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伦理学浅析欧茨新作《我的妹妹,我的爱》

时间:2022-10-28 05:29:37

以文学伦理学浅析欧茨新作《我的妹妹,我的爱》

【摘 要】《我的妹妹,我的爱》是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08年的作品,作品试图艺术地再现一件真实的家庭惨案。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美国中上流社会家庭中的伦理混乱,以及这种伦理混乱给家庭给青少年带来的伤痛。欧茨在小说中呼吁家庭伦理的回归,并揭示了社会上形形的伦理问题,这是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欧茨;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伦理混乱

《我的妹妹,我的爱》是欧茨2008年6月的新作,此书以一件震惊全美的真实的谋杀案为素材。1996年圣诞节当天,一个六岁的小女孩――活泼美丽的“美国小皇后”乔恩贝尼・拉姆齐在自己家中的地下室惨遭和杀害。欧茨基于想象创作了这部小说,试图艺术地再现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本文以哥哥史盖乐作为叙述主体,从他的角度描写了滑冰天才布莉丝出现之前、盛名时期、以及被杀之后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茨在创作时并不仅仅满足于再现案件,而是希望通过小说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呼吁社会和家庭中伦理的回归。

一、家庭伦理的缺失

《我的妹妹,我的爱》主要围绕蓝派克这个四口之家展开。这个家庭属于美国的中上流社会,父亲毕克斯・蓝派克是一名充满魅力的前途光明的职业管理人,母亲贝茜是典型的美国式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光彩照人,显出一副充满母爱的样子。他们的女儿布莉丝是受大众瞩目的少儿滑冰明星,是“泽西冰雪公主”。在外人眼里,这个家庭夫妻恩爱,物质富足,但是事实上这是一个破碎的家。在哥哥史盖乐眼中,家中的气氛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静电”。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书中,这样的家庭绝不只有一个,蓝派克家只是美国众多上流社会家庭的缩影,其他家庭或许没有发生这样的惨剧,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伤痛。

1.父亲身份的缺失

父亲比克斯・蓝派克相貌英俊、事业蒸蒸日上,几大公司都争相聘请他,是一名有前途的职业经理人。他非常有魅力,总能轻易获得周围的人的喜欢。看起来他很爱自己的家庭,很爱自己的孩子们,总是叫史盖乐和布莉丝“我最爱的孩子们”,总是向他们许下各种承诺。但是毕克斯其实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不合格的丈夫,在蓝派克家,父亲这个伦理身份总是处于缺失的状态。小说一开始就提到,“爸爸总是不在家”,总是在全球各地出差,他还在纽约有一套公寓,可是他的孩子们却从未去过。平时家里总是只有妈妈和孩子们。慢慢地读者会发现,毕克斯总是不在家并不仅仅只是出差这么简单,他是一个对婚姻不忠诚的男人。他总是凭借自己的魅力勾搭各种女人,甚至在送史盖乐上体操课时,都能见缝插针的和运动俱乐部的前台小姐眉目传情。史盖乐在父亲车上发现的用过的安全套,躲在暗处时目睹的父亲与其他女人调情的画面,都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毕克斯出轨的事实。

书中很多细节都表现了毕克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毕克斯作为一个父亲,除了钱,从未对自己的孩子们尽过父亲的责任。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毕克斯从未认真去履行“父亲”这个伦理身份所要求的责任,在蓝派克家,“父亲”总是不在场的,他给这个家带来的大部分都是伤害。孩子们从未真正享受到“父亲”所应该带来的温暖与依靠。

2.虚伪的母亲身份

作为母亲,贝茜的一生可悲可恨。说她可悲是因为她是这一失败婚姻的受害者。丈夫的背叛给她带来了极大精神痛苦。但她又是可恨的,孤独而又虚荣的她给自己的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操控布莉丝的的滑冰生涯,让布莉丝的童年充满了恐惧与痛苦;她让史盖乐滥用药物,这是造成史盖乐沉溺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把罪责推到了儿子身上。并在她的后半生通过贩卖自己女儿的死亡来博取公众的同情以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公众面前,贝茜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是她陪伴孩子们长大,她培养布莉丝滑冰,亲自当她的经纪人,为了布莉丝的比赛结果与评委争得面红耳赤。其实,她爱的只有自己,孩子们只是她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对于两个孩子,贝茜都不是真心的爱,她爱谁取决于谁能为她带来利益,能帮助她进入上流社会。甚至在布莉丝死后,她都没有停止利用她,她一直在消费布莉丝之死的话题性。布莉丝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无法逃出“妈妈”的掌心。贝茜和毕克斯实际上是同一种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区别只是毕克斯几乎不介入家庭生活,而贝茜过度介入孩子们的生活。贝茜努力表现出一个好母亲的形象,但是她只是一个虚伪的母亲,母爱成了她压榨孩子们的借口。如果说毕克斯的不介入让父亲这个身份成为空白的话,贝茜的虚伪则让母亲这个身份成为孩子们的噩梦。贝茜利用“母亲”这个伦理身份为自己谋私利,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伤害、更大的阴影。所以尽管毕克斯对孩子们不闻不问,但是孩子们却更愿意和“爸爸”在一起,因为他们“害怕妈妈”。

在小说中,这样的家庭不是个例,在蓝派克一家居住的新泽西丽山,上流社会家庭中、欺骗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有着各种心理问题。在“玩耍”这几章中,欧茨描写了许许多多有着各种问题的孩子,我认为欧茨之所以描写这么多不正常的孩子,是为了提醒我们,家庭中伦理身份的混乱与缺失不仅会造成这一代人的婚姻悲剧,而且会毁掉下一代人的一生。

3.婚姻伦理被漠视

蓝派克家的婚姻生活是不忠诚的,作为丈夫的毕克斯经常以出差为借口不回家,而家庭主妇贝茜只能默默忍受这一点。他甚至在妻子举办的宴会上与其他女人。作为丈夫,毕克斯的出轨行为违反了传统婚姻伦理。可怕的是,在中国社会,传统婚姻伦理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夫妻正在体验蓝派克家的婚姻模式。随着中国性观念的解放与经济的发展,“小三”、“二奶”正成为热议的社会现象。婚姻伦理所要求的忠诚与责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漠视。

因为婚姻伦理被漠视而产生了无数破碎的家庭,令人深思的是,在这些破碎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该如何面对这些压力,他们长大之后将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婚姻,将会形成怎样的伦理观。我们不希望下一代中史盖乐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完整幸福的家庭是避免这一悲剧的最好方法。

二、社会伦理的混乱

对史盖乐和布莉丝来说,家庭就像噩梦,让他们很想逃离。但是离开家庭之后,学校与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喘气的机会。在面对社会时,早逝的布莉丝比史盖乐幸运,因为她的死让她脱离了痛苦,她不用再去看各种医生、吃各种药物,不再需要为了迎合观众与广告商的口味而被母亲折磨。但活下来的史盖乐就没那么幸运了。史盖乐在布莉丝死后,失去了家庭,被投入了外面的世界,因为他的父母亲谁都不愿意监护这个“有问题的孩子”。他被医生诊断出患了各种耸人听闻的精神疾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史盖乐最需要的不是医生给他开的各种精神类药物,而是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实际上,他父母抛弃了他,谁都不愿意为他提供一个家),先后被送入精神康复中心和专为“问题孩子”开办的寄宿学校。尽管学费昂贵,但他在学校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保护。学校中充满了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暴力,学校里的老师不仅不保护史盖乐,反而带头挖苦他,当众揭他的伤疤。学生之间疏离、充满隔阂,甚至时有暴力事件发生。学校无法完全实现它本应当担任的伦理身份,在本应该纯净的校园中,、性在暗处滋长。在欧茨作品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学校,这说明了欧茨对现代教育的忧思。按照书中的描写,史盖乐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史盖乐处于青春期时,网络文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而网络文化的流行带来了社会伦理的混乱。因为没有人知道电脑后面坐的是谁,每个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在网络发表自己的言论,于是史盖乐家发生的惨案在网络上被极度渲染,电脑后面的人撕下了温文尔雅的面具,用恶毒的语言攻击蓝派克一家或者其他与此案有关的人,恶意地猜测杀死布莉丝的真凶,甚至连史盖乐这个孩子也不放过。甚至有人创作了一款以布莉丝谋杀案为蓝本的游戏,下载量居然高达几百万。以他人的痛苦取乐这在现实社会中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但是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的特性,这样的行为无法被约束,因而肆意生长起来。

读者会发现,小说中的社会非常类似我们今日所处的社会。网络暴力、通过网络窥视他人隐私这些问题都真真切切地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并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网络这个相对隐蔽的大环境下,许多人抛弃了现实中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肆意妄为,表现出了人性中黑暗的那一面。网络所造成的社会伦理混乱正默默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三、关于文学伦理学的思考

欧茨的作品属于心理现实主义,虽然她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思想内核是现实主义的。她注重在作品中揭示现代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将家庭社会中的伦理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书中的许多问题能够让我们感同身受,并为之而担忧。在她婉婉诉来的故事中,读者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这也提示着读者,同样可怕的事情也可能在你身边发生,要如何避免悲剧,这值得读者去思考。

欧茨的许多作品都与文学伦理学的观点暗相契合。欧茨长期坚持艺术具有道德教育功用的创作伦理观念。对欧茨而言,所有的艺术应当具有道德性、教育意义,并有启示作用。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茨的创作伦理目标是展现这个混乱的世界,以教育读者。当美国现代社会出现婚姻危机之时,欧茨的创作伦理观促使她在小说中对此进行反映,她希望借此引起世人对婚姻危机的关注,启发、教育他们关注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并找到解决婚姻问题的途径。因此,欧茨的创作伦理观成为她关注美国现代社会婚姻危机的一个因素。

她热衷于描写家庭伦理问题,让读者反省这一系列悲剧产生的原因。虽然欧茨所描写的是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现在越来越明显的出现在了中国。中国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像蓝派克家这样的悲剧家庭在中国并不是少数,只是可能他们现在并没有发生像布莉丝之死那样的惨剧。在网络论坛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里面有许多与小说中的史盖乐差不多年龄的年轻人,史盖乐在小说中遇到的种种压力与痛苦,他们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也遇到了。这说明,中国家庭中的伦理问题同样严重。《我的妹妹,我的爱》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蓝派克的家庭模式(父亲浸心于工作,母亲望子成龙)在中国也广泛存在着。要怎样才能避免发生书中的悲剧,是值得大众去思考的。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伦理相对混乱的时期,文学伦理学对于中国的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文学伦理学之重要之处在于,它决不仅仅只是阳春白雪,它完全可以走进大众的生活中,它可以通过文学解读让大众意识到当今的伦理问题,并引发大众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而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学伦理学是一个契机,它将有助于改善目前文学批评曲高和寡的现状。它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能触动更多读者的心,可以让更多读者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阅读作品,去寻找作品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我的妹妹,我的爱:史盖乐・蓝派克秘史[M].刘玉红,袁斌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文中未注明的选文部分皆选自本书)

[2]范勇慧.美国社会家庭婚姻之问题――析的叙事艺术[M].学术探索,2012(9).

上一篇:新中国以来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研究 下一篇:民办高校廉洁教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