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众不同的养生观(三)

时间:2022-10-28 05:13:34

《庄子》:与众不同的养生观(三)

[作者简介]林中鹏,中医文化学者。现任全国中医人体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委;北京国际公益互助协会副会长。

(五)

修炼的另一层目的是“悟道”。如何才能悟得“纯素之道”呢?《庄子》答道:“心斋”和“坐忘”。如果说导引学中“动功”起源于导引按蹻,那么“静功”的鼻祖就是“心斋”和“坐忘”了。庄子通过编造的孔子和他的优秀学生颜回之间的寓言,回答了什么是“坐忘”。寓言的梗概大致是:颜回是位极勤劳的学问家,有一次向他的老师孔子讨教说:近来学生进步不快,可有什么好办法?孔子告诉弟子,先“持斋”,然后修道。颜回说:我家境贫穷,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动过荤的了,是不是就算已经是“持斋”了呢。孔夫子说:我说的是心灵的斋戒——“心斋”,而不是常人所持之斋戒。于是展开了师徒间关于修炼一连串的问答: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气。听止以耳,心止以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周《人间世》)。孔子的回答,从字面上直译,很容易懂,但却未必明白。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四个“听”字,听什么?如何听?原来,这是中华导引学中可以考证到出处的第一个入门静坐心法。人们称之为“庄子心斋法”,或者“庄子听息法”,连同后世坡的“苏子数息法”,朱熹的“朱子观息法”,合称“三子息法”。直到今天仍然是导引健身爱好者最安全的学习静坐的入门方法之一。

(六)

孔子所答颜回问,前20个字是修炼方法的要领:后25字,则是对此法原理的解释。什么是“心斋”呢?第一步,专心致志,听自己的呼吸。起初,由于心乱如麻,什么也听不见,心意集中之后,逐渐能听见呼吸的声响,随着识神受控程度的提高,声音越听越清楚。接着,随着杂念的减少,呼吸趋于细、匀、长,因而所听到的呼吸声音趋于轻而细,直到听不见声响;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此时识神受控程度加深,呼吸节奏只有“心”——“元神”可以感知,反过来,识神对元神的干扰程度趋于细微。换言之,此时外界对人体生命的不良影响通道——“识神”受控程度已深,人体生命的自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人体生命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第三步:“旡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的“气”是“生之充”的气(参看本书第十二章《淮南鸿烈》)。以今日的理解,作为人体生命三要素:神、形、气之一,气,只是“听命”于神、形的“信息流”,所谓的“听之以气”,只是感知内环境神形间协调程度涨落的窗口。在庄子的寓言中,借孔子之言表达他对气的认识:“听止于耳,心止于符。”耳所听的只是声音,而心所“听”到(或者说感知更准确些)则是生命的节律(符),因此作为“静”的标准并不彻底。所以孔夫子说:“气也者,虚以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应作“炁”。本身非物非心(或曰“神”),只是“空虚”,是唯一悟道的时空。这一片“虚”不仅是“空间”的概念而且也是时间的概念。能虚则能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即指此。只有到此程度,才能叫作“心灵的斋戒”。

心斋并非修炼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修道——“坐忘”准备了条件。庄子还借颜回之嘴谈自己实践“心斋”后的体验:“颜回曰:‘回之未始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在我颜回没有实践心斋的时候。确实感觉自我的存在。当我进入心斋的状态时(得使之也),却忘却了自我存在。颜回问老师:我这是不是就叫做“虚”啊?孔夫子回答道:你已经完全领会“心斋”的要领了。行“心斋”的目的只是为深入修道创造内环境的条件,因为“唯道集虚”。而“坐忘”则可以视为继“心斋”之后深入修道方法。

(七)

虽然,“坐忘”寓言和“心斋”是分属于《人间世》、《大宗师》两文的不同的故事,但是,庄子设定的故事主人公却是相同的:孔子与颜回师徒俩。而且,谈话的话题都是心——身关系的理和法。因此,将此两故事联袂探讨,也许有相得益彰之妙。“坐忘”的故事也是从好学的颜回向老师讨教开始的:颜回向孔夫子汇报说,近来弟子修道有些进步。夫子说:“说来听听”。颜回说:“近来修道时,居然把仁义忘掉了。”孔子说:“不错,不过尚未到家。”过了些日子,颜回又见孔子,汇报说:“我有长进了,最近修炼时把礼、乐也能忘掉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没有修到家。”又过了些日子,颜回找到孔子,说:“老师,我真有长进了。”孔子请他说清楚些。颜回说:“我能‘坐忘’了。”孔子惊诧地问道:“什么是‘坐忘’啊。”颜回曰:“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借寓言中颜回之口,描绘了修道进入深度入静时的状态: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坠肢体),屏蔽了外界对视听的干扰(黜聪明)。离形体,去识神(离形去知)而达到与大自然之道无障碍地沟通,这就叫做“坐忘”。孔子说:能做到与大道相通则凡事不会有偏好之失(同则无好),变化亦如同万物一样无穷尽(化则无常)。你果然很优秀啊!今后我孔丘也要向你学习(而果贤乎!丘请而后也)。

“坐忘”虽然是庄周编造的寓言,对孔夫子所倡导的仁义、礼乐也不无揶揄之嘲。但是,“坐忘”所表达的是真养生修炼的要旨。修炼之际,必需摒弃一切识神的干扰,包括那些平日认为不能割舍的后天思绪(比如仁义、礼乐之于儒家)。否则,难以进入深层次的炼养境界。此非“事真修炼者”所难以理解的。《老子》说:“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皦。”做事须要专注(恒),也就是“识神”的高度调动,方有成就,才能观“皦”。然而,修炼则须要虚静,也就是将“识神”尽可能的抛开,为“元神”松绑,由“心斋”而进入“坐忘”,才能达到观“妙”的境界。只见《庄子》的调侃,而不见故事背后的深刻,这种评价无论如何也是不公道的。

(全文连载完毕)

上一篇:故弄玄虚的排酸肉 下一篇:撮谷道防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