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时间:2022-10-28 08:42:30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通过研究,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变革途径,继而完善大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开拓大学生视野,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却因为人们的忽略和偏见,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限制,得不到与时俱进的发展,鉴于此,必须做出适时调整,扩充师资,变革教学,完善学生素质教育。

一、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教材存在瑕疵。大学语文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展延伸,倘若教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完善,语文教学势必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我国虽然也有不少文人学者致力于新教材的编订,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大师级人物,所以新教材的编订往往缺乏典型的时代特色,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难度上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此外,没有全国统一的权威的教材,各省自主设计,不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语文视角。说到视角限制,以往的教材选取的文章多为名篇佳作,重人文,轻实用,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虽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境界,但视野却不够开放,对于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缺乏,甚至自我表达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大学是思维的殿堂,老师是学生的重要导航,大学语文教学与其说是语文积累,勿另说是开启大学生的人文思维。现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优质的教师教授,据了解,中文系中,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现代社会极力强调科研成果的背景下,如果花过多精力在教学上,科研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大学教师职位评定又是直接与科研成果挂钩的,所以更多的教师宁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研究中。还有一些学校,认为语文这门学科什么人都可以讲,所以多选择让一些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足的老师承担授课任务,这也给大学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利且深远的影响。

(三)学科边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英语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语言,相比之下,对于中文的学习积极性就低了很多,大学经常听到的就是四六级考试,但是却从未听说过有关语文的任何权威考试,语文虽被设定为基础课,但实质上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通常学校只安排少有的几节课,学分比例也比较低,加之学生散漫应对,大学语文课似有实无。

(四)教学、考察方式单一。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完全突破中小学应试教育下的传授模式,老师过于重视教材知识,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缺乏必要的了解,开辟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创新教学,使学生积极性得到激发,另一方面,过于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局限在课堂之上,思维得不到发散,继而跟不上知识前沿。考察评估方式以卷面分数为主,题型量化,记诵占比大,答案模式标准,这一切都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发挥。

(五)学生不够重视。大学学生普遍认为,汉语从小学到大,语文能力更是与生俱来,没有必要花费多的精力去学习,因而并不重视大学开设的语文教学,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且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逐利社会,大学语文并不能给面临严峻就业的大学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大学语文自然得不到学生“青睐”。

二、积极应对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语文意识。大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职责,是我们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更能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熏染,这种影响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都将是深远而深刻的,此外,语文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口语交际、书写能力,都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基础而不可缺少的东西,必须得到大至教育部门,小至学生本人的重视。

(二)重新编订教材。编订的教材如果不符合学生心理,就会造成一种结构性缺失,大学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充满学术研究氛围的场所,语文教材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其开放性,留有可供探讨的空间,建立一套覆盖面广、言论深浅结合、特色鲜明、包容性强的权威教材体系,满足这一时期求知欲强、亟待确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加强师资力量。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应有的专业水平,教师学者化,一者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鉴赏文学作品,领悟人文底蕴,二者具备应有的人文科学素养,治学严谨,以行动传递魅力,言传身教。大学校园应该重视语文学习,做到教师不以次充好,尽可能聘请那些积累深厚、博闻多识的专家学者,另外,不妨多组织文学讲座,给老师提供培训,助力教师思维开拓和教学模式变革,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优秀的老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保持谦逊温婉的品质,重视与学生交流探讨,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显然不适合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大学生语文教学,所以老师应该主动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实现师生平等。

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善于利用现代便捷的信息技术,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成果,传递给学生,这对于教材将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乐于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视、听等多维感受,增强课堂丰富性,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大学上课采取的是一种自主态度,很多时候学生上课很自由,只有讲出一堂精彩的课,才能让学生自觉不能错过。

(四)优化教学方式

1.组织专题教学。实际上,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就是采取的这一原则,课程内容多依照朝代顺序,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论述,这也是今后做语文科研需要遵循的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讲解。比如围绕诗与画的关系,品评王维的诗歌美;谈谈张爱玲、琼瑶、亦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并进行对比分析;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及《生死场》的叙述特色;唐宋家诗词之作的艺术魅力,及其对诗词传统的发展影响等等,组织专题形式,能够让语文研究更加深入细致,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其乐趣,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2.增强大学语文内容形式审美特质。语文是集人文性、工具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首先,汉语言文字本身不管是从发音还是结构上来看都是美的,其语调还有韵律,优美流畅,具有音乐美,其别具一格的方块结构及变化的线条,体现了形体美。其次,大学语文当中美的类型,美的形态是多样的,有自然美,也有社会人情美;有形象美,也有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多注意挖掘其中美的典范,使学生得到熏陶,转化为内美,提高自身修养。比如在讲自然风景之美时,可以把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唐代诗人张若虚脍炙人口的名作《春江花月夜》,对诗向词的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作品放在一起,这些佳作尽管表现的思想不同,写的景物有差异,但是不管是明月、草露还是江水、春风,均有一种力量柔弱、性质阴柔、静谧、纯洁的美感特质,当老师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自觉和不自觉中,都会给予学生以美的熏陶。

3.开放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的语文教育相较于中小学教育,空间有所扩大,开始由教室走入图书馆,走进网络。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书,同时注重感受生活,关注身边事,观察社会时事,体悟真、善、美。

根据笔者的了解,南开大学在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上做得十分突出,围绕着大学语文的内容,他们建设有“教学服务网站”以及“教学论坛”等等,为学生提供了搜索、在线学习的渠道和资源,实现了课中与课下的搭配协调统一。这样一来,大学生语文学习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灵活,选择的范围增加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也就相应提高了,这种依托网络的新型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课程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与气息。

(五)综合进行语文考察。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除了进行卷面考试,还要增加口语考试,除了考察基础记诵,还要考察学生阅读写作能力,除了期中期末检测,还要注意综合平时作业,大学语文考察不应该只是一个点,更要是一个面,考核方式的变革,会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六)增加教学实践。大学语文教学,除了给予学生文学的熏染,更应该顺应时展要求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学实践必不可少,很多学校受条件限制,基本不怎么开展教学实践,这对于大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不利的,如果只是对文本进行探讨,学生的很多思想都只局限在理论思想层面,然而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正参与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思考。语文实践的展开可以是多种方式,比如说举办一次朗诵活动,一次辩论赛,或者是授课大赛,这种活动并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只要有组织者即可成功实施,借助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对朗诵、板书、口语、写作的重视,更是锻炼了她们的语文应用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开启思维。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说中国古代书法展,服饰展,或者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大学里通常会有晚会,这也是开展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契机,从主持人的台词,到节目的构思创意、再到最后的舞台展现,都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妨让学生多多参与,自主策划。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低,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研究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追求的目标,应该从各个方面寻求改变语文教学模式,积极借鉴成功案例,如此,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柱.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D].吉林大学,2005.

[2]杨定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向发意.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略论汉语里“陈述语”的词类问题 下一篇:语文中的汉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