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艺术审美特点分析

时间:2022-10-28 11:01:37

民族歌舞艺术审美特点分析

作者:袁源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贵州苗族享有能歌善舞的美誉。苗族是个无文字的民族,他们以歌谣、舞蹈、服饰等多彩多姿的艺术化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是其中最感性、最普遍的方式。俗语说: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这反映了他们的歌舞文化真实生动地存在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因其特殊文化背景,贵州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原始古朴、自自然然;情感丰富、真诚炽烈;生命之愉、浪漫之欢。

一、原始古朴、自自然然

原始古朴之美是人类早期原始艺术具有的基本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原始古朴美逐渐蜕去,越来越人工化、文人化,但苗族舞蹈由于真实地存在于苗家人的现实生活中,一直存留着原初的古朴性。这类舞蹈既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幽深感,又让人觉得简单、纯朴、稚拙,让观众似乎看到一个民族在远古蛮荒时代的背影。这种古朴原始并不是与事物发展的初级形态画等号,反而是精雕细琢的现代艺术难以企及的,这些艺术散发着的生活的光芒或者说与生活的交融一体是技艺化的现代艺术所做不到的,因此,现代许多艺术家都向原始艺术寻求滋补。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两年多以前,诗人骆晓戈去湘西通道县侗族地区参加了一次歌会,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所分布的崇山峻岭里找到了楚文化的流向。那里的人惯于‘制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索茅以占,结首以信,能歌善舞,唤鬼呼神。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1]文化的传承性是要经过岁月的考验的,而古朴的文化能经受岁月的洗礼,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已经证明了这种文化是一种精华文化。苗族舞蹈能流传千年,已经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其中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原始古朴。

贵州苗族舞蹈从各方面都体现了原始古朴这一特征。无论是从舞蹈意境来看,还是从舞蹈的表现形式来看,与一般舞蹈不同的是,几乎大多数的苗族舞蹈的中心思想都与远古祖先、族源形成、族群生活等有关。如木鼓舞、铜鼓舞、皮鼓舞、芦笙舞等等都可以从中看到远古生活、生产文化的影子。“千年一跳,一舞跳千年”就是它们的反映。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的一种享有盛誉的祭祀性舞蹈,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源于苗族祭鼓节,木鼓是苗族祖宗的象征。苗族人认为他们的始祖蝴蝶妈妈和姜央以及本族的历代祖先的灵魂就安息在木鼓中。这种舞蹈其表现正是族群起源、族群意识的观念,其内容指向是祖先迁徙、开垦田土、打猎等远古生活面貌。它的表演舞姿古朴粗犷、豪迈奔放,舞蹈时头、颈、腰、腿、手、脚一齐摆动,全身用力,扭摆整齐,潇洒和谐,快慢相间,在木鼓声、舞步声,吆喝声的强烈合音伴奏下,舞姿奔放,热烈,给人一种古朴悠远的感觉。这种舞蹈在表演中既获得对祖先的崇敬感、庄重感、神秘感,同时又有娱神(祖先)时自身获得的娱人娱己的。因为苗族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文字,都是口语化的表达,舞蹈这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就成为苗族历史的传承方式之一。它以苗族社会和族群成员的生活大事为依托和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舞蹈方式与歌唱、习俗、语言等形成叙事话语,表达苗家人的精神需求。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使得苗族的舞蹈文化保留了原初的原始性和古朴性。贵州苗族舞蹈原始古朴伴随的是一种自自然然的特征,是一种任情而为率真直接的表达。苗族族群的农耕社会特征明显,他们的艺术的审美趣味直接从生活、生产经验中来,是苗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发。

苗族舞蹈的动作、节奏、韵律、姿势等都来自他们日常生活,是他们率性而发的自然情感的表现,是原生态舞蹈的自自然然的展现,反映着苗家人的审美理想。然而就现代艺术而言,常常受到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带来了人为的打造、模仿的痕迹,往往缺乏艺术蓬勃的生气。舞蹈就是苗族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一种同天地、自然相约的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的人生状态。黔东南苗族舞蹈,一部分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舞蹈,这些舞蹈源于生活,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经过艺术加工,在舞台上跳的就是苗家人的风俗、文化、人情,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都跳得自由自在,感情纯真自然。这些演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本土苗民。如苗族舞蹈《太阳鼓》就是将素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反排木鼓舞搬上荧幕,把生活中祭鼓的情节直接搬进了舞蹈活动,舞蹈奔放而优美,似乎是对生活经验和记忆的保存和回顾,也是对美好生活本身的表现。另一部分舞蹈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与生活融为一起构成了舞蹈的自然性。像迎宾舞是苗家儿女们迎接客人时所跳的舞蹈,以表达人们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其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体现出热情好客的待客礼俗。迎宾舞和生活中的迎宾活动融为一体,舞蹈生活化、生活舞蹈化,形成了舞蹈的自然性。

二、情感丰富,真诚炽烈

情感性是舞蹈的审美特性。我们常说的“歌以叙志,舞以宣情”就生动指出了舞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细微深沉的情感情绪,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情感丰富且炽烈是黔东南苗族舞蹈特有的审美表现,这是由苗族人特有的文化生存背景育化出来的,这与舞蹈的内在本性是情感的艺术相一致。苗族舞蹈用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舞蹈的形体动作、表情、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多种艺术语言来表现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的人的复杂的情感世界。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认为,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情感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2]

正因为如此,木鼓舞传达了一种磅礴、庄严的情感。它是祭祀性舞蹈,过去木鼓舞是在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全族性“吃鼓藏”祭祀活动中才表演,“吃鼓藏”又称“鼓社节”或“祭鼓节”,是苗族很隆重的传统祭祖活动。鼓手多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男子担任,舞者也主要是男性。舞时由鼓手1至2人双手持鼓棒敲击鼓面、鼓边、鼓槌形成丰富多变的音色和节奏。众人闻声起舞,舞姿雄健有力,双臂随身体扭转自然翻飞,肩部有力地摆动,顺手顺脚(即同边手)地跳跃,传达着深邃古朴的祭祀情感,传达娱神的感情。踩鼓舞传达的是欢悦喜庆的情感。它是苗族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不需要有特定的表演时间,喜庆之日即可自发起舞。其鼓为扁圆形,鼓面朝左右两侧置于鼓架上,由1人击鼓,众人绕鼓踏节,翩翩起舞,节奏多为4/4拍。舞者穿着漂亮的服饰,随舞步的移动,腰部微摆,小臂随之左右摆动,快乐而喜悦。水鼓舞传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之情,它是水、鼓、舞相结合的舞蹈。舞者打扮夸张,头戴蓑衣,舞姿古朴奔放,在水沟里踩鼓庆贺。表达了苗族人民开朗、乐观之情。

现代苗族舞蹈通过艺术加工结合苗族舞蹈的原生态元素,同样传达着苗家人炽烈的情感。舞蹈《水姑娘》通过舞蹈演员对水惟妙惟肖的模仿,身体的律动清脆得就像那滴滴清泉;“S”型的队型排列仿佛是泉水蜿蜒的流淌;姑娘们手拉手以腰部为中心上下翻动又像是泉水流到险处的上下起伏……链条式的滚动配以姑娘们蓝色的裙摆俨然是将大自然环抱中的清清泉水移到了舞台上,“叮咚”的泉水声给人真实可感的陶醉,表现的是勤劳勇敢的苗族儿女,以涓涓的河水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之情。舞蹈《银项圈》的演员身着紫色与青色相间的苗族服饰,手舞银光闪闪的银项圈,它作为苗族服饰的一大亮点、一种象征,在舞蹈者巧妙的变换队形中,动律十足的舞步中穿针引线,体现出苗族女孩热情奔放的本色。舞蹈《山那边》所表现的就是淳朴的民族古风,深厚的民族底蕴,展现苗家少女纯洁、温柔、朴实、秀美的画面,表现出山里妹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家乡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望。舞蹈《聆树岜沙》从年轻的岜沙人通过树与过世的老人对话开始,岜沙汉子粗犷的嗓音伴着舒缓的乐音,回旋荡漾,所讲述的故事让人心旷神怡,将岜沙人与树、大山、自然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生活性舞蹈,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舞蹈,苗族舞蹈表现的这种情感都是苗家人生活传情达意的一种审美艺术形式,它丰富和广阔;且这种情感是苗家人灵魂深处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强烈而炙热。

三、生命之愉,浪漫之欢

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苗家人对生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鲜明地体现在苗家人的舞蹈中。苗族舞蹈源于早期先民的巫术活动中,受巫文化影响很深。苗家人认为万物有灵,尊重生命,追寻美好生活。又由于他们生活在山区一带,环境恶劣、艰苦,这使得他们培养起一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乐生意识。这是一个民族的家园寄寓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价值的发自内心的表达,让苦难的苗族人对生活有了一种理念,即使这种生活是困难的,但是当这种特有的文化观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使得人们可以微笑坚强去面对大自然赋予生活的一切。舞蹈成为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述方式,苗族人在舞蹈中享受着生命赋予之情。

我们知道,芦笙舞是贵州苗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芦笙舞从其传说来看,就是对生命的起源探寻。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有源起之意,吹起芦笙曲,跳起芦笙舞,意味着生生不息。芦笙舞从其内容来看也非常多,有自娱性芦笙舞、习俗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等等,多姿多彩传达生命丰富之情。从其形态来看,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动作上有“踩”和“跳”,舞步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是贵州小花苗族所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小花苗族从古以来崇拜龙,因为龙具有很大的力量,使世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每逢到了收获季节,勤劳朴实的苗族人民,把自己打扮成龙的模样,穿着黑色的长衫,头顶着龙面斗角图腾、插野鸡翎,戴髯口,伴随优美的芦笙旋律,纵情狂欢,用歌舞庆祝丰收、表达爱情。这种舞蹈表达了苗族人民在长期艰苦生活中开朗、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体现了他们乐观的生活状态。滚山猪是苗族芦笙舞的另一种特色舞蹈。它是把芦笙吹奏,舞蹈,杂技融为一体。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技巧表演。这种舞蹈中蕴涵着的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特征,它以美丽来回答生命。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说“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环境。”[3]芦笙舞中的配饰也很特别。如黄平苗族的花带芦笙舞,“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曲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在这种场合,姑娘若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就会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含情脉脉地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芦笙吹歌传情,诉衷肠,求得佳偶。花带是女子的传情物,是作为生命之情的形化物,能得良缘终成眷属,花好月圆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我们说苗族舞蹈不只是为了展现舞蹈技艺,它之所以能打动任何人,源于其真实美。它是为了展现生命、表现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生命,促进、提升生命是苗族舞蹈的本质反映。这是一种在原生态环境中孕育、创造的美。闻一多先生曾总结了世界各地原始舞蹈的共同目的: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用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现代的舞蹈是不能和原生态舞蹈比拟的。原生态舞蹈能把那些音乐和节奏融为人的血肉,盘踞在人体组织中,具有转移和激动一起人类的本领。[4]

贵州苗族舞蹈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贵州苗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世界性。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把握苗族舞蹈的审美性,弘扬苗族舞蹈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苗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重塑社会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舞蹈艺术理论教学思考 下一篇: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