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28 11:41:03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校企合作,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校企对接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难以开展的原因入手,对高职教育如何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思考,并对“三课堂”联动教学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三课堂联动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01-02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难以全面开展的原因

随着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颁布,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所说的“理”是指理论教学,所说的“实”即“实践教学”,其重点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其核心是让学生“动”起来,在这种模式下要着重凸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然而在推广实践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认识不到位,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单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讲则是相对轻松的。因此要想让众多的教师在思想上乃至行动上接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非有压力和动力不可。

2.实践条件不足。由于专业的分散,需要多样化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但这些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一般都是投入高、收入低、甚至是无收入的,并且更新换代快。很难在校外寻找到合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基地以满足相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学校又存在经费紧张等问题。实践基地的欠缺和设备的陈旧落后阻碍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面铺开。

3.实践经验局限。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直接从高校走上讲台的,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对设备的维护维修、改造创新涉及甚少,因而设计的实践项目、应用的教学软件不科学、和实际实践环节脱节、操作性不够强,至使实验室利用率低下,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难提高,甚至有些重要的实践项目只是停留在黑板上的认识状态,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更谈不上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的对接。为此我们对高职教育如何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对“三课堂”联动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有力的研究和探索。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市场设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围绕企业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教学目标是围绕专业实际岗位典型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以市场、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每项教学内容应当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项内容。具体而言,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目标。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创新,了解、掌握所需要的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相关职业技能。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较为丰富。课堂讲解效果甚差,而实践操作积极性高涨。所以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技能目标进行项目化分解,由易到难,逐步递增。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训练依次提高。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由一个生手成长为一个熟手,再到一个高手,在操作中完成技能目标。

3.素质目标,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二是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甚至专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学生不仅仅是要现在能就业,还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满足学生将来再就业及创业的需求。三是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包括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锤炼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三课堂”联动模式的内容

把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课堂:指在学校或校企共建一体化教室完成的课程学习。含必修学习领域课程和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其中,必修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基本素养学习领域、职业素养学习领域、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人文素养学习领域、专业性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第二课堂:指在企业或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完成的专业认知见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所学专业还没有一个很理性的认识,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到车间进行专业认知见习;二年级学生就专业某核心技能课程,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顶岗锻炼2个月,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专业核心技能;三年级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就业性综合顶岗锻炼6个月,提高专业综合技能及预就业。第三课堂:主要指学生自主完成的各类培训、考证考级、技能竞赛、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其体系如下图所示。

把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并纳入学校学分制管理体系。凡是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直接拓展到第三课堂的教学内容,如计算机、外语的训练、等级考试等均可作为必修学分,可以以证记分,以证代考;对各类在报刊上公开、专业竞赛获奖等设置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岗位证书的设置技能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志愿者、讲座、报告会等),可以按时间计算设置素质学分。创新学分、技能学分、素质学分这三种学分均可作为第一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部分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必修学分,以实现学分在“三课堂”中的横向互动,从而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三课堂”联动模式的实践体会

理实一体化教学“三课堂”联动模式,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个方面的参与。三方的参与积极、主动与否将直接决定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体会如下。

1.学校主动出击。学校专业教师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确定合作的企业,主动和企业联系,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据此制订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方案。

2.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要想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教学,必须在合作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校可在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为企业进行员工进修、培训,解决企业季节性用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要让学生明确角色定位。使学生明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更是社会的一员。因此,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和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是共同目标。二要加强学生参与“三课堂”联动的考核。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效果均以相应的学分进行记载,并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总结和心得,装入学生成长档案。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讨和实践,教师双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综合素质得以明显增强,校企合作更加密切,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社会、企业认可度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Z].

[2]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夏章建(1975-),男,湖北随州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教务科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

上一篇:浅谈极限概念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下一篇:探析装饰画创作中材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