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曹刿论战》中的同义\反义词

时间:2022-10-28 09:23:36

摘 要:字词释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曹刿论战》中的同义词、反义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来挖掘每个词的词义特点。

关键词:字词释义;同义词;反义词

字词释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释义的正确,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篇章文意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如何把握字词意义,其中有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同义词、反义词的比较来挖掘每个词的词义特点。本文拟以《曹刿论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所谓同义词或反义词,是指至少在一个义项上存在同义或反义关系的词。《曹刿论战》中,共有3组词存在同义关系,4组存在反义关系,即:

同义关系:1.牺,牲 2.驰,逐 3.信,孚

反义关系:1.克,败 2.专,分 3.小,大 4.视,望

下面逐一加以分析。

一、同义词

同义词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意或者增强表达的新意,因此,同义词多以并用或替换共现。本文中1组是同义词的并用。2组、3组是同义词的替换。形成同义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词义自身的发展。分别分析如下:

1.牺,牲

《说文二上・牛部》(P53):“牺,宗庙之牲也。”段注引毛传、郑笺等诸家解释,多家大体认为“牺,毛纯也。”《说文二上・牛部》(P51):“牲,牛完全也。”段注:“引申为凡畜之称。《周礼・庖人》注:‘始养曰畜,将用曰牲。’”则“牺”和“牲”在本义上均指祭祀之动物。因此,两者在本义上构成同义词。这类同义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古人由于生活需要,对同类事物作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古人重祭祀,故祭祀之物的分别很细致。上古汉语中,“牺”和“牲”用本义的地方很多,一般不并列出现。如,“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左传・文公十五年》P559)后“牺”引申出“死”义,如,“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左传・昭公二十二年》P1423)而“牲”则引申出“畜牲”义,如,“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左传・僖公十九年》P394)因此,“牺”和“牲”只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2.驰,逐

《说文十上・马部》(P467):“驰,大驱也。段注:《诗》每以驰驱并言。……驰亦驱也,较大而急耳。”又《说文十上・马部》:“驱,驱马也。”《说文二下・部》(P74):“逐,追也。”又《说文二下・部》(P74):“追,逐也”则“驰”本义为“坐马车快速行进”,和“驱”为同义词,为不及物动词。

3.信,孚

《说文三上・言部》(P92):“信,诚也,从人言。”又曰:“诚,信也,从言成声。”则“信”字为会意字,则可推词“信”的本义为“诚”,为“忠”,和“背”相对。如:“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经・大雅・文王》P489)本文中“小信未孚”句,杜注:“孚,大信也。”孔疏:“孚亦信也,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为‘大信’,以行之。”则,“孚”亦“信”也。杜解为“大信”,只实因和“小信”对举而作的随文之解。综上,“信”的本义和“孚”的引申义在“诚”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二、反义词

反义词一般是对举。使用反义词主要是为了使语意更加鲜明。反义关系从意义角度可以分为“相对反义”和“绝对反义”。若从反义关系形成的原因角度来看,反义关系可以分为“一般反义关系”和“语用反义关系”。前者如,(1)克,败;(2)专,分;(3)小,大;后者如;(4)视,望。

1.克,败

《说文七上・克部》(P320):“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则“克”字为象形字,本义为“肩”。段注:“《释诂》云:‘克,肩也。’……凡物压于上谓之‘克’。……《释言》曰:‘克,能也。’其引申之义。”(P320)段又云:“木坚而安居屋下,契刻之。能事之意也,相胜之意也。”(P320)则依段言,“克”之“相胜”义,为本义“肩”义之引申。《说文三下・攴部》(P125):“败,毁也。从攴贝。贼败皆从贝。”则“败”为会意字,本义为“坏”义,引申出“打败”义。故“败”和“克”在引申义上构成反义关系。

2.专,分

《说文三下・寸部》(P121):“专,六寸薄也。”段注引《广韵》云:“擅也,单也,政也,诚也,独也,自是也。”则“专”之“独”义、“擅”义等义均为引申义。如,“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1406)《说文二上・八部》(P48):“别也,从八刀。”则“分”之本义为“分开”或“分予”。如,“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闵公元年》304)在本文中,“专”的引申义“独用”和“分”之本义“分予”义构成反义关系。

3.小,大

《说文二上・小部》(P48):“小,物之微也。”段注解“小”为会意字。又《说文十下・大部》(P492):“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故“小”和“大”在本义上构成反义关系。《左传》中“小”“大”对举例子颇多,如:“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左传・哀公七年》P1641)

4.视,望

《说文十二下・部》(P634):“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该文中“望”和“登”连用,又:“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左传・哀公二年》P1621)“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P1460)故“望”之本义应为“登高远看”义。而“视”为“临近之看”,故和“望”之本义构成反义关系。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上一篇:什么是教研活动 下一篇:太阳能与生物质直燃互补发电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