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体检静脉抽血晕针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10-28 06:47:16

大学新生体检静脉抽血晕针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体检时静脉抽血出现晕针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大学新生体检时静脉抽血发生晕针的2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晕针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及预防措施。结果:23例晕针患者在针对各种原因作出相应处理后完全恢复,无后遗症状。结论:通过了解静脉抽血晕针的各种原因,密切观察,积极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可减少晕针的发生。

[关键词]晕针;静脉抽血;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 R851.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86-02

本院体检中心每年都要进行大学新生入学体检工作,在静脉抽血时有时会发生一过性的晕厥现象,称之为“晕针”。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刺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的晕厥[1]。静脉抽血是大学新生体检的常规项目,为了降低晕针的发生率,防止意外,提高抽血成功率及工作效率,对体检者抽血晕针的原因提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院2009年在大学新生体检时共发生23例晕针病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7~20岁,平均17.8岁。15例发生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8例发生在静脉抽血后数分钟之内。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学生自述头昏、眼花或眼前发黑、心慌、胸闷、全身出冷汗、四肢乏力、恶心及呕吐。有2例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及血压下降,均在数分钟内恢复。

1.2处理方法

出现晕针的症状时迅速拔除注射器,让其平卧,马上通知医生,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以帮助其改善呼吸,采取指压人中、合谷穴的方法以促进苏醒,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口服温开水和葡萄糖溶液,并适当保暖,必要时给予吸氧及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安慰体检者,向其解释晕针只是一过性的虚脱现象,症状会很快消除,以缓解其不安及紧张的情绪。

2 结果

23例晕针患者在针对各种原因作出相应处理后,晕针的症状逐渐消失,未完成抽血者可平卧位或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继续完成采血过程,未再出现晕针现象。体检者休息30 min可自行离院,无后遗症。

3原因分析

3.1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是造成晕针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独立生活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从中学升入大学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会让其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更加重了他们的紧张心理。另外,本身对静脉穿刺产生的疼痛有恐惧感。紧张、恐惧心理或疼痛刺激作用于丘脑下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2],从而导致头昏、心慌、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的发生。

3.2因素

由于学生体检存在人员较多、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体检抽血时一般采取坐位,由于原因,重力作用使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而发生晕厥。

3.3 疼痛刺激

18岁左右的年轻人相对于年长者更容易发生晕针现象,因为年轻人心理反应性较敏感,抽血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的感受更加敏感。注意力对疼痛的影响极为重要,疼痛时如果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儿童因机体尚未发育全而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老年人因机体各种反应反射降低,痛觉迟钝,对疼痛敏感度也降低,因此,晕针发生率低于青壮年。生活实践证明,疼痛时患者情绪如良好,则疼痛感受变轻,而当焦虑或抑郁时,疼痛便加重,焦虑常引起痛阈降低,这意味着,疼痛更容易出现。大部分学生对静脉穿刺感到陌生,从而产生焦虑及恐慌的情绪,导致痛阈值降低。疼痛引起的刺激使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3]。

4预防措施

4.1做好宣教工作

学生体检多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完成,人员多、时间短、场面拥挤、声音嘈杂,故抽血前让体检者了解抽血的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方法等知识非常重要,可采取现场发放宣传手册及现场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告知。让导医合理安排等候的学生,当体检者有次序地进入抽血室时,首先得到的是心理上的安慰。注意巡视等候学生们的精神状况,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处于轻松状态。

4.2提高操作技能,赢得体检者信任

护理人员熟练及轻柔的静脉穿刺技术可以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增加体检者疼痛及加重其恐惧心理。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正在抽血者的紧张情绪,亦可得到其后等待者的信任,使其精神放松,否则会加重其心理负担。抽血时要密切观察体检者的面部表情,对于出现皱眉、咧嘴或上肢发抖等表现者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及安慰,态度要和蔼可亲,使其感觉到亲人般的温暖,消除体检者的紧张心理。

4.3改变体检者抽血

资料表明,正坐位采血发生晕针的概率明显高于平卧位采血及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者,后两者发生晕针的概率无明显差别[4]。平卧位采血与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多在抽血后发生晕针,而正坐位采血多在抽血时发生晕针。笔者认为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的是大学新生体检时较为理想的采血,该相对于正坐位降低了头部位置,对脑部供血影响减少,且有利于呼吸,还避免了视觉刺激。该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晕针发生的概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方便省时,可以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魏丽堂,闫桂萍.抽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7):741.

[2]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青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1143.

[3]代全利.减少病人晕针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2):219.

[4]彭惠香,林禅,陈昕.2种不同采血发生晕针的原因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1):76.

(收稿日期:2010-03-26)

上一篇:氧气湿化瓶的清洗方法改进及效果观察 下一篇:内分泌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临床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