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进入市场产量竞争模型下的最优贸易政策分析

时间:2022-10-28 07:29:00

顺序进入市场产量竞争模型下的最优贸易政策分析

在Spencer和Brander(1985)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顺序进入市场产量竞争寡头垄断模型,引入中间产品,考虑存在产品水平差异化时,追随者企业生产受到领导者企业纵向约束时追随者企业所在国政府的最优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由Brander 、Spencer和 Krugman 在 20 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该理论挑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统治地位,并对很多国家的外贸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新贸易理论政策的发展,自从它诞生以来,学者们对它褒贬不一。出口补贴政策是各国政府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战略性贸易政策,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ies)是指对本国出口者或潜在出口者进行直接支付或者给予减免税或补贴贷款,以及对外国购买者提供低息贷款,从而刺激本国出口。

然而出口补贴政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其影响不同。本文构建的模型,假设企业进入市场的顺序有先有后,也就是在顺序进入市场产量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分析了追随者企业所在国的最优的出口贸易政策。顺序进入市场产量竞争寡头垄断模型和Courno t寡头垄断模型不同,它假设:追随者企业把领导者企业的产量看做是给定的,来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使得利润最大化,而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领导者企业可以预测到追随者企业的产量,选择自己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个模型不是两家企业同时做出最优化决定,而是两家企业的行动有先有后。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的模型假设,得到不同的结论。Spencer和Brander ( 1985)从Cournot竞争角度考察政府的出口政策,他们认为本国政府的最优策略应是出口补贴,但Eaton与Grossman(1986)指出伯特兰(Bertrand)竞争的最优贸易政策却是征收关税。在不同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最优的贸易政策往往也是不同的。这些模型隐含的一个重要假定就是只有最终产品的出口,生产过程中没有中间产品的投入。这个假定,越来越与现实情况不一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间品贸易也越来越频繁,据报道,中间品贸易占了OECD国家一半以上的进口,和大约3/4迅速发展经济体(如中国和巴西)的进口(Ali and Dadush 2011)。在东亚各个国家中,中间品的出口份额从1992年的13%增长到2006年的22.7%。同时,中间品的进口份额从1992年的19.8%增长到2006年的36.5%。然而受到的纵向约束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行业内,一国企业受另一国企业纵向控制的情形并不少见。例如在液晶电视机市场,平板的显示技术主要都集中在日韩企业手里,而我国一些电视厂商在购买LG 显示屏的同时也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LG 的竞争。因此,通过引入中间产品,考虑最终产品存在水平差异时的贸易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Ishikawa and Spencer(1999 )构建了本国和外国一体化企业既生产中间产品,又生产最终产品,并将最终产品出口到第三国的模型,他们重点分析了中间产品市场进口怎样影响最终产品出口补贴的效果,结果表明,对最终产品补贴的动机会随着中间产品产业垄断程度的增加而增强。黄兆基、刘瑶(2008) 考察的是本国和外国企业从第三国进口中间产品,本国和外国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进行古诺或者伯特兰竞争时最优的最优产业政策。李长英、谢申祥和王孝松(2009),通过引入中间产品因素,从水平异质产品角度考察了一个非一体化企业所在国政府的研发政策。以上的研究建立在Cournot竞争或者Bertrand竞争模型的框架下,因此,建立顺序进入市场模型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文是在柴利、赵勇(2010)构建的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差异产品,并且引入了中间产品,分析追随者企业所在国最优的贸易政策。

顺序进入市场产量竞争寡头垄断模型

1.假设条件如下:

2.三阶段博弈

第一阶段,A国政府根据本国福利最大化决定是否对本国的企业给予单位补贴r(r>0)或征税r(r

3.企业竞争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出口补贴( 征税)事先已经确定,中间产品的价格w也确定了,两企业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竞争。

在博弈的第三个阶段,给定企业B的产量,追随者企业A的利润函数表达式为

4. 企业B确定中间产品价格w

由(4)和(5)可知,企业B利润函数为

如果A国政府对企业A进行单位征税时,企业A失去了低成本优势,会降低最终产品的出口量和中间产品的进口量,为了刺激企业A增加中间产品进口量,企业B会降低中间产品价格。

5. A国政府制定出口政策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A国政府的目标函数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当两种产品替代性较强,差异性较小时,也就是当时, ,A国政府的最优策略是补贴出口。

当两种产品替代性较弱,差异性较大时,时,,A国政府的最优策略是征税。

其经济含义可以理解为:当最终产品水平差异程度较小,时,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会很激烈,企业B会通过提高中间产品的价格,以削弱企业A在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此时,A国政府的最优策略是补贴,以降低企业A的生产成本,可以抵消掉企业B提高中间品价格而造成的竞争劣势。

虽然在同质产品条件下,领导者企业占据先行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在异质产品条件下,领导者企业不一定能享有先行优势。最终产品水平差异程度较大时,时,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不是那么激烈。由于企业B可以预测到企业A的产量,为了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会降低中间产品价格,此时,A国政府的最优策略是征税,可以降低最终产品的出口量,与此同时,也可以抑制中间产品的进口量,进一步压低中间产品的价格使得整个国家福利最大。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顺序进入市场产量竞争寡头垄断模型中,

当一国企业生产受到另一个国企业纵向约束时,最优贸易政策受到产品水平差异程度的影响。当在产品水平差异程度较小时,政府的最优出口政策为补贴,相反,在产品水平差异程度较大时,政府的最优出口政策为征税。

上述结论依赖于假设条件,没有分析关税成本和运输成本等交易成本,理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仅于理论分析,需要进一步得到有效的实证检验。当然,对政府制定最优的贸易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的探讨 下一篇:让生命之花平安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