。

生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层峦叠嶂,茫茫戈壁绵延千里,大漠中升起袅袅炊烟,直上苍天,飘散,远去,已是日落时,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

生2:“孤城闭”三字写出了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师:这句是从哪方面写边塞的?

生:这句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地之图。

(点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充分感受诗词,品味语言,欣赏意象,合理地训练了学生分析诗词的能力,学生对诗词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并进行了口头描写,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师:这里的景色与我们南京景色有何不同?

生:太不同啦!我们江南都是美景,小桥流水、亭台画廊,听到的是琵琶与丝竹。

师:大家知道范仲淹是哪里人吗?

生:江苏吴县,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地区。

师:他是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看到的也应是小桥流水、亭台画廊,听到的也应是琵琶与丝竹,而边塞之景与家乡之景如此的不同,所以词开头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大家便容易理解了。

(点评: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分析塞下秋景之“异”,合理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感受情感,设身处地的想问题,而不是纯粹地分析文本。)

四、深入研读

师:面对此景,身处其境的范仲淹会有怎样的情感,让我们踏着下片文字,试着寻觅诗人内心那份情愫?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这“一”和“万”数字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浓的乡愁。

师:想家了,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老师“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补充“燕然未勒”典故。

PPT出示: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是刻石记功。东汉时,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生: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范仲淹不想回家。就像唐朝诗人“不破楼兰终不回”一样。

师:那就整顿军队,积极备战?

生:我觉得他好像不能积极准备应战,将军是不能回家,从“将军白发征夫泪”可看出。这句是互文手法,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师:那现在有两种可能使得范仲淹不能回家。一是,他“燕然未勒”誓不回,是主观的原因不想回;另一种是他想回,可是客观原因不能回。

(点评: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设计问题,允许存在争议,并合理引导学生思考。)

五、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回忆我们记忆中的范仲淹。

生:他功业未成不想回,我们在八年级学的《岳阳楼记》中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有远大理想、宏伟政治抱负的进步知识分子。

师:我们知道范仲淹奋起孤寒,少有大志。《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气节,自仲淹倡之。”[1]可见在政治上,他无疑是进步的。那范仲淹为什么不及时驱逐外敌,及时回家呢?

生:可能不能驱逐外敌,敌人太强大了。

师:那我们来看看范仲淹出塞的资料。

师出示PPT资料:

范仲淹出使延州的历史背景资料: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当时任陕西安抚使的韩琦以全家性命担保,保举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当时延州是西夏出入关要地,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这时范仲淹出使延州,整顿军纪和鼓舞军心,保住了延州,当地人传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等语。

师:范仲淹这么厉害,为何不打,为何“将军白发征夫泪”?

生1:范仲淹不能打,因为宋朝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夺取军权而建,为了避免宋王朝重蹈后周的覆辙,北宋采取的措施是削夺历代武臣所应有的各种特权,重用文臣,对在前线直接指挥军队的人严加控制和防护,这就决定了范仲淹不但不能做“勒燕然”的英雄,就连他抗敌的策略、治边的主张也不能被当道者所接受。

生2:范仲淹必然“将军白发征夫泪”,在那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怎能倾吐心中愤懑,因而作者抒深沉的爱国情感采用了低沉的基调。

生3:还有词中的“燕然未勒”这寥寥四字,它既体现着作者“勒功燕然”的雄心,也包含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无奈,还有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愤意。

师:你们分析得很好,理解了范仲淹之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和“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

PPT出示:清代大家王夫之《宋论》卷四中曰:“韩、范二公,忧国有情,谋国有志,而韬钤之说未娴,将士之情未浃,纵之而弛,操之而烦,慎则失时,勇则失算。吟希文‘将军白发’之歌,知其有弗获己之情,四顾无人,而不能不以身任。”[2]写出了范仲淹意不得抒,志不得申,欲进不能,欲归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范仲淹不能实现其“勒燕然”的远大理想。这种忧国忧民的愁绪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也就成了他词中隐含的特有的苦闷与无奈。

(点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适当补充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背景历史资料,不仅遵循了知人论世的认知原则,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六、总结,朗读,背诵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渔家傲·秋思》教学反思:

教学《渔家傲·秋思》,一般是理解词的意境来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样处理与教材单元目标完全吻合,然而每次教学都有一种“隔”的感觉。原因很简单,这首词中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无尽的惆怅、忧郁、悲哀与苦闷,而不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场斗志和奋发向上的气概。正因如此,也就形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理解的众说纷纭。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所体现作者的这种情绪色彩的复杂现象呢?正确理解一篇作品,在抓住作品写景表层所体现的最基本的感情倾向之外,还必须了解作者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作品具体的写作时代背景。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进行教学和课堂设计。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以便能够自主阅读,自主研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古诗词基本上是写景抒情,那么在教学中必须适量地补充古诗词的经典意象,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有效的扩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感受古诗词的意象,根据借景抒情,初步感受古诗词的基本情感。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用心去品读和感受古诗词,品味其语言,解析思路,赏析技巧。

然后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意图。例如本首词,我们还得去研究范仲淹写作此词的历史资料,才能真正地读懂这首词。因为这首词从古到今倍受争议。瞿佑在《归田诗话》:“予久羁关外,每诵此词,风景宛然在目,未尝不为之慨叹也。然句语虽工,而意殊衰飒,以总帅而所言若此,宜乎士气之不振,所以卒无成功也。欧阳文忠呼为穷塞主之词,信哉。”[3]在这里瞿佑赞同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宋词鉴赏辞典》说:“很明显,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4]《历代史家词鉴赏》也认为:“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将士们思乡忧国之情。”[5]怎样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本词的情感,那就要结合作者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教学古诗词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离我们时代久远的古诗词,一定要选好教学的突破口,本文就是抓住词的上阕的意象,放手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古诗词知识,很好地勾画出边塞之图。然后再抓住“燕然未勒归无记”这一突破口,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对“不想归“或”不能归”展开争议,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设身处地去理解范仲淹的苦闷与无奈。

学习古诗词,课堂有效的诵读也是很必要的。诗词的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动脑,也可以促进学生动口,其精妙的用语、精练的表达、深远的涵义和奇妙的想象都能帮助学生感悟、吸收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也要反复的诵读。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古诗词的一点感受,未必全面,借此文,请大家斧正。

注释:

[1]脱脱,阿鲁图修撰.范仲淹传[A].《宋史》卷三百一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77:10268.

[2]王夫之.宋论(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8:93.

[3]瞿佑.归田诗话(上卷)[M].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第2576册).

[4]宋词鉴赏辞典[Z].北京:燕山出版社,1978:34.

[5]历代史家词鉴赏[Z].北京出版社,1982:32.

(刘海侠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210000)

上一篇: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感悟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