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

时间:2022-10-28 01:04:35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新课程课改的一个热点是探索和研究数学学习的新思路,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能极大丰富数学课堂,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能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课改;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问题分析

作为课改实验学校的教师,我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改的一个重点,结合我校使用的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实践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出问题习惯的养成,则是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标志. 通过教学实验,“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不仅成为配合新课改行之有效的,较好地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的模式,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数学学习质量.

一、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方面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自主既包括学生的个体自主,也包括在学生个体自主基础上的学生集体自主,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根据新知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自己去探究,找出规律,寻找结果,从而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 新课程实施前,我一直在探索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但侧重的仍是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例如,讲授“一次函数”,首先搬出解析式y = kx + b,让学生认识一次函数,再引导学生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实际上是教师在分析,学生听,然后做相关的练习进行巩固. 如今,在实施新课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两个实际问题,并自己得出函数关系式s = 570 - 95t,y = 12x + 50,问: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动手、思考,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数学学习的探究性方面

探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例如,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内容,课改前讲授时,首先画图讲清中位线的概念,直接搬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用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再用综合法写出证明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再寻求不同的证明方法,最后,举例说明应用. 而在新课实施中,我作了如下尝试,设置情境,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我让学生自己辨认这两条线段有何不同,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比较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再设问:“你知道三角形中位线有何性质吗?”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得出性质. 再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怎么来的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纷纷动手去探究,有做平行线的,有做延长线的,也有做旋转对称的,之后我请三名同学上台把他们不同的证明方法板书出来,并各自分析自己的方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并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学习的合作性方面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加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就很少使用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偶尔遇到某个难题时,让学生同桌进行一下短暂的讨论,或者在讲课过程中,激发全班学生来集体交流一下意见. 新课程实施中,我改变了做法. 例如,七年级的一节课,设置情境:用火柴棍搭图(正方形). 学生四人分成一个小组,搭好后,各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学生提出问题:1.搭一个正方形要4根火柴,为什么搭两个正方形只用7根?2.为什么火柴棍的摆法不同,所用的火柴的根数就不同?3.按这样的规律,搭x个正方形需用多少根火柴棍?

四、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数学兴趣浓厚了,乐于与老师探讨数学问题,把老师当成学习的合作者、讨论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之间经常探讨问题、争论问题. 小组合作建立友谊,同时也产生了数学尖子. 但是,在教学的体验、探索中,常常会产生许多意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如果老师要改变课堂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让师生产生更为积极地交流,产生互动,那就必然出现拖堂现象,致使教学任务完不成. 还有喜欢探究的学生仍是兴趣盎然,余兴未尽,但不喜欢探究的学生却索然无味,极不耐烦,教师很难掌控. 在合作学习中问题更多. 首先是大班的合作有难度,45~50人一个班不能很好地分组和管理,加之小组合作中材料的过多与过缺,也会影响合作的效果,过多分散注意力,过缺不能支持学习知识的平台. 其次有时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少数尖子生在操作,其余的人在观看,合作流于形式,相当时候缺乏在个人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发挥合作学习的长处收效甚微. 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些学生并未去认真探究,即使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有些学生也不认真参与,只是敷衍了事,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不守纪律的学生反而有了讲废话的机会,课堂出现纪律混乱的局面,还有的学生依赖性较大,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在等待别组的讨论结果,寻找现成的答案. 虽然学生越来越自信,学习态度趋于主动,生生间学会合作,与众不同的解越来越多,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但教师对教学的“度”的把握也越来越难. 课堂上井然有序的发言秩序,有时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教室里人声鼎沸,大多数人急于表达而不愿意倾听.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丰富了数学课堂,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我们教师探索研究.

上一篇:谈教师的“角色转型” 下一篇:初中数学探究式问题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