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银行业改革创新 支持经济内需型增长

时间:2022-10-28 06:16:20

加快银行业改革创新 支持经济内需型增长

为了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率快速下滑的趋势,我国政府及时推出了一系列拉动内需增长的政策措施,提振了市场信心,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扩大内需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安全的经营环境

这次扩大内需首先从投资入手,主要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投资规模,体现出中央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意图。同时,中央政府更加重视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下一步将采取提高个税起征点等一切可能的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应该说,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仅是我国应对当前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需要,从长期看也是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预计4万亿元投资将每年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在防止经济过度下滑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安全的经营环境。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来,经营业绩不断提高,2008年中国银行业经营业绩有望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良好的经营业绩除了得益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外,还主要受益于经济周期上行的影响。因此,截至目前,我国银行业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周期的考验。事实上,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经济周期性下行阶段通常会出现企业信用风险上升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反弹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在美国,GDP增长降低一个百分点,不良率一般上升0.3个百分点,利息收入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非利息收入增长率下降1.65个百分点,银行业的ROE下降2.4个百分点。在亚洲,如果剔除不良率在10%以上的情形后,GDP减速一个百分点,不良率上升0.7个百分点。由于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单一,过于依赖信贷利差收入,因此经济周期波动对不良贷款影响巨大。

因此,防止经济快速下滑对商业银行来说意义重大,有助于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冲击,避免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引发银行“惜贷”的出现。

商业银行在扩大内需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轮扩大内需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将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发挥怎样的作用。

首先,银行信贷是扩大内需的主要资金来源。本次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中央财政出资1.18万亿元,其余部分来源于社会投资。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特征显著,银行信贷占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量的85%左右,而企业的股权和债券融资占比相对较小。2008年初,我国资本市场走势低迷,股市的融资功能丧失,使企业加深了对银行信贷融资的依赖性。作为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我国企业融资对银行的依赖程度更高。

其次,我国银行业有能力扩大信贷。目前,我国银行业财务状况极大改善,经营业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可以提高风险容忍度,增加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增长。自2008年9月,央行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度降低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刺激企业的贷款需求,引导商业银行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实体经济领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预计明年全球信贷增幅5%左右,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14%左右,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信贷持续增长将有力地保证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防止宏观经济硬着陆。

第三,银行通过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银行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和创新,积极推动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同时,也是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状况的机会。

(1)调整资产的区域结构,合理布局资产地区分布。本轮扩大内需的亮点之一就是东部、中部和西部总投资规模上出现了较大差异,西部地区成为投资的生力军。在已经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总投资分别约8.8万亿元、4.1万亿元和11.5万亿元。银行业可根据投资的地区分布,积极调整新增贷款区域投向。

(2)调整资产的行业结构,提高低风险行业资产比重。本轮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是交通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这也是本轮扩张内需的鲜明特点之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上述行业信贷投放量较小,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7年商业银行对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贷款量占总贷款比率分别为9.1%、9%和4.2%,其不良率分别为2.1%、4.91%和1.27%。这类行业不良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5.49%的水平,银行业可增加对这类行业贷款投放,调整资产的行业结构。

(3)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证券投资。我国银行业持有国内债券的比例较低,预计2009年中央政府发行5000亿元的国债,同时还将扩大企业中长期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增加债券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目前,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大大增加了海外证券投资的汇率风险,如果能借此机会增加人民币债券投资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4)调整业务策略,通过管理创新体现优势特色。在政策层面,政府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宽信贷投向领域。各家银行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更加凸现差异化战略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在机构设置上,银行业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服务中小企业、设立村镇银行等措施,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扩大内需;在产品创新上,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和产品服务,积极开发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证项下的卖方融资业务、提供动产抵押贷款业务等,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融资的需求。

特别要强调的是,消费金融是国外大银行主要业务之一,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大银行消费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一般超过60%。我国银行业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较缓慢,个人消费信贷占总贷款仅18.6%,其中住房按揭贷款占13.5%,信用卡和汽车贷款占比不到1%,通过扩大内需政策的契机,促进信用卡和汽车贷款等消费信贷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消费信贷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可以促进我国银行业务结构进一步完善。

继续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继中央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后,地方政府也陆续宣布了共计约20万亿的投资计划。对于庞大的地方项目投资,商业银行是否积极介入也取决于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只有努力打造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更好地发挥,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首先,要尊重市场原则,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也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这个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充分尊重市场原则,与商业银行充分协作,实现良性互动的循环体系。

其次,推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司法、执法的力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改善银企关系,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金融机构发展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再次,加强信用增级措施。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不长,社会信用体系不甚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大多是由于社会信用缺失造成的。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体系,建立政府型担保机构承担部分投资风险,创新融资渠道,为创新业务承担一定风险等。在前期阶段,可首先通过加强信用增级措施,如创立中小企业和“三农”担保基金等机构,化解中小企业、“三农”领域融资难的问题。对于本轮扩大内需政策中较多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可考虑为其发行债券提供担保,一方面通过提高债券信用等级以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鼓励项目支持债券产品业务,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最后,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防止出现新一轮的投资过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强烈的投资冲动。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政策后,各级地方政府迅速响应,制定了庞大的投资计划,但如果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部分项目可能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政府的投资主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鼓励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到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领域,防止出现新一轮的投资过热,避免形成更大的产能过剩。

(作者系中国银行副行长)

上一篇:落实“保增长”要求 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下一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危机中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