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思考

时间:2022-10-28 07:30:35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思考

按照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在依照建设一区四园,构建五个产业链的基本思路,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但水资源的稀缺、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亟需研究化解。为此,本文就如何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确保水资源的供给保障、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等,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一) 水资源概况

海西州境内河流可分为外流和内陆两大水系。外流河主要是唐古拉山的长江源头沱沱河与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天峻县的布哈河。内陆河主要有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等70余条。

全区(不含唐古拉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为1854.88 km2,冰川储量1433.2亿m3,冰川年融化水量10亿m3,为一些主要河流的初始水源和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全区拥有地表水资源量121亿m3,地下水资源量61.01亿m3(地表水地下水之间重复量57.25亿m3),水资源总量为125亿m3。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为4.15万m3 /km2,是全省平均水平(8.62万m3 / km2)的48.19%。其中,柴达木盆地拥有地表水资源量4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38.97亿m3(地表水地下水之间重复量31.11亿m3),水资源总量为51.96亿m3。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为2.01万m3 /k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38%。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30万千瓦。柴达木盆地有大小河流70余条,其中常年有水的40余条。盆地内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河流有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诺木洪河、察汗乌苏河、夏日哈河、塔塔棱河、鱼卡河、都兰河等10条河流。

(二)开发利用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盆地内各地区水资源情况,将柴达木盆地按工业园区划分为:格尔木园区(包括那棱格勒河乌图美仁区、格尔木河格尔木区、柴达木河都兰区)、德令哈园区、乌兰园区、大柴旦园区(包括鱼卡河大小柴旦区和冷湖、茫崖区),分述如下。

⒈格尔木园区

⑴ 那棱格勒河乌图美仁区

那棱格勒河乌图美仁区有地表水资源量11.83亿m3,地下水资源量8.44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7.21亿m3,水资源总量13.06亿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2.26万m3/km2(面积5.77万km2),是全省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的26.22%。

水质:矿化度600mg/L,总硬度100.9mg/L,pH值8.0,水质偏碱性,水的类型为氯-钠Ⅲ型(水质较好)。

本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5.71亿m3(其中地表水4.73亿m3,地下水0.98亿m3),已开发利用0.3亿m3,尚有可利用量5.41亿m3。按盆地现状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114 m3计算(以下同), 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474亿元。

⑵ 格尔木河格尔木区

格尔木河格尔木区有地表水资源量9.37亿m3,地下水资源量8.38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6.95亿m3,水资源总量10.8亿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2.47万m3/km2(面积4.37万km2),是全省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的28.65%。

水质:矿化度519.1mg/L,总硬度134.2mg/L,pH值8.4,水质为碱性,水的类型为碳-钠Ⅲ型(水质较好)。

本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7亿m3(其中地表水5.87亿m3,地下水1.13亿m3),已开发利用3.65亿m3,尚有可利用量3.35亿m3,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294亿元。

⑶ 柴达木河都兰区

柴达木河都兰区有地表水资源量10.37亿m3,地下水资源量9.48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6.7亿m3,水资源总量13.15亿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2.40万m3/km2(面积5.47万km2),是全省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的27.84%。

水质:矿化度749.41mg/L,总硬度146.4mg/L,pH值8.4,水质偏碱性,水的类型为氯-钠Ⅲ型(水质较好)。

本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6.37亿m3(其中地表水4.14亿m3,地下水2.23亿m3),已开发利用2.34亿m3,尚有可利用量4.03亿m3, 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353亿元。

综上:格尔木园区水资源总量为37.01m3,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9.08亿m3(其中地表水32.66亿m3,地下水4.35亿m3),已开发利用6.286亿m3,尚有可利用量12.794亿m3, 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1122亿元。

⒉德令哈园区

德令哈园区按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分区属巴音河德令哈区。巴音河德令哈区有地表水资源量3.85亿m3,地下水资源量3.4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3.13亿m3,水资源总量4.11亿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2.65万m3/km2(面积1.6万km2),是全省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的30.74%。

水质:矿化度370.3mg/L,总硬度109.6mg/L,pH值8.5,水质偏碱性,水的类型为碳-钙Ⅱ型(水质较好)。

本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1亿m3(其中地表水2.89亿m3,地下水0.21亿m3),已开发利用2.48亿m3,尚有可利用量0.62亿m3,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54亿元。

⒊乌兰园区

乌兰园区按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分区属都兰河希赛区,都兰河希赛区有地表水资源量1.2亿m3,地下水资源量1.06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0.81亿m3,水资源总量1.45亿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2.74万m3/km2(面积0.53万km2),是全省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的31.79%。

水质:矿化度600mg/L,总硬度173.8mg/L,pH值7.8,水质偏弱碱性(水质较好)。

本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0.94亿m3(其中地表水0.74亿m3,地下水0.2亿m3),已开发利用0.44亿m3,尚有可利用量0.5亿m3,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44亿元。

⒋大柴旦园区

⑴ 鱼卡河大小柴旦区

鱼卡河大小柴旦区有地表水资源量2.87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2.01亿m3,水资源总量3.51亿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1.88万m3/km2(面积1.87万km2),是全省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的21.81%。

水质:矿化度209.8mg/L,总硬度53.0mg/L,pH值8.4,水质为碱性,水的类型为碳-钙Ⅱ型(水质较好)。

本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66亿m3(其中地表水1.15亿m3,地下水0.51亿m3),已开发利用0.33亿m3,尚有可利用量1.33亿m3,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116.7亿元。

⑵ 冷湖、茫崖荒漠区

冷湖、茫崖荒漠区有地表水资源量4.61亿m3,地下水资源量5.57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4.29亿m3,水资源总量5.88亿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0.95万m3/km2(面积6.22万km2),是全省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的9.07%。

本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86亿m3(其中地表水1.84亿m3,地下水1.02亿m3),已开发利用0.17亿m3,尚有可利用量2.69亿m3,剩余水量可支持新增工业增加值235亿元。

以上水资源量数据均采用由中科院完成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地下水资料采用青海省1/20万水文地质普查资料成果;现状用水量按2006年统计资料。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拥有量有限,分布条件相对较差

⒈ 水资源可利用量低。由于柴达木盆地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干旱少雨,水资源量相对不足。海西的资源开发主要以柴达木盆地为主,柴达木盆地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为2.01万m3 /k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38%,约为全省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尽管柴达木盆地拥有地表水资源量44.1亿m3,但盆地内部分地区的地表水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未形成集流,仅有少量用于人畜饮水,大部分无法直接开发利用,地表水通过工程措施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主要是形成集流的15条河流的河川径流。柴达木盆地经济开发区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巴音河、香日德河、察汗乌苏河、都兰河、夏日哈河、鱼卡河流域年径流量约为30亿m3,目前年开发利用量已达9.7亿m3,占开发区域水资源量的32.3%,已接近国际通用的水资源开发量不能超过其总量的40%的警戒线。

⒉ 水资源在地域和时空上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年际变化大,水资源区域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不相匹配。就地区水资源量而言,海西地区水资源量达125亿m3,淡水资源的分布与矿产资源、细土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柴达木盆地52亿m3水资源中那棱格勒乌图美仁区占13亿m3,为盆地水资源总量的25%。水资源丰富的唐古拉由于受生态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利用,致使基础产业集中的东部二县一市水资源相对紧缺,且农牧业和生态用水量过大,给城市和工业用水预留的空间不足。

⒊ 就整个盆地而言,人均水资源量比较丰富,但在经济开发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开发在海西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但盐湖均分布在盆地底部,是各河流的尾闾。淡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且埋藏深度较深,由于盐湖周边淡水资源开采难度和成本大,影响了盐湖资源开发利用。

(二)工程性缺水与用水效率低下并存

根据海西州“十一五”工业规划,预测“十一五”末(2010年)格尔木市工业用水将达到2.24亿m3(不包括盐湖采卤平衡用水量),德令哈市达到0.7亿m3,各地工业用水将呈阶梯式增加,但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节水灌溉和水源工程建设立项难度大,进展缓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两地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尤为突出,两地老灌区改造、河道治理、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十分紧迫,水资源成为能否保障两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瓶颈”。

灌溉设施不完善、水源工程建设速度慢、节水意识淡薄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境内河流流域面积小、干流较短,且来水绝大部分属降水补给,降水对河流来水区域性影响很大,由于调蓄设施不足,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对集中降水产生的径流不能有效利用,难以实现洪水径流的资源化。柴达木盆地各类农作物总灌溉面积近50万亩,灌溉仍沿用漫灌、串灌的落后方式,渠道跑、冒、漏水现象普遍。2006年盆地农作物年引用水量6.26亿m3,亩均引用水量达1000 m3以上,远远大于用水定额。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不足0.5公斤,水资源有效产出率较低。

(三)水环境保护系统薄弱

柴达木盆地特定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决定了盆地荒漠化脆弱的生态环境。盆地水系封闭,水体自净能力弱,水环境是维系盆地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水环境的保护是保障其承载能力的必然需要,更应该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位置。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系统来解决。

(四)整个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保障和配置规划尚未编制完成,对重点地区地下水样勘工作深度不够

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柴达木各流域及园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水资源可开采量、生态需水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对整个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水资源保障和配置规划。另外,由于盆地特殊的地理地质结构,造成盆地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频繁,对重点地区地下水可利用率、开采规模不详,需进一步做样勘工作。

三、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循环经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认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匮乏、自净能力弱的现实,以各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局部地区水资源详查为依托,制定详实可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规划

⒈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是确保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要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的原则。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在平衡生态用水的前提下,保证城市和生活用水,优先安排工业用水,节约农业用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用水结构的优化配置,形成低耗水、高效益的产业体系。

⒉ 以水资源配置规划为依据,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做好水资源配置规划及前期工作,年内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保障规划,明年完成试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在充分论证、科学选比的基础上,分步兴建必要的调蓄性水利工程。加快主要河流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抓紧完成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察汗乌苏河、都兰河、大柴旦地区等七个流域及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根据完成的规划严格实行计划用水。

⒊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盆地,盆地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换频繁,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均在盆地水资源总量之中,且盆地水资源均来源于大气降水,通过各主要河流水文测站的多年实测和降雨量、蒸发量、径流系数计算,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总量是明确的,只是年际内有微量变化。

由于盆地特殊的地理条件,盆地内大多数河流出山后在形成地下潜流的同时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库,在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只有与地表水不重复部分的地下水可以开发利用,也就是只有地下水的动储量可以利用。目前需科学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⒋ 在政策、规划和管理上,要把水资源的供给、配置同整个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整体谋划,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统筹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和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二)把节约农业用水作为当务之急,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节水型农业为目标,以满足农牧业合理用水为前提,大力引导农牧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⒈ 灌区节水是解决我州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和开展末级渠系改造试点。目前已按国家水利部的要求,将柴达木盆地13处万亩以上绿洲灌区打捆按《柴达木盆地绿洲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上报水利部,并通过了水利部审查批复。项目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57.15万亩(含部分林地)。其中黑石山水库灌区、希赛灌区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并通过省级审查,灌区改造项目已列入国家总提规划。在积极争取柴达木盆地绿洲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资金的同时,实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力争节约2亿m3水资源用于高产值、高附加值行业。

⒉ 通过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大棚经济,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截至2006年底,全州有大棚5567座约2300亩,每亩收入1~3万元不等,全年用水量在700m3左右,平均按2万元计算,每立方米水的产值效益达到28.6元。大田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例,全州平均亩产为650斤左右,亩均用水达到1300m3,粮食作物按0.75元/斤计算,每立方水的产值效益仅为0.38元,仅占大棚用水效益的1/75,水资源的产出比十分明显,要通过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大力支持不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⒊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节水型城市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格尔木、德令哈两市灌区节水工作。我州格尔木市是省级节水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几年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还不够,要尽快完善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自备水源地关闭、灌区节水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步伐。德令哈市是我州重点开展节水工作的地区,要以灌区节水为重点,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优化农业用水和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要求年内完成德令哈地区农业节水实施方案,在争取省上支持的基础上,州、市两级财政利用财政资金或平台资金安排一部分投资,从2008年起,利用5年时间,完成德令哈地区农业节水工程。

(三)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步伐,提高水资源的供给能力

在充分论证、科学选比的基础上,分步兴建必要的调蓄性水利工程。首先申报建设巴音河蓄集峡、察汗乌苏河哇沿、都兰河下湾等三座水库,在兴建以上三座水库的同时,对鱼卡河、沙柳河、夏日哈河、大格勒沟进行水资源配置规划,并开展四条河流调蓄水库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到2015年完成以上水库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以上河流防洪能力低和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四)加大依法治水力度,强化水资源管理

⒈ 水资源为国家资源,为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前提。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业、城市和生活用水的统一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工艺,实行计划用水,杜绝用水浪费。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完善水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力度和水资源利用率。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制度,把取水许可放到同采矿许可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类用水项目申请立项的同时必须及时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未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和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的项目不予审批立项。同时把是否有用水计量设施和有效的节水措施作为项目立项和办理取水许可证的重要依据,今后凡是不安装计量设施和没有节水措施的单位一律不予办理取水许可和立项。

⒉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和宣传。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列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建立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明确分工和责任,形成全社会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局面。围绕“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一主题,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集中宣传水资源的节约保护。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民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五)制定合理水价,高效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灌溉节水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节水的重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城市农业,通过渠系硬化配套、灌区改造等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适时、适地、适度地提高水价,逐步实施按量计费方式。在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同时严格执行青海省用水定额标准,禁止超定额用水。建立水价的经济机制与供求调节机制,以促进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不合理的水价是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和运行机制,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推动水资源的利用向高效益、高附加值行业转移。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利发展的总原则就是要从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目标,坚持防汛与抗旱同时抓,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同时抓,建设与管理同时抓,科学治水与依法治水同时抓,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同时抓,努力构筑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海西特色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障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海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上一篇:应构建和谐社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下一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柴达木盐化企业发展模式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