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时间观的二律背反解读

时间:2022-10-28 11:36:12

康德时间观的二律背反解读

摘要:康德对二律背反的阐述具体的表现在四组实例中,其中第一组关于时空观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选择从第一组二律背反的解读入手,经由对康德时间观的内在逻辑,以及与之相关的有限、无限概念的内涵演变,逐步理清康德时间观的脉络,在康德哲学的话语系统内部做出尽可能接近原意的理解。

关键词:二律背反时间有限无限

二律背反是康德首创的一个哲学概念,就一般意义而言,指两项原理对同一个主题进行论证,其论证是矛盾的,但都可以证明是正确的;或者两个前提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而由此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赵晓平(2014)将二律背反表征为理性的尴尬处境,即一方面,理性以感性和知性为基础,处于认识的最高层次;另一方面理性不可避免地对人施加某种误导作用,以至产生“超验幻象”。这种困局的极端形式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1]。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借由宇宙论阐述了他的二律背反理论,表现在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的实例。本文只就第一组二律背反的实例即康德的时空观展开论述(并且仅仅就时间观进行阐述)。

一、第一组二律背反及其解读

第一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起头,在空间方面也是有界限的。反题:世界没有起头,在空间中没有界限;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是无限的。[2]

对于第一组二律背反的证明,康德采用了归谬法。其逻辑如下:

1)如果我们假定世界在时间中没有起头,一直到任何一个所予的瞬间,一种永恒已经过去,而在世界中就已经有了一个无限系列相继而起的事物状态过去了。可见,一个系列的无限性就在于它永远不能通过相继而起的综合来完成,即一个无限系列化的世界系列是不可能的。[3]

2)如果假定世界有一个起头……然而一个东西是不可能在一个空洞的时间内发生的……在世界上诚然许多事物的系列能够开始,但是世界本身去不能有一个起头,因而在过去的的时间方面,世界是无限的。[4]

3)如果假定世界在空间中有限,则应该假定存在着世界与空间的限制与被限制关系;但是空的空间是“无物”,所以这种关系是一种“无对象”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没有限制,从而使得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这一判断得到了证明。

换言之,如果承认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那么等于到了一定的时间,比如到目前为止,一段无限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是到现在的时间总有个结束,所以时间只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承认时间有限,则等于说宇宙在时间上有开端,在此以前宇宙还不存在,这也就等同于在有开端之前,时间是空的。这样,宇宙在时间上有开端就被置换成宇宙从无中产生出来,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时间是无限的。从而使得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和有限的都被证明。这显然是一种二律背反。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二律背反呢?康德将第一组二律背反称之为“数学的二律背反”,认为“在第一类互相冲突(数学的互相冲突)里,前提上的错误在于把自相矛盾的东西(即把现象当作自在的东西)表现成为可以在一个概念里相容的东西。[5]”陈晓平在分析第一组二律背反时认为康德犯了“循环论证”的毛病,即当康德说“时间开端之前还有时间,空间界限之外还有空间”的时候,他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而这恰好是要论证的那个命题[6]。杨祖陶和邓晓芒认为,关于宇宙的时空观的二律背反的产生,是由于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可以对观众而言完全被给与的对象来加以规定,其实它只是一个先验对象(物自体)。只要将现象和物自体严格区分开来,二律背反的冲突就会消失。[7]

我们知道,康德的论述是有他的特定的话语系统的。如果超越他的话语系统,那么这种论述就有可能是站不住脚的。对此,我们不妨经由康德的时空观的内在逻辑,并且通过有限和无限的概念的演变来解读康德对第一组二律背反的理解。

二、康德时间观的内在逻辑

时间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从古希腊始,时间和空间就一直被视为具有绝对实在性的两种东西。所谓“绝对的实在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它们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另一方面它们或者构成了物自身的条件,或者构成了事物的属性而归附于事物。[8]当时间被视为一种脱离我们的感性而存在的自存者或依附者时,时间只能是运动变化的体现。因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时间成了计算运动变化的数,或者是侵蚀、磨损万物的自在之流。此后,作为具有绝对实在性的时间和空间,以两种存在形态而延续下来。一是作为一种自在的存在物,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为代表。其共通之处在于:时空作为一种是特殊的存在者,一方面独立于现实的其他存在者而存在,同时又是除其之外的其他存在者赖以存在的条件;二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时空。认为作为从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现象关系,时间虽然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却依存于现实(现象)的存在物,并且作为现实存在物的属性或性质而存在。

康德认为无论是自存时空观还是依存时空观都会导致一系列矛盾。他通过两种方式阐述了其时间观,即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对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就是要把时间展示为先验被给予的。康德分五个步骤来完成这一任务。

1.时间不是一个从任何经验活动中得来的经验性的概念。因为,只有基于这样一个预先假定――时间的表象验前的处于并存和相继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就既不能够想象若干事物存在于同一个时候(同时),也不能够想象若干事物存在于不同的时候(前后相继)。[9]

2.时间乃是作为一切直观之基础的必然的表象。…所以时间乃是验前所予的。只有在时间里,出现的现实性才是可能的。……[10]

3.关于时间关系的必然原理的可能性,即一般时间的公理的可能性,也是以这个验前的必然性为根据的。时间只有一个量向;这些原理不能从经验得来,……

4.时间不是一个推论性概念或一般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一种纯粹形式。不同的时间只是同一个时间的各部分;而只能通过单个对象才被给予的表象乃是直观。[11]

5.时间的无限性,其意义不过是说,任何一个有确定量的时间之成为可能,只是把作为其基础的那唯一的时间加以限制所致。…[12]

康德的阐述过程是很严密的。他认为,时间是先验的,这就意味着排除了从经验活动中引申和生成时间的可能性;基于一切感性事物的存在表征为同一时候(同时)或不同的时候(前后相继),如果没有验前给予的时间存在,那么我们就既无法感知也无法经验到同时存在和相继存在。即我们可以想象将现象事物从时间表象中抽取出来,却无法想象不附着有时间表象的现象事物。基于此,时间就成为一切现象事物存在之基础的必要的先验表象,并且其先验性经由时间的一维性得到了论证。

在康德看来,时间作为一种先验表象,只能是一种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康德将时间的先验表象特征归纳为“整体表象”和“直观表象”。其一,时间作为先验表象是基于整体性意义而言的。不同的时间,基于其同时或前后相继,只能是整体表象的时间的部分或分割。换言之,所有的时间量度只能是作为本源时间的部分而存在,并且构成对本源时间的限定。其二,作为整体表象的时间是“直观表象”而非“概念表象”。因为概念意味着一种限定,基于概念生成的表象只能是部分表象或分割表象,是从整体表象中分割、限定出来的部分表象。

从康德的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可以看出,其话语系统是有特殊限定的,表现在对时间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及有限、无限这些元素的界定上。康德的用意也许是在于说明理性内在的矛盾导致人们不能认识宇宙,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康德还认为用有限、无限、简单、复杂这些说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来说明自在之物的宇宙是完全错误的。对此,我们也许可以从无限、有限等概念的演变的逻辑顺序中得到理解。

三、从有限、无限概念的演变解读第一组二律背反

古希腊的阿拉克西曼德最早把有限、无限概念引入哲学。他认为“无限”是没有质的,因而是没有界限的东西,但却“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这个包容一切世界的始基是永恒的和无始无终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消灭,而一切毁灭都是有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更是把有限和无限作为他们提出的十对范畴之一。[13]亚里斯多德总结了古代对无限的认识,肯定无限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时间的本性是无限的,量是无限可分的,生灭是无穷尽的,人的思想不能设想任何穷尽。[14]在康德的基础上,黑格尔系统研究了有限和无限,区分了恶无限性和真无限性两种概念。认为恶无限性在质上与有限对立,没有联系,有限是此岸,无限是彼岸,恶无限在有限之上,在有限之外。他还认为,真正的无限毋宁是在别物中即是在自身中,”或者以过程方面来表述,就是:“在别物中返回自己。”[15]黑格尔的论述表明:无限和有限的内在统一和无限性只有在有限东西的统一中才能得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将无限与有限的理论建立在物质运动的基础上,认为其是物质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来的辩证联系。认为物质的无限性总是和具体物质的有限性相连接。有限并不存在于无限之外,它是构成无限的环节和因素,是物质无限性的表现形式。

有限和无限概念的内涵的演变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一个变化的角度来理解时空的二律背反问题。即无限和有限的内涵逐渐摆脱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的束缚,自然并且必然的与物质、运动辩证的联系起来。但是,这种演变趋势在康德的时间观中是不明显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表现在康德始终把时间限制在感性直观。康德认为,时间这种直观形式不是起源性的直观,因为以时间为形式的直观不能自已给出自己的对象,它的对象是来源于他者的刺激。在这个带有某种被动性的意义上,时间直观是依赖于“客体”的存在,也即只有在表象能力受到“客体”刺激时,才可能发生直观。而一般意义上的起源性直观则要能自己给出自己的客体。相对于这种起源性直观,时间直观只是一种派生性的直观。

康德的理解固然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问题是,如果没有时间,又如何有起源?即我们如何得知起源?我们只是在时间中,才得以理解、领会起源、起始者的存在。把时间直观限定为一种感性的、派生性的直观,使时间与起源、从而与历史之间仍然处于一种断裂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无限以及有限的观点必然与物质、运动相分离,必然停滞在形而上的、观念的层面。从这个角度而言,康德对世界、宇宙的理解也是带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的。但是我们也明白,康德的话语系统的概念有着其特定的含义,这些概念演绎而成的理论体系也是内在合逻辑的,并且整个话语系统是协调的。也就是说,单就康德的体系而言,他的关于时间的二律背反的存在是非常自然的、协调的。这是理解康德的二律背反的一个较好的思路,尽管不是唯一的思路。(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晓平.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澄清与消解[J].学术界,2014,(6),58.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20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20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20-421

[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7

[6]陈晓平.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澄清与消解[J].学术界,2014,(6),58.

[7]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王宝霞.论康德的时间观[J].了;理论月刊,2007,(3),58.

[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

[1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

[1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3

[1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3

[1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李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问题的... 下一篇:中学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