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用”模式下前置作业的有效设置

时间:2022-10-28 08:07:58

“学·导·用”模式下前置作业的有效设置

摘 要:前置作业是“学・导・用”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包含文本性的前置作业和拓展性的前置作业。设置文本性前置作业时应从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文本的深入解读及有利于言语形式的学习等方面考虑。设置拓展性前置作业时应注意联系生活,结合文本人物形象,从语言品味与表达处拓展延伸。

关键词:前置作业;“学・导・用”模式;有效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34-02

前置作业是“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展开的前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是学生课堂展示交流的载体。设计得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堂课能否有效开展。“学・导・用”课堂的前置作业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文本的前置作业;二是拓展性的前置作业。两者是“学・导・用”课堂的有机组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依据。郭思乐教授认为,前置作业设计应“简单、根本、开放、深思”,简单是指起点低,人人可做;根本是指抓住核心知识或问题,是教学的重难点,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能推进深层阅读的问题;开放是指学生可以放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切入,让学生各有说法;深思是指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郭思乐教授关于前置作业的论述,正是“学・导・用”模式下前置作业有效设置应遵循的原则。那么,如何有效设置前置作业呢?

一、文本性前置作业的设置

文本性前置作业是指针对文本内容、形式与情感方面的作业。文本性前置作业的有效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实践活动

词语的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分析等等,是传统语文课堂的几大板块,这种做法是对文本内容的割裂,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生成性。“学・导・用”课堂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让学”,因此,设置前置作业时,要能充分地将文本知识形成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笔者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时,设置的一道前置作业是: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并分配好角色准备表演。这道作业既抓住住了课文的“根本”,又不乏“开放”。包含着三方面教学内容的设想:其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将书面语转换成口语,在语气语调上也要有一些转变;其二是情感体验,通过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亲情、友情之间的冲突,并思考解决的办法。其三是通过学生的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父母的表情模仿得入木三分,把左右为难的“我”表演得活灵活现,把我与万芳之间的友情更是表演得情真意切。在这篇课文中,教材只是起到“引子”及“话题”的作用,学生在表演中生成了新的内容,省却了老师许多条分缕析,使课堂变得丰富生动。

(二)有利于文本的深入解读

近年来,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在“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下,在编写前置作业的时候,要设置恰当的问题,以便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且把文本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习内容。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在教授这一课时,大部分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由此得出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由开始的讨厌到后来的敬重的一个过程。如果仅限于此,对文本的解读未免会停留于表面。如果,教师在设置前置作业的时候,再加上一问:鲁迅对长妈妈真的那么讨厌吗?如此一问,就能引起学生对文本深入地思考。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成年,这就存在一个成年与少年不同感受的问题。应该说少年时的鲁迅对长妈妈的那些“憎恶”“讨厌”“不耐烦”等等都是真实的感受。但成年的鲁迅在回忆这段童年生活时,在长妈妈的这些不大文雅的举动和喜欢切切嚓嚓的背后,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挚的、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怀念。而不仅仅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再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设置这样的一道前置作业: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这是不是矛盾?这样的题目就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看似前后的矛盾,恰恰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自命清高、不愿与俗人为伍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三)有利于言语形式的学习

王尚文教授认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作为学习导航的前置性作业,自然也应抓住语文教学的这一根本。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文中的语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真实性的特点,语言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如“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挣扎与痛苦”表现了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句末的感叹号,更加强化了这种痛惜之情。在讲述塔里木河干涸原因的时候,连用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大大强化了谴责之情,遗憾之情。“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词语的反复与感叹号的使用,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呼吁等等。

如果将前置作业的题目设置为“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些地方?请找出来”。如果问题仅限于此,学生则触摸不到本文作为报告文学的语言的特点。如果将问题改为:“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很自然进入到言语形式的学习品味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能感悟到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痛惜之情等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形象性与抒情性的语言特点。这样的前置作业才能真正发挥其导学导思的作用。

二、拓展性前置作业的设置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节是“运用活学”,也就是拓展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利用文本中学到的知识,感悟到的情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达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阅读层次、强化能力的作用,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拓展点的角度以及落点影响到拓展的高度和起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设置前置作业时,要努力寻找出文本的拓展点及价值,设置的问题要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课文“例子”及“引子”的作用,使学生有所收获。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拓展性作业。

(一)联系生活,设置拓展性前置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设置前置作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点滴感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达到升华情感及深化阅读的目的。

例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类似文中的故事很可能在学生生活中发生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联想。不妨设置这样一道题:如果你遇到文中“我”的这种遭遇,你会怎么处理?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认识到沟通与理解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父母,从而端正自己的情感态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设置这样一道拓展性前置作业:“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演,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并说说你的看法。”这样的设问,不仅是课文情感目标的进一步深化,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引起学生关注环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结合文本人物形象,设置拓展性前置作业

教材中有许多言尽而意未尽的美文,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理解和感悟,续写是个不错的法子。例如《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愚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又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这样的父亲形象并不陌生,可让学生续写《父亲坐在九级台阶上》。通过续写,学生定能再度感受农民父亲的谦卑。再如《范进中举》一文,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和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社会大环境,及对无权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炎凉的世态。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设置这样一道前置作业:“喜报报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请同学们续写各色人等的反应。要求学生秉承讽刺艺术,关照社会现实,合乎人物性格,想象大胆新奇。

这样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让“读”成为“写”的基础和导向,使“写”成为“读”的延伸和深化,让学生真正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课的价值与效用。

(三)结合语言品味与表达,设置拓展性前置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论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深厚、语言优美、饱含哲理的作品。深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和情感产生共鸣。在语言品味与表达处拓展延伸,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学生的智慧。

有位老师在执教《春》这篇课文时,布置了一道这样的拓展题:“赏析春雨图,请在‘雨――春’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表达你对这一段意境的理解,并说出这个词的妙处或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雨唱春”,另外的学生马上指出“唱”虽优美,但与“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一意境不协调,不如改为“雨吟春”,既有“唱”的美,又不破坏安静而和平的夜;有的说“雨润春”,由此联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境,与“一层薄烟”的春夜很相符;有的同学找出了文中的“织”字,既显得轻柔,又富有动感,充满诗情画意;相反“雨洗春”、“雨淋春”就不能表现春雨“像牛毛,像花针”的特点。这样的拓展是非常有效的,既是情感的深度体验,又是语言的积累与延伸。

再如《观舞记》这篇课文,在学生感受了印度舞蹈的美和冰心语言的美之后,再让学生观看视频《雀之灵》,要求学生学习用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观看《雀之灵》的感受。学生写起来就会觉得有“法”可依。

总之,对前置作业的有效设置,是我们进行“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方法还有许多。我们所有的构思都是以“让学”作为指导思想,围绕着“简单、根本、开放、深思”而实施,以有效为目的的。教师应精心设置好前置作业,并利用“前置作业”来引领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导学导思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柳志君.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教学参考,2010(25).

[8]庞丽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拓展延伸[J].广西教育,2010(14).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在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生命在快乐足球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