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考辨

时间:2022-10-28 01:24:45

摘 要:《汉语大词典》中“?髻”条释义为古代妇女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髻,该义项并不能解释明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髻”一词。“?髻”本义为真发髻,“?髻”本当为同义复词,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其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髻”;首饰;释义;考辨

“?髻”在现代汉语词汇里并不常见,但是自元朝以来,却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生活常用词。《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髻,古代妇女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髻。”笔者认为《大词典》对“?髻”条释义并不完善,且明清小说中出现的“?髻”一词与出土文物“?髻”,训诂界与考古界的见解也尚有分歧。“?髻”一词的释义模糊影响我们阅读古籍,以致不能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思,甚至错误引用。本文拟探知“?髻”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探究“?髻”的首饰义的名物形制,同时订补字典。“?髻”究为何义?在下文中再诂正其义。

1 “?髻”为何义?

1.1 “?髻”本义

孙机(2001)考证出“?髻”原指发髻:贾仲名《荆楚臣重对玉梳记》中顾玉香称自己:“都是俺个败人家油?髻太岁,送人命粉脸脑凶神。”又《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一剧,王允在唱词中说貂蝉是:“油掠的?髻儿光,粉搽的脸道儿香。”则起初?髻指的是挽成某种式样的发髻。视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称老妇人蔡婆婆“梳着个霜雪般白?髻”,可知元代说的?髻就是发髻本身。(《明代的束发冠、?髻与头面》,文物,2001年第7期)

而扬之水在《明代头面》(2003)一文中指出“?髻”最初只是假发,“?”应即从髢字而来。(《明代头面》,文物,2003年第4期)

按:笔者赞同孙机的观点。“?髻”在古文献中始见于元朝戏曲,最早当指真发髻而非假发髻,是妇女头上的头发所盘成的发髻。“?”在《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髻”条中释义为“发髻或假髻,单用义同”。“髻”本义指挽在头上或脑后的发髻。《说文解字新附·髟部》:“髻,总发也。古通用结。”《玉篇·髟部》:“髻,发结也。”“?”“髻”连用做“结发”义。盖“?髻”本为已婚妇女的一种挽在头上或脑后的结发发式,正如刘敬林在《“?髻”辞书释义补正》(陇东学院学报,2005)所说:“旧时女孩子梳丫形发髻,出嫁时才能把丫形髻改盘做‘?髻’。”由此可知,“?髻”本为真发而非假发,“?”从“髢”而来此说无据,因而由此可知扬说之错。

1.2 笔者从已掌握的有限的历史文献来看,“?髻”的词义经过了两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髻”由真发髻义转为假发义,而古假发亦为冠,为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明·郝敬《周礼完解》卷二:“追,冠名。夏冠曰牟追,一作母追,撮小之状,故妇人冠以名。即今?髻。”《释名》:“牟追,牟冒也,言其形冒发追追然也。”《大词典》牟追条释为:古冠名。形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也写作毋追。《周礼·天官·追师》“追师掌王后之首服”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追,冠名。《士冠礼》记曰:‘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牟追夏后氏之道也。’”参阅《通志·器服一》“牟追冠”。从文献中可以得知,“?髻”即冠,由牟追而来,是为小撮。《大词典》“撮”第14条义项释为指妇女之髻。然而在黄侃《蕲春语》中所记:“汉魏之际,谓妇人假髻为撮。”再看《文选》张平子(衡)《西京赋》:“乃使中黄之士,育获之俦,朱鬕髽,植发如竿。”注:“通俗文曰:‘露髻曰。以麻杂为髻,如今撮也。’”可见“撮”是指用麻做的假发。《大词典》对“撮”的释义不够确切,当补。再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俚语]......京师称妇人所带冠为‘提地’,盖‘?’‘髻’两字俱入声,北音无入声,遂讹至此。又呼‘促织’为‘趋趋’,亦入声之误,今南客闻之习久不察,亦袭其名误矣。”从文献中可知,“?髻”和“提地”都为冠之属,“提地”之名因入声之误而得。《大词典》:“提地,古代妇女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髻。”与“?髻”条释义同。

“?髻”为假发义的用例很多。例如明·陆粲《庚巳编》卷九《人妖公案》:“犯人桑冲......到大同南关住人王长家寻见谷才,投拜为师,将眉脸绞剃,分作三柳,戴上?髻,妆作妇人身首,就彼学会女工,描剪花样,扣绣鞋顶,合包造饭等项。”桑冲戴上“?髻”,画妇人妆以掩人耳目逃避追捕。显然这里的“?髻”指的是假发髻,男人戴上可装作妇人。再看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十牌票:“但念用人之际,姑再立限……定限三月二十日同道白田坝会哨,三军并集,八道其功,入虎穴必得虎子,捣龙囤定斩酋头,如仍前畏怯逗遛,不行入关者,该道以妇人?髻一顶,女衣一身,用鼓乐迎至总兵营内。”“?髻”词在此书中多次出现,再如卷十三书札:“谕参将吴文杰,永宁兵称雄劲,地近播州,今日大征,是汝唾手功名之日……永宁士官士兵,宜鼓舞使之,用命自有赏罚,毫不失信,其分儿周儿等头目,若不擒贼成功,便每人戴一顶?髻来见我,我说与知之。特谕。”是二例是将军为鼓舞士气之语,“畏怯逗遛,不行如关者”和“若不擒贼成功”,便要戴鬏髻,穿女衣以示羞辱。此用法与前两例一样,指假发。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五回:“复身到了城里,寻了原媒张篦娘,是会篦头绞脸、卖?髻花粉的一个老娘婆。”是例中的“?髻”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

因中国妇女佩戴假发的历史已是分外悠久,所以戴假发也有其文化内涵意义,场所不同戴假发亦有严格规定。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六十一礼部二十:“洪武三年定......凡中宫供奉女乐,奉銮等官妻,本色?髻,青罗圆领提,调女乐服黑漆唐巾,大红罗销金花圆领,镀金花带,皂靴。”可见“?髻”是有颜色之分的,且相当严格,是一项典章制度。既然有本色“?髻”,即黑色的假发,那自然就有其他颜色的。例如明·沈璟《博笑记》卷上:“[前腔]吾细访伊夫许我商船上。[小旦]有这等事奴家实是不知。[旦]幸商人颇富,嫁也何妨。[小旦]呀,姆姆情愿了么?[旦]但前日何不明言,却虑催妆在一晌。[小旦]怎么处呢?[旦]难把凶服往,欲借你黑髻饰,不胜祈望。[小旦]姆姆若果真有喜事,这?髻儿何足挂齿,只是奴家更没有得戴了。[旦]你有伯伯的孝服,就戴白?髻也是相应的。[小旦]言得有理。”可见妇人有喜事便戴黑色?髻,有丧事则戴白色?髻。

第二次变化,“?髻”冠具有多样性。明·吕坤《实政録》民务卷三所记:“今商贾工农之家,一概穿着已为僭分,又有混戴珠冠及金银,四围花。” 《大字典》:“,同‘?髻’。”《辞源》:“?髻,古代妇人头上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也作‘’。”商贾工农在古代的地位是不够高的,穿着僭分,把本不能戴的珠冠或是金银也戴在头上,可想而知“”,即“?髻”,为身份高贵的人才能戴。是书卷三中还有一处提到:“二线金梁,便有品级,三镶云履,原是朝靴,俱非未仕者之服。近日不系缙绅,金梁乱戴,而吏承门快镶履乱穿,甚属僭踰。今后但有仍前乱穿妄戴,及男冒高过八寸,女髻高过五寸,及妇人?髻或比照梁冠式样,或无丧乱戴白色,及不系袍服女,衣过膝三寸者,俱违。”由书中所述可以得知当时的人有乱穿妄戴之现象,妇人的“?髻”有的僭越做成梁冠式样,或没有丧乱也戴白色“?髻”。明·姚旅《露书》卷九:“妇人戴?髻天下同然,独莆中既嫁犹如曲中佳人装束,即新嫁娘有髻,亦为簪花之姿,越七日即弃去矣。”是例可见当时妇人戴“?髻”天下皆同,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在《陕西通志》卷四十五:“总两拜拜毕授书:妇人之髻即冠也,明季只以铁丝为之,覆以乌纱;士民之家无异同。其后士夫秀才之家渐用五梁髻,以金饰之,百姓家不敢僭也。今则五梁髻徧国中野外矣。”中已经把妇人之髻直接称为冠,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时下妇女已不常把真发髻露之于外,人人都家常带着“?髻”呢?此说法还有待考证。

在上文《实政録》例已举出“?髻”有金、银和梁冠式样,下面列举几条加以论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中便有多处描写,如第十一回,曰玉楼、金莲“家常都带着银丝?髻,露着四鬂,耳边青宝石坠子。”又第十三回,说李瓶儿“夏月间带着银丝?髻,金镶紫瑛坠子”。是二例都是描写家常穿戴,用“都”和“夏月间”起强调,似乎有炫耀之嫌,正说明“?髻”是一种很体面的妆饰。又第二十四回李瓶儿嫁入西门庆家,“李瓶儿教西门庆拿与银匠替她做一对坠子,又拿出一顶金丝?髻,重九两。”因问西门庆其他诸房妇女,西门庆答:“他每银丝?髻倒有两三顶,只没编这?髻。”可见金丝者需十分高贵人家才戴,而一般?髻,也是有身份之妇或妓者的专用物。

到清代“?髻”依然是有身份的象征物或是在盛装时所戴之饰物。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到第三日上,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间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带着银丝?髻。” 清·周亮工《闽小纪》下卷:“?髻,妇人戴?髻天下通然,独福州兴化,既嫁仍如未嫁处子,绝不戴?髻,有则亦为簪首餙之具,见舅姑之后,即藏去矣。”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训俗遗规卷四:“南方之人,田与佃种,坐享其成,致令子孙游惰,五谷不分,岂得为成家之器。又如北方妇女,脂粉不施,衫裙布素,首饰不过?髻簪戒而已,南方妇女金珠钗钏,有余者不吝千金,合一家女媳妯娌计之,岂不损许多资本。”由一句“首饰不过?髻簪戒而已”,可以看出北方妇女首饰插戴极少。

由以上几条例子可以笔者前面的断语,“?髻”并非一般妇女家常之冠,而是有身份之妇的首饰。

2 “?髻”形制及用法

那么“?髻”具体形制如何、用法如何,此可从以下二端考察:

其一,前面已考察出“?髻”有“冠”义,《大词典》:“冠1.帽子的总称。《礼记·曲礼上》:‘为人子,父母存,冠衣不纯素。’《急就篇》卷三:‘冠帻簪簧结发纽。’ 颜师古 注:‘冠者,冕之总名,备首饰也。’” 冠即帽子,亦为首饰。帽子大家都知道,戴在头上,有保暖和装饰的作用,古代的冠也有很多种,还有区别身份的作用,“?髻”亦如此。

其二,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十二回:“金花也不回答,领三千人马,杀出南门。管翼带将佐出营观看,但见:盘头?髻,上罩飞凤金盔;耳带云环,斜嵌攀龙珠坠。”清·《粤西从载》卷二十四:“妇?髻上锐下广,撮发贯出其上,络珠鬓后为饰。”是二例可推出?髻盘头,上锐下广如锥形。

3 结论

综上所述1、“?髻”本义为发结也,为真发髻。随着词义的扩大,也有假发义;后来演变到可泛指上锐下广的冠,可金制或银制抑或布制、纸制等;且“?髻”非一般妇女家常之饰,而是有身份的妇女的首饰。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邹华清主编.汉语大字典[M].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

[3]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6]明·陆粲.庚巳编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9]明·臧懋循.元曲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0]明·毛晋.六十种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1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作者简介

黄玉丽(1986—),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学历,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上一篇:文物鉴定与鉴赏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高效维护法律与社会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