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专利侵权诉讼的现状及其完善

时间:2022-10-28 08:24:13

论我国专利侵权诉讼的现状及其完善

摘要: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采取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机制,因此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往往存在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叉的情形,出现循环诉讼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知识产权执法水平的提高。我国应赋予法院采用民事程序确定专利有效性的职权,重新界定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职能,研究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专利侵权;诉讼;现状;完善

一、我国专利侵权诉讼的现状

(一)专利侵权案遇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时中止审理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也就是说,在专利侵权民事纠纷案件中,被告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争议专利无效,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在专利纠纷案件中,大部分被告会采取这一诉讼策略。[1]

当被告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时,专利侵权案件面临是否中止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在出台的《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中规定,对于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被告在答辩期间内请求宣告该项专利权无效的,原则上应该中止审理,但是同时也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中止审理,而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并未作出规定。专利纠纷案件不同于普通的民事诉讼案件,法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与知识产权权利有关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案情,目前,我国法官基本采取中止审理的态度。

(二)争议专利的效力由行政审查决定

在法院决定中止专利侵权案件的审理后,争议双方的争议点重心转向专利的效力问题,这是一种民事争议。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下,专利的效力问题由设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复审委会员审查决定,该决定是一种行政决定。当事人若对专利复审委会员的决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此时就产生了行政关系与民事关系的交叉,当事人一方与专利复审委员会之间对于行政裁决的争议是行政关系,而当事人之间关于专利效力的争议是民事争议,两者交叉于行政诉讼中。[2]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行政诉讼中,法院只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即只对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维持专利权或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进行审查,并不对专利权的效力问题作出判断,这是由行政诉讼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法院作出判决后,行政诉讼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若法院终审判决认为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无效宣告决定合法,被告侵权人可以以新的事实和理由向专利复审委员会再次提出争议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并作出决定后,被告若不服可以再次提起行政诉讼,经过二审终审后,被控侵权人依然可以再次以新理由申请无效宣告。[3]

二、我国专利侵权诉讼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争议、民事争议交叉,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在我国的专利诉讼制度下,权利的有效性是通过行政程序来确定的,因此在专利侵权纠纷中,常常交织着行政诉讼。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针对专利复审委会员提起的行政诉讼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而专利民事案件则有各地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受理法院不同,所在地不同,这无疑会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交叉,造成诉讼程序的繁杂,对于一个事实问题,当事人要走两遍程序,再一次的耗费人力物力,无形中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4]

(二)行政、民事程序衔接不当,不利于司法统一

在当事人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的情况下,我国 法律规定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决定专利侵权民事纠纷案件是否中止审理。各地法官的业务水平不同,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同,极有可能出现相同的案情,中止情况不同。在专利无效行政诉讼中,若法官判决撤销专利复审委委员会的决定,而专利复审委员会则可以基于不同的理由作出与自己以往的决定相类似的决定。这也不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若法官决定不中止民事侵权案件的审理,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法院判决专利侵权成立,而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撤销原告专利权的决定。我国的专利效力行政认定制度以及行政程序与民事程序之间缺少必要的通知、协调的现状,不利于知识产权审判的司法统一。[5]

三、完善我国专利侵权诉讼的路径

(一)赋予法院采用民事程序确定专利的有效性的权力

在我国现行模式下,专利权的效力有行政机关确定,这是造成专利审理延迟的根本原因。知识产权具有私权的性质属性,行政机关授予专利权是一种推定的权利,法院才有最终的裁决权。国家专利行政管理机关在专利审查和授予阶段已经行使了其全部行政权力,专利权被授予后就应该由司法机关管辖,后者应具有完全独立于行政机关的裁判权。目前的专利无效行政诉讼中,被告专利复审委员会对该诉讼没有利害关系,不符合法律关于被告的角色定位,是否无效由民事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辩论,法院有最终的裁判权。因此,专利侵权案件的受理法院应有权对专利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而不必等待行政机关的确权。

(二)重新界定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地位

专利复审委员会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内设机构,其不仅专司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的审查,而且可以以不同的理由再次作出基本相同的判断,这就造成专利复审委员会疲于应付众多的专利无效行政诉讼,而且难以保证无效审查的质量,在发达国家普遍不存在类似机构。我国可以取消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无效审查决定权或者撤销这一机构,由北京市第一中院负责审理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案件。

但考虑到专利复审委员会作为行政机关具体负责对专利效力的审查,其在日常运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解决专利权的授予与撤销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将该机构改造为一级法院,负责专利有效性的裁判工作,对其判决不服的,可以向知识产权上诉法院提起二审。实际上,德国的联邦专利法院就是由专利复审、商标评审机构转化而来的,具体负责专利无效案件的审理。这有利于简化专利无效案件的处理程序,避免“循环诉讼”,提高司法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锦川.法国工业产权授权、无效的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4(09).

[2]郭寿康,李剑.我国知识产权审判组织专门化问题研究――以德国联邦专利法院为视角[J].法学家,2008(03).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法律出版社,1997.

[4]付金联.专利侵权诉讼不应中止审理[J].人民司法,1995(02).

上一篇: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措... 下一篇:基于PDCA思想的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