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中的传统“阴阳观”

时间:2022-10-28 01:21:39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中的传统“阴阳观”

摘要:中国民间剪纸造型有的基础正负形,不仅是剪纸独有的外在造型形式美,更是东方传统“阴阳观”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蕴的体现。本文从剪纸的题材构成、工艺构图表现形式等方面,阐述了“阴阳观”在民间剪纸中的艺术意蕴以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民间工艺;剪纸;造型;阴阳观;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Yin and Yang Conception" in Folk Scissor-cut Shaping

LIANG Hui-e,LIU Jiao-jiao

传统阴阳观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两者是种属关系。《老子》中记载:“万物负阴抱阳。”中国人总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以阴阳结合的形式存在着,逐渐成为国人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阴阳观。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美学是哲学的宠儿,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百花齐放,生发了不同的美学观念,特别是传统的阴阳观念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影响最深远,潜移默化地也影响着我国民间剪纸的造型。

一、传统“阴阳观”对民间剪纸的影响

阴阳五行是中国独有的哲学理论,中国的祖先是以阴阳五行囊括天地万物的,阴阳学说对于一般百姓都非常熟悉,古人习惯把既对立又相连的事物用阴阳表示,延用至今,比如男为阳女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则为阴,迷信的人习惯把活着的世界称为阳间,死了去的是阴间等等。《礼记》中有载:“外事以刚曰,内事以柔曰”,可见阴阳观念产生于商代,当时许多民俗活动中都有着阴阳五行的相关原理。传统阴阳观念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逐步体会到的,而且阴阳理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等,当然民间美术也不例外。

中国民间美术的哲学基础则是以“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为核心的中国本原哲学,而民间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造型艺术,更是体现了传统阴阳观。剪纸生发于民间,素材来源于古老文化千百年来的积淀,涵盖了中国农村集体的审美意识, 得益于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塑造了剪纸造型特有的简洁概括、平面抽象和装饰美感。中国文化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之上,农业社会文化和许多民俗的形成都与经济模式紧密相关,农村劳动人民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延续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又反过来约束它们,二者相互影响。民间剪纸自觉地反映着民俗生活、民间情感,另一方面,又以民俗为条件对剪纸的形式起主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真善美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等思想文化以及审美标准。传统阴阳观念在民间生活中根深蒂固,不仅体现在题材内容上,还有艺术表现形式上。

二、传统阴阳观在民间剪纸造型中的体现

剪纸艺术正是阴阳、虚实、正负形态结合,形成人们对阴阳的认识在剪纸中被具体形象化的,认为“明”为阳,“暗”为阴。民间剪纸镂空的表现形式使剪纸的主题突出,不论是阴刻还是阳刻,图案的部分与空白的部分相互对比,形成一幅有正负空间的完整作品。传统阴阳观念在剪纸造型上的体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上;二是艺术表现形式上。

(一)题材内容

民间艺人是剪纸造型的创造者,其思想观念对作品的造型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民间剪纸是创作者观念性的形象思维并不是刻意以创作的目的去观察周围事物,而是通过在特定的生活环境条件下与客观事物的重复接触而获取的抽象形象,不知不觉地将传统的阴阳观念融入到作品中,传统阴阳观体现在民间剪纸的主题上以生殖崇拜最为突出。

民间许多剪纸多以动植物结合的象征手法寓意阴阳结合,表达生殖崇拜。单一的动物或植物不仅单调乏味,形式刻板,而且过于直白的表现不符合传统含蓄的美感,艺人们一般选择动物和植物穿插配合,形象生动,含蓄耐看。陕西、甘肃一带有许多以“鱼”的形象为主题的题材,比如“鱼钻莲”、“鱼卧莲”等,代表男性的“鱼”游刃有余地穿梭于莲之间,表面上反映的是自然生活现象,本质上表达的是阴阳交合的生命繁衍过程。又如图1中的蛙踏莲花,生动地暗喻了人类的生殖过程,赞颂了生命和生殖的伟大。

图1蛙踏莲花(河北)图2不同形态的抓髻娃娃

民间剪纸中代表阴阳两性的抓髻娃娃,娃娃的形象就是一个孩童手里抓着小鸡,意味着阴阳交合,繁殖新的生命。抓髻娃娃是我国民间繁衍之神,经过了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也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变体,如图2所示中的5个形象。我们的先人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会去另一个世界“阴间”,从而原始社会形成了阴阳哲学观念。抓髻娃娃的经典形象为当代平面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灵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民间剪纸的图库里有取之不尽的形象源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设计的灵感来源。

(二)表现形式

剪纸造型上的传统阴阳观是通过剪纸的造型表现的,具体为艺人朴实的剪法。它不同于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和“应物象形”的造型法则,更不同于17世纪西方绘画严格依循模特和摹拟自然的规律,而是用她们创作着每个人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物象。剪纸艺人只说“阴阳”不说“黑白”,在她们眼中,黑白是不吉利的征兆,一般多用红色,而且花样的纸型为阳,镂空的地方为阴;凸出的为阳,凹下的为阴,这是阴阳在剪纸造型中的形态表现。

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方法可以分为: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三种表现方法。阳剪法,就是留下需要用的图案部分,剪去图案以外的块面,通常表现为镂空雕刻,就是刻去空白的部分,留下外部轮廓线条还有稀疏的部分,来表现各种外形轮廓。这种方法剪出的作品线条清秀、画面细腻,我国南方剪纸大部分善用阳刻法(图3左)。阴剪法可以说是掏空法,相反是剪去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块面,呈现出镂空状态(图3右)。正好和阳剪法相反,留下空白的地方。阴刻大多是纸镌刻,就是刻去用来概括物象结构的线条,用在整幅作品中黑块面中展现细致线条的办法来保留大的块面,这种刻法效果质朴、粗放、线条感很强,突出了黑白对比,北方剪纸的特色就是用这种手法塑造质朴的农村劳动场面。阴阳混剪法兼用两种手法(图4),阴阳刻是指同一幅作品中,出现了阴刻和阳刻两种方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黑白对比明显,阴阳结合,粗中有细,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手法。无论是那种剪法,都是用“阴阳”关系,可见阴阳观念是剪纸造型的基础思想,不仅有外部形式独立的阴阳形态,还有内部形式融合的阴阳形态,都充分表现了农民根深蒂固的阴阳观念。

图3蛙的阳剪法和阴剪法

图4阴阳混剪法

三、蕴含阴阳观念民间剪纸造型中的艺术美感

(一)对称之美

剪纸艺术的本质特性是构图饱满,以全为美。剪纸作品中大多强调流畅的线条和色块构成,充分体现出“大”的气派,但对细微的局部刻画也比较重视。这些似乎在不经意间进行的艺术构成却处处显露出艺术创作的严谨性性和形式感。因而,艺术本质特性在剪纸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剪纸的艺术性在构成的过程中具备更大的创作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成之美。

我国古代最本原的图形就是太极图(图5),此图为正圆形,内含黑、白两面形,互相依存、各不相让,相互拼成一个“S”线形,整个圆左右对称、条理分明,这种构图给人视觉上的充盈感和意念上的,表达了自然界万物构造的阴阳法则。同时运用曲线“S”形构架可以发挥整体形状的自然性优势,能弥补其他形状的生硬和简单乏味。中国人认为世界就是从太极开始,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有了阴阳之后才产生宇宙万物,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宇宙始终保持均衡对称之美。而民间剪纸的造型基本骨架和阴阳太极的“S”形异曲同工,太极的基本形式感在整个民间剪纸造型体系中非常普及,“S”曲线代表着作品的骨架和构造,作品中的“S”形状的物体不仅可以表现平面物象的形态优美,而且可以界定空间,将整个构图分为的动态曲张和韵律流云状地表现出来,弥补了剪纸的单调乏味。如图6中,凤凰的整体动态是一个大“S”形,头部和尾巴构成的这个线条将作品一分为二,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使得凤凰的造型优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5太极图图6黑龙江海伦地区剪纸

(二)虚实之美

中国民间剪纸之所以在现代设计中不断为设计工作者发掘运用,主要源于其自身的形式美感。剪纸造型上讲究主体、衬体、前景、背景、留白之间的关系,追求整幅作品的平衡感、疏密度、和谐。看似每幅剪纸作品造型表面上无序复杂,可整体上讲究统一。剪纸艺术的正负形即虚实相生,民间艺人全面把握了大众审美的特性,在造型内部运用阴阳虚实结合。另外,剪纸由于受工具、材料的制约,本身就具有“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点,一般是剪出某个形象的外轮廓,再做轮廓内部的纹样细致雕镂。笔者在扬州采风过程中,看见中国剪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创作者原本意图只是方便透光,后来却达到了更好的装饰效果。剪纸在掏剪的过程中不是剪刀的手法迁就于物体的外形,而是物体的外形迁就于剪刀的运势,艺人可以时而剪花、时而剪形、时而形上镂花、时而以花托形,这种随“心”的创作反而产生了更好的装饰效果的造型。这种对外形的不刻意雕饰与镂空的特殊表现,将民间剪纸的平面镂空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夸张之美

阴阳在传统美学上对应的是“正负”和“虚实”,运用民间剪纸的虚空,是一种精神的隐藏存在。虚形和实形相互对比,着意于实的同时也应该明白虚的价值。民间剪纸艺术家追求事物真相的天真个性,素朴的观察世界,表现自然的审美理念,可使她们的艺术思维打破条条框框的主客观的束缚,使她们能表现事物的各个层次、角度与瞬间。这就形成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造型上既求全也求美,追求形象的完整与美好的有机结合,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情境。在剪纸作品中即使是表现侧面人物形象也同时画出两只手和两条臂,并且把侧面的人脸和侧面的动物剪成两只眼睛,即把事实上这一视点看不见的那一只眼睛也剪了出来。这是由于民间剪纸巧手在创作过程中,思想单纯,创作的自发性和丰富的想象,可以把各种自然物象以及简单的人物形象服从于装饰美的需要,自由地以主观的夸张、变形,运用独特的谋篇布局手法创作出天真纯正、极其夸张的不合常规画面。

剪纸艺人打破了自然的客观法则和时空的限制,将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带的植物剪在同一个画面上。创作者可以把许多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向的各种特征描绘刻画在一起,人、老虎、牲畜的同一头面上可有正侧可视的五官,实际情况是不合理的,但视觉上增添了不少趣味,为了刻画飞翔的鸟,作者可以剪4只翅膀来展示动态。为了追求完美,民间剪纸也能表现出超越物象表里不同空间的物体:在同一平面上将物体的里里外外主观的、艺术的逐一表现开来,互不遮挡,使得作品表现的形象完整、平衡、具有生动多姿的装饰性和充满童趣般天真的想象美。作者也不必去分析解剖、合理的比例,甚至在动物的母体内点缀几个小动物,表示动物妈妈怀孕了;也可以是超越了焦点透视的表现极限,在不合理中求“合理”。创作者并非要改变客观物体的本来面貌,而是为了追求一种“真”的感觉,一种合乎于生活之理、自然之理的“真”。

四、结语

剪纸民间艺术形式承载了诸多传统文化理念,其阴阳观的延续与表现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和启发,利用民间剪纸造型中深藏的文化内涵丰富我们服装设计的理念,继续挖掘民间剪纸造型的文化内涵,并与现代服装的审美相结合,对我国新时期服装设计的民族符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柴京津、柴京海中国剪纸艺术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上、下)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鲍家虎剪纸艺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辛华泉造型基础 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论形象设计中色彩的搭配 下一篇:从宋代器皿的文化内涵看中国的陶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