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存

时间:2022-10-28 02:36:16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存

摘要: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农村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均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但也有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过度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忽略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今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消除各种不和谐隐患,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农村的社会和谐发展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关系并非是线性的,在经济发展推动下,农村并非必然带来社会和谐。根据调查,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复杂的。本文试图找出目前农村存在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根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去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吉林大学部分师生进行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关系问题”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7部分,分别是:乡(村)基本情况;乡(村)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社会和谐情况;经济发展对乡村和谐程度的影响;社会不和谐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产生问题的原因。经过对回收问卷的详细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经济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确实产生很大影响。

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表现

(一)生产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比较宽裕。问卷中84%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加速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促使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并有力推动了人们注重生活情趣、追求高水平健康生活、追赶时尚潮流等新观念的形成。因此,农民农闲生活质量提高,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向追求吃好穿好过渡,生活观念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另外,25%的调查结果显示,伴随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交通更趋便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正逐步实现,村容更加整洁,村貌变化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逐渐繁荣,各种连锁加盟店不断增加,城镇化步伐明显加速。

(二)精神文明建设初见成效,人与人关系更为和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于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包括两方面: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随着经济发展,村民自身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均取得明显的改善。一方面,更重视教育,注重自身和子女素质的提高。在调查区域中,农民接受教育年限普遍不高,最低的平均教育年限仅1年,最高14年,一般则为5~9年,即小学或初中学历。但问卷结果也显示,60%的受调查者认为,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和视野的开阔,村民普遍开始重视和支持子女上学,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而且,政府对农村教育日益关注,推动了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持续提升。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问卷中23%的结果显示,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使邻里之间吵架现象减少,人与人沟通更注重文明交流,各种文明用语逐步进入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因此,人际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三)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与社会关系良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在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民对教育的重视。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民生活,同时,教育认知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村民和农村的文明程度,这在此次调查中得到进一步认证。调查中40%的受访者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村民农闲生活逐步丰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受到青睐和重视,一方面提高了村民身体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在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对社会和他人的了解和认可增强,对社会的抱怨减少,对个人与社会之间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处理的更为得当。所以,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与社会关系更趋和谐。

三、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影响。本次调研中,41%的受访者提到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环境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主要问题如下:(1)为获取经济利益,一些村民盲目开垦,严重破坏林木植被,森林锐减,物种加速灭绝,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增多。而林木的大量损毁导致生态链被破坏,环境问题日益从城市扩展到农村。(2)基于提高产量、扩大收益的需要,过度滥用化肥、尿素等化学合成肥料,致使土壤酸碱化严重。(3)经济发展初期为增加效益,一些农村盲目引进一批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工业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却严重污染了环境,河流、地下水被工业废弃物所污染,空气质量指数下降,加剧了农村环境问题。(4)村民环保意识有限,乱扔废弃物、随处泼洒脏水等现象普遍,白色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二)收入差距拉大,人与人的和谐存在隐患。问卷结果中有65%的受访者突出强调收入差距对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影响,认为自改革开放后,村民在致富技能、愿望、机遇等方面的差异凸现,农民在经济条件上逐渐形成差异,且这一差距逐步扩大。因此,部分不思进取、不从自身寻找不足的人,产生一种畸形的仇富心理,在富户或村里蓄意破坏,寻衅滋事,影响农村治安,成为农村人与人和谐发展的一个隐患。同时,调查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村民经济意识增强,少数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推崇金钱至上,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过分重视物质利益,甚至受利益驱使,见利忘义,不仅缺乏诚实守信的品质,而且采取欺诈、瞒骗、暴力等极端手段,破坏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致使亲戚、朋友、邻里等关系变得冷淡,自私、猜忌等,构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另一隐患。

(三)不良习气依然存在,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倾向于将外出打工作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打工收益普遍大于农业生产,加上社会上一些人对农民不尊重等因素,很多村民尤其是青年人开始产生厌农情绪,任其发展,不仅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制约社会和谐与进步。另外,外出打工者多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守的则为老弱或儿童,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且比例失调,一方面劳动无人承担,部分农田荒芜,另一方面,老人和儿童无人照顾,生活和教育问题成为农村和谐发展的又一隐患。另外,35%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农民生活富裕,空闲时间多了之后,各种陋习随之滋生,浮夸、攀比、浪费、、懒散现象普遍存在。所以,不良风气的产生和蔓延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四、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经济发展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可概括为五方面,即:生活改善、交通便利、教育提高、人际和谐、秩序安定,其各方面在问卷中的比例分别为84%、25%、60%、23%、40%。占比越大(如生活改善),说明作为社会和谐构成要素受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越明显;相反,数值越小(如人际和谐),说明经济发展对其积极影响还不够。因此,今后应在关注农村生活和教育的同时,对交通、人际、社会秩序等方面予以足够重视,促进社会和谐各要素均衡快速发展。同样,过度偏重经济发展速度而对和谐社会构建有所轻视的各方面也概括为五个,即:环境破坏、收入差距、利益至上、厌农弃农、不良风气,其各方面在问卷中的比例为:41%、65%、26%、21%、35%。占比越大(如收入差距),表明作为社会不和谐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程度越高,越需加大力度予以改善,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数值越小(如厌农弃农),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忽略并不很突出,但此现象已出现,需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缓解或消除该不良因素,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而对和谐社会构建有所忽略,已构成明显社会隐患。所以,为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生产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空间。因此,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理想局面,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要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对污染严重或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实行整治。如,引进和开发合理的治理方式和设备,争取变废为宝,对低附加值、重污染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灵活的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村民环保观念。同时,严格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植被,强化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形成。

(二)提高自身素质,缩小收入差距,缓解人与人的矛盾。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又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始终是人的发展。在实现人与人和谐过程中,道德作为一种自我沟通的方式至关重要。所以,加强村民道德自律,要促使其自觉、主动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针对收入差距严重不利于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切实理顺分配关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推进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继续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支持和关注力度,在坚持和完善现有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拓展多种渠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缩小收入差距。在充分尊重个人能力和机遇的同时,增强对农村低收入者的扶持和帮助力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求。

(三)消除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和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强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规范村民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自律,彻底控制和消除各种不良风气的产生。加强监督和教育宣传,明确各项奖惩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决制止和打击破坏农村和谐环境的、暴力等不良行为。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改变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状,在教育方面给予农民子女以更多的便利和优惠,以教育促发展,推动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上一篇:发改委发展经济规划编制意见县 下一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