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时间:2022-10-28 11:36:45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学案导学”是落实新课程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以学案为平台,以教师导学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体系。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尝试把“学案导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学案导学”的概念与达成目标

“学案导学”课堂是师生共同以学案学习为主线,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体验、经历为核心),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写的学习方案。

“学案导学”的达成目标包括: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平台),通过自主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主体性,达到学生“会学”的目标,落实新课程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笔者所在学校教师们的理解是: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意见,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合作交流(对学)的基础: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他们可以在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对问题形成更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目标导学法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其核心是目标导学,以学定教,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学案导学”的推进策略

课堂破局的关键取决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弱对教师教学的依赖,进而打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发展的框定与抑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式和死记硬背。只有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断实践和体验,他们的学习过程才会更为鲜活、灵动。只有让教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样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明确有效。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一旦失去了灵魂,课堂教学何谈效率,效果又从何而谈呢?

行动从理念转变开始 一是“师资理念现状”。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39.6岁,青年教师和男教师严重不足,经深入常态课堂与调查得出,观念新的教师有15名,占20%;观念较新的教师32名,占45%;观念滞后的教师25名,占35%。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开展以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为目的培训;深入教学一线把脉会诊,促进教师课堂行为改变;搭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多种评比平台;组织开展现场观摩和主题研讨会,为教师们搭建“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丰富家校教育内涵,搭建家庭、学校教育两条腿走路的平台。二是“学困生困在哪里”。通过家长问卷、学生座谈、任课教师交流研讨。从内外因因素,将学困生划分为:不想学的占33.84%,不会学的占62.30%,学不会的占3.86%。由此可以得出,所谓的学困生并非困于智力因素,更多的是因为教师没有授之以“渔”(方法)、授之以“欲”(兴趣)、授之以“遇”(平台)。

行动从改变学习方式入手 一是学习方法与成效对比分析,见下表。二是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整体呈现:导思后,在一定时间内以学生自主完成全部学案学习目标为主线,以学生“对学”完善学案为内化过程,以检测达标为主要反馈评价手段,建构“会学”体系。主要针对“因果型学案”“迁移型学案”。主要有“先导后学”“先学后导”两种策略。主要针对“概念型学案”“多向型学案”。

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始 语文学科积极推行“大语文”教学策略,每天安排15分钟以上的晨诵和一节阅读课,并有选择地把经典诵读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了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一节写字课,以写促读;结合学校每月一事开展了每月主题墙报刊发评比活动,达到了促思、促读、促写的目的。数学学科积极推进数学日记策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英语学科以创设应用英语的语言环境、浓厚的英语氛围为教学目标,以情境教学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构建了以口语为主的活动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体育学科调整授课内容,在各年段确定技能训练重点,每周一节课用于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一、二年级跳绳、小篮球;三年级至六年级趣味田径、足球,使学生在每一个年段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音乐学科在课堂上着力对学生进行合唱能力的训练,实行乐器进课堂。

“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

在认知阶段,拟定符合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规定,出台《具体的操作流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规范》《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组织骨干教师参观学习。

在学习培训阶段,采用集中、分组、自学以及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学习《城关小学有效课堂资料汇编》《学案编写与使用》《高效课堂质检管理与评价》等文件。

在初步尝试阶段,设定三年级至五年级各班语文、数学学科进行尝试,选定学科教师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尝试,基本掌握“学案”的编写方法。重点工作包括:每周五总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收获与困惑;对照《城关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做好“课堂评价反馈”工作;建构“家长、学生、教师”交流体系;开展“高效课堂展示课”。

在细化与推广阶段,建立“学案导学”理论体系,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全面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创建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明确“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目标,熟练运用“学案导学”策略。包括夯实常态课,建设精品课,注重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有效运用理论依据、实践成果指导课堂实践。

在总结提炼阶段,一要注重总结反思。学校层面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典型经验和策略予以总结和提升;对于困惑,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二要建立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高效课堂构建,形成制度和创建长效机制。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保障机制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杠杆与标尺,没有科学的评价作指引,任何教改实验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对目标导学实验的评价,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课堂上的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学法、学习效果、课堂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及时性的评价。二是检测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对单元目标导学、学案利用与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有作业评价等。二是对教师评价,因为对于目标导学实验,学校教师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发挥教师的作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总结、获取,常规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学案、单元目标导学的运用、教学反思、作业、辅导、测试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性评价,就对教师在目标导学实验中研究的成果,反思、案例、阶段性总结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教师自主探索实践,形成个性化的目标导学策略。

在物质保障方面,逐步配齐一套现代化印刷设备,实现每班一个平板显示器,每个年级学科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主题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馈交流制度。在激励机制保障方面,根据创建要求,完善评价考核制度,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加大对课堂教学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权重,听课、评课及参加教研活动情况要纳入教师考核范围。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小学)

上一篇: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