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妙引,学导相长

时间:2022-10-28 11:33:36

摘 要:学导式教学法中,“导”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值得探索、研究。优秀的课堂设问,是有效导学的“楔子”。主张“以问导学,以问促思”,并以音乐课教学经历为例,尝试对课堂设问在“学导式”教学法中的重要性、设问原则、设问策略及精准设问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观点的阐述。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方向;学习思维

【题记】

“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布鲁纳(美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实践探索

之下,“学导式”教学已日益成为一种成熟且有效的教学模式,1991年,

因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跻身于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

“学导式”教学法,是指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各自的智能,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早针对高职教育而推出,近30年来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种以学生及其认知活动为主体、自学自练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做好“导”的工作,笔者认为精巧设问是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设计精准有效的问题和任务、通过合适的方式、以适当的频率有节奏地投放于课堂中,使之有效地“贯穿”这个整个教学过程,势必能引导学生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等各个活动环节中投入高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自己的探索、

思考,最终收获知识和能力。

一、设问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在“学导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设计精准的设问,显得更为重要,是将学生“导”入学习情境之中的有效途径。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燃料。

1.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导式”教学法的课堂模式中,要求教师在学生先行自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实施教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学,提高自学效率呢?精准设问是有效途径。

教师设计切中要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开展自学。这时候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成为学生自学的目标和动力。这可以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于自学的过程当中。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问题被解决、任务被完成的时候,学生所体会到的成功体验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

2.引领学习方向

在“学导式”教学法中,要求学生先行自学,教师设计切中要害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自学朝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思考,使学生的自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目标不明确甚至漫无目的的状况,减少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启发学习思维

受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全面、不准确、不系统等问题。而教师设计的优质问题,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角度、构建较为全面、完善的思维系统。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有效思维,获取知识、练就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4.获取学习反馈

在“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成果,是教师进行引导、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依据,学生对教师设问的解答,正是学生对自学情况的直接反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对设问的回答,判断学生自学成果、掌握程度以及存在问题,进而调整自己下一步教学引导的方法与策略,以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同时,如果教师配合分组讨论、探究等形式开展自学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互助合作等能力;分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进行探究自学,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协作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综上所述,应该说课堂提问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尤其是“学导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精心设问应当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教师应以问题为抓手,精心设计针对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先学后导,问题先行,以问导学,以问促思”,使学生的素养在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中提高。

二、设问的原则

要提高问题在导学过程中的实效,让问题在“学导式”课堂中真正引导学生朝着准确、高效的方向开展自学、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表述以及提出的契机都非常关键,只有符合相关原则和策略的问题,才能达到预定效果,否则不但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把学生带进“导而不学、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

1.课堂设问应具有科学性

课堂设问的科学性,就是首先要解决“问什么”的问题。其前提是熟知课程内容、符合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问什么”是教师在设问前必须仔细思考和慎重考虑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让学生能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思考能力,解决符合课堂目标的问题,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幸福,更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月夜》一课中“音乐下行”的知识点时,我结合学生在一至三年级已学的关于唱名音高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观察谱面,分析乐句中音符排列有什么规律吗?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在简单观察和分析之后就得出结论,音符是按照唱名音高,由高到低进行排列的,进而引出“下行”的概念。

2.课堂设问应具有启发性

课堂设问的启发性,就是要解决“怎么问”“如何导”的问题。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精心设计的问题要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例如,在教学“连音线”“圆滑线”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条圆弧形的连线,有时候当做“连音线”,有时候又是“圆滑线”,但是什么时候是“连音线”?什么时候又是“圆滑线”?它们有着自己的规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再出示谱面(图例1),让学生来找找连线下的音符有什么规律可循,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找出“有些连接的是相同音符,有些连接的是不同音符”的区别,并以此为突破口,归纳出“连音线”“圆滑线”的区别方式及不同功用。

图例1

3.课堂设问应具有互动性

课堂内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就是要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有效促进这种多边互动。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几个学生问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问。互动性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唱歌曲《愉快的梦》时,在学生第一遍跟范唱学唱时,我让学生找一找,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觉得哪里有难处?你周围的同学在演唱时,你有什么需要提醒他们的?于是有学生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难点的,有为周围同学指出错误并提出修正方案的……然后通过同学互助、教师协助,最终解决这些难点,完成歌曲的学唱。

三、设问的策略

1.设问注重三适

三适设问旨在“学导式”课堂中,教师根据课标、学情适度、适时、适量地设计并提出问题及任务。

一要适度,就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要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适合课标要求,有广度、深度、坡度,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不仅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设问“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

二要适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设问就是要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恰当时机及时提问和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欣慰。

三要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数量和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堂课上,提问、任务的密度太高,让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提问、任务的密度太低,无法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产生懈怠状态。因此,在设问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问题的量,以及在课堂中的分配频率,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

2.合理运用等待

在课堂提问中,合理运用等待是非常实用的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有充足的等待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留部分时间给学生,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给予答题学生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不能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在学生思考尚未成熟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通过等待,给予学生适量的时间进行思考,那么,学生的回答将会更加系统和完成,而参与的学生也会相应增加,收到更好的效果。

3.善用反馈激励

设计出好的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仅是成功“导学”的一半,重要的一半则是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反馈。及时对准确完整的回答进行表扬和激励,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不但及时借个别或部分学生的回答向全体学生传授了正确的知识,更能树立答题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

对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回答进行引导、补充,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答案,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们最终顺利抵达问题的终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表扬

一定要真诚、准确,要“赞之有物”,而不能习惯性口头禅式的“你真棒!”;在补充引导的时候,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在之前所作出的思考和努力,并因势利导,用启发式的设问对学生加以引导。

例如,在学习“连音线”和“圆滑线”时(图例1),我让学生找找线下音符有什么规律和区别,有学生回答“这些连线下连接的,有些是2个音符,有些是3个音符。”这是我预想之外的答案,但是我没有否定它,而是顺势在表扬学生观察仔细的基础上提出了连线的另一个规律,“连线总是连接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音符”。然后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到“有些连接的是相同音符,有些连接的是不同音符”的区别,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设问对于教师的要求

1.吃透教材

课堂教学“设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有效设问的前提是吃透教材,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了解课标中对其掌握程度要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设计出优质高效的问题,来实施“导”学。

2.读懂学生

“学导式”教学法中,学生是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因此,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实施教学的成败与否。因此,作为“导”学楔子课堂设问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积累程度,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

3.规范语言

优质的课堂设问,要求教师用精准干练的教学语言对其进行表述,避免词不达意、模棱两可等情况的发生,避免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问时,一定要对语言进行反复推敲斟酌,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理解,确保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

4.注重仪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影响。如提问时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增强学生的信心,能使其思路清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及该项课程。反之,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因此,在教学设问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着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宽松和美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设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学导式教学法的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设计并运用好问题,使其成为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探究过程中找到的疑难困惑,真正成为导学“楔子”是一项长期而广泛的研究课题。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积极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课堂设问”这篇文章,使学导模式的课堂更具实效与魅力。

参考文献:

张忠.精巧设问艺术施教[J].甘肃教育,2009(22).

上一篇:让“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更彻底 下一篇:浅论柯达伊教法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