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显示和身份甄别的会员制

时间:2022-10-28 04:53:35

信号显示和身份甄别的会员制

摘 要:会员制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组织形式,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普及行业很广。对于这一重要的经济现象,传统的解释主要从集体行动、行业自律及市场营销中的会员制歧视定价等方面来着手分析的。这些分析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未能涉及会员制组织的核心,因而本文认为有必要应用现代信息经济学等理论来对会员制进行重新解释。经过构建模型,我们认为,会员制组织的核心是一种作为信号显示和信息甄别的机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方面,不同特征的潜在入会者为享受会员制组织带来的利益,具有显示自己信号的激励;另一方面,为区别不同特征的入会者,会员制组织也有动力并通过潜在入会者的自我选择来甄别其信息(身份)。

关键词:会员制;集体行动;价格歧视;信号显示;信息甄别

中图分类号:F062.省略

会员制这一古老的组织形式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特有的功能和利益上的吸引力,在世界上迅速普及。会员制是由某个组织发起并在该组织的管理运作下,吸引人们自愿加入,目的是为会员的某种利益而采取行动或为会员提供具有较高感知价值的利益包。从古老的教会、行业协会到工会、证券交易俱乐部,从大型超市集团如沃尔马到一般规模的连锁店如天天洗衣干洗店,从高尔夫、网球俱乐部到车友、摄影俱乐部,从网吧、餐馆到大药房、书店,从移动通讯的VIP会员客户、银行的VIP会员卡到证券总会、银行家俱乐部……都实行会员制,会员制已成为我们身边最熟悉不过的经济制度之一。尤其在营销领域,会员制营销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并被实践证明是培养客户忠诚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美国,企业80%的营业收入,都是来自企业俱乐部会员。在世界500强中,采用会员制作为主要营销模式的有沃尔马、麦德龙、安利、玫琳凯等,而新兴的网络企业如ebay、阿里巴巴等也大多采用会员制。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解释世界。但对于会员制,目前经济学的解释主要集中于会员制的营销方面(即以一个差别定价(价格歧视)理论来解释会员制的存在)和集体行动方面。而会员制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功能含义远远超过营销中的价格歧视。鉴于国内外对会员制的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文献也几乎没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关于会员制的经济学解释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会员制经济学解释―――作为信号显示和身份甄别的会员制。

一、作为自律组织和集体行动的会员制

理性自利者个体为什么会自愿地加入行业协会、商会或工会等组织?答案是根据参与约束。我们知道当个体自愿选择是否加入某种会员制组织时,如果其加入该种组织所带来的利益不低于其不加入时能获得的利益(保留效用),他(她)将选择加入,并且他(她)必定期待能通过组织成员这种身份带来价值增加。问题是行业协会、商会或工会等会员制组织是如何实现其价值增加的?其背后的经济机理又是什么呢?

在人与人的交往和博弈中,由于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许多公共品的私人供给并不能达到社会需要的最优供给,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来增加必需的公共品的供给。同时由于竞争激烈,单个个体无法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存在潜在共同利益的个体能联合起来组织一个利益集团并能通过一些制度安排解决内部的搭便车问题、决策问题及利益分配问题,无疑将增强该集团在与其他集团交易时的讨价还价力量,进而增加集团的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

个体加入行会、商会和工会等会员制组织,目的就是通过这些组织的集体行动来获取来自合作的潜在利益,这种利益一般来自于以下方面:

第一,来自公共品供给规模经济和公共品供给增加带来的利益。一般地,公共品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如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在行会、商会及工会中,由行会、商会和工会而不是单个会员来提供某些必需的公共品供给亦可以获取来自规模经济的收益,如同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制定行业标准、从事有关商事交易纠纷的斡旋、调停或仲裁工作和进行工资福利谈判等方面都具有规模经济。

第二,来自减少内部恶性竞争及协调成员冲突所获取的收益增加。个体加入行会或工会,必须遵守行会或工会章程,遵照自律条款,而此章程中有很多的条款是用来规范会员间的恶性竞争行为,如禁止成员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倾销商品,禁止会员与雇主签订私下雇用合同,这些自律条款对于减少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利益损失无疑具有很大作用。同时,行会或工会也能利用其影响力来协调内部成员间的矛盾,减少成员冲突。

第三,来自谈判力量增强所带来的利益增加。谈判力量的增强来自于会员制组织能整合内部利益,用统一的行动来应对外界的压力,如行会在应对反倾销案例时采取集体行动来与反倾销实施国进行谈判,工会代表工人与雇主的谈判。谈判力量增强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与专业化知识相关,行会或工会可以组织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人员来代表组织与其他交易主体进行谈判,从而获取由于知识和信息增加带来的谈判力量的增强。

第四,来自合谋和院外活动影响政策及立法所带来的租值增加。行会或工会成员间可以采取合谋行动,设置某种壁垒提高进入障碍以减少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从而获取垄断租金。如制定行业标准,阻止某些不达标的企业进入市场;或阻止某些新的劳动力加入工会,减少由于工会垄断带来的租值的重新分配导致的利益损失。同时,采取集体行动,工会或行会能增强其游说能力,影响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获取来自政府的补贴或借助政府管制来阻止新竞争者的进入。

然而集体行动中存在不可避免的“搭便车”难题,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当集团成员人数众多时,成员之间对违章者的监督费用以及处罚其违章行为的执行成本太高。二是缺乏对集体公益事业做贡献的激励机制。做一件对集体不利的事,自己可以从中受益,并且由于集体成员较多,每个成员因此而分摊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做一件对集体有利的善事,自己所得只有1/n,而其他成员中的每一个所分享的利益也是接近于零。这样的好事即使有心想做,也会因为分散化之后谁都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因而失去其意义。这个极容易被人忽略的机制,使那些即使很善良、很有公德之心的人们,也会对集体事业存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动机。因而在提供公共品时,如果由私人来提供,则由于外部效应会使得个人收益少于社会收益而导致理性的个体选择搭便车,即希望由别人来提供公共品,自己免费享受公共品带来的好处。既然如此,那么会员制会不会因为会员的搭便车行为而使其走向无效甚至死亡呢?我们认为,以下方面的因素能保证会员制的有效运作,避免集体行动悖论带来的危害:一是会员制本身的内在机制,包括: (1)协会或工会会员是自愿付费进入的,协会或工会提供的产品只有会员才能享受,协会或工会可较低成本地排除非会员的消费。(2)协会或工会

提供的产品如信息服务、科研开发、价格协调、对规制机构俘获、市场工资信息和工作机会等而获得收益是一种俱乐部性质的产品,只有会员才能消费,且会员消费协会或工会提供的产品是非对抗性产品,即集团成员可以共享集团提供的准公共品。(3)个体加入协会或工会等会员制组织是基于该组织带来的收益与加入成本的比较,如果个体加入会员组织的收益低于不加入的收益,则没有个体会选择加入。而个体是理性的,在加入时,他必定考虑了会员组织公共品供给所带给他的收益和由他承担的成本之间的比较。(4)协会或工会在制定会员制章程时肯定也会考虑到了会员的搭便车行为,因而制定了减轻集体行动悖论的制度并设立了监管机构,如在会员入会时设置入会标准或入会资格,并经过资格审查或考核,只有合格的人员才能入会,或设立监督机制,定期考核,对不合格的会员进行惩罚等。二是其他社会机制和非正式制度如道德伦理、组织所形成的否决潜规则等,能有效地抵消搭便车行为的影响,避免会员制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如马威尔和奥立弗就指出,在集体行动形成过程中还有一个临界点机制(threshold),即当加入某一集体行动的人越多时,人们对加入此行动的顾虑越小,而不加入这一行动所需承受的压力则越大。因此,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奥尔森的公共物品困境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关键群体( criticalmass)理论(Marwell& Oliver, 1993)。会员制中的关键群体的行为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制约力量,使搭便车者感受到巨大的心里和社会压力,因而有助于抑制其搭便车行为。费尔曼和甘姆森( Fireman&Gamson, 1979: 8 - 44)则进一步把选择性激励区分为外在选择性激励和内在选择性激励。他们把奥尔森理论中的那些以组织大小、结构和权利分配为前提的选择性激励称为外在选择性激励,而把人们内心存在的团结感和忠诚感称为内在选择性激励。他们认为,奥尔森的理论过分强调外在选择性激励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认同感、团结感和忠诚感等内在选择性激励在社会运动动员中的作用。他们指出,人们一旦有了团结感和忠诚感,不但不会为自己的得失而斤斤计较,而且做出的牺牲越大,社会运动目标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就越大,目标实现后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内在选择性激励也是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途径之一。会员制中,会员的条件之一就是高度的认同组织目标和价值观,要求会员有很强的忠诚度,同时,来自内部的教育和传统也能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我们认为,作为会员制形式之一的行会、商会或工会等组织能通过行业自律和集体行动来增进其利益。

二、作为营销手段价格歧视的会员制定价

现有的对于会员制的分析大多集中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会员制定价方面,认为通过一个歧视定价(一般采用二级歧视定价),厂商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相对于采取统一的市场定价来说)。一般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厂商并不清楚消费者属于哪个消费类型,但并不意味着厂商将放弃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歧视的努力,而满足于对所有消费者提供统一的价格菜单。因为厂商清楚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并不相同,他们具有不同的保留价格,因而厂商可以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消费组合菜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现行市场上的会员制价格一般是对会员收取一个固定的入会费,但其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单价要低于非会员,而且会员能享受到一些特别的服务(如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推行个性化服务、送货上门、建立会员交流平台、参加会员活动等)。我们试图构建一个模型来说明会员制定价的原理。模型如下:

假定消费者具有如下偏好:

式中, V (0) =0; V′(q) >0; V″(q) δ1。qi=Di(p), i=1、2。厂商的边际成本为c。由于厂商不清楚消费者的具体类别,他设定一个会员制定价,对于会员收取一个入会费,但单价低于非会员,即对会员采用一个二部定价~T (q) =~A+~pq,而对非会员收取线性定价T=pq,其中c

以上的分析表明,会员制定价对于厂商来说是一种获取更多利润的定价方式。当然,当厂商面临很多竞争对手时,会员制营销模式也是一种培养客户忠诚度、留住客户和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市场的行之有效的方式。现实中,由于不同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客户群体不同,其所采用的会员制价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递增打折法、多维定价法、多产品定价法、销售时间差别定价法和现金折扣法。

第一,递增打折法。此折扣的程度视会员的购买数量而定,数量越多,折扣幅度越大。这种形式旨在用批量优惠来激励会员扩大购买量,实现“薄利多销”的目的;而会员也能增加其消费者剩余。

第二,多维定价法。此法使用两种或更多的元素来定价。如以会员入会的时间长短、其身份地位、其介绍的新会员的多少等因素来制定不同的会员价。

第三,多产品定价法。此法是将平常分开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捆绑起来面向会员销售,而向非会员则单独销售产品,但与单独销售每件产品相比,捆绑销售的价格有很大的折扣。

第四,销售时间差别定价法。此法指企业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不同时段的产品或服务制定不同的会员价。如电信和移动等公司的电话套餐,高峰时期收取高价,低峰时期收取低价,以吸引客户,培育客户忠诚度。

第五,现金折扣法。又称付款期限折扣,即对约定日期付款的会员给予不同的的折扣优待。以上概括的会员制定价虽然形式多样,但基本上是一种歧视定价,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培育忠诚客户。

三、作为信号显示和身份甄别的会员制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主要从集体行动和自律组织、会员制营销定价两个方面来解释会员制的存在及其运作原理。我们要问的问题是:进行集体行动和行业自律的组织形式有很多,为什么会员制是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会员制相对于其他的组织形式来说,其特别之处是什么?价格歧视的手段各种各样,为什么要采取会员制定价,依照会员的身份来进行价格歧视?而不是直接进行价格歧视?为什么只有特别的人才能加入某种会员制组织,成为其中的会员?来自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一种经济制度的出现和演进是人们为降低交易成本所做的努力,而交易成本的高低主要来自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因而在探讨会员制这种组织形式时,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中寻找可以更好地解释会员制存在的答案。我们的答案就是,会员制是一种信号显示和身份甄别的组织形式,其筛选机制能有效地显示会员信息,能有效地进行身份甄别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市场和社会中,非对称信息是一种常态,非对称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将使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交易或社会活动甚至根本不存在。显然,如果拥有私人信

息的一方(如旧车市场上的卖主)有办法将其私人信号传递给没有信息的一方(如买主),或者,后者有办法诱使前者揭示其私人信息,交易的帕累托改进就可能实现。现实中,这样的办法确实存在,如卖车的人向买车的人提供一定时期的维护保证,请独立的工程师或质量检测公司对车的质量进行检查等,因为对卖主来说,车的质量越高,维修保证的预期成本越低,所以高质量的车主提供维护保证的积极性要大于低质量的车主,而买主则将维护保证看作高质量的信号,从而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这就是所谓的信号显示(signalling)。而为优势当事人揭示其真实信息,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提供不同的保险合同供投保人选择,不同的投保人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优合同,如高风险的人选择与其风险相符的合同,低风险的人选择与其风险相符的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甄别或身份甄别(screening)。在研究会员制时,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协会、工会或其他的会员组织并不清楚那些想入会的成员特征(如其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能力、购买力和需求量),而潜在的入会者自己则知道自己的特征因而一方面会员为加入会员组织享受来自会员制组织的好处具有显示自己信号的激励;另一方面,为维护组织稳定和利益,减少组织中可能出现的集体行动困境,增强组织的团结、内部协作和凝聚力,也具有提供不同的合同条款和筛选机制(如收取不同的入会费、对会员进行分类分离等)来对潜在的会员进行身份甄别的动力。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模型来分析会员制在信号显示和身份(信息)甄别上的原理。

(一)入会的信号显示模型

考虑一个会员制组织(可以是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工会、行会或其他的会员制俱乐部)和一个潜在的入会者,潜在入会者的特征(如购买量、对组织的忠诚度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地位和职业能力等)θ有两个可能的值,分别为θ=1 (低购买量、低忠诚度、低职业能力等)和θ=2 (高购买量、高忠诚度、高职业能力等)。潜在入会者知道自己的真实特征θ,但会员制组织只知道θ=1和θ=2的概率,如θ=1的概率为p,θ=2的概率为1-p。潜在入会者在与会员制组织签约前选择是否入会s∈{0, 1},其中0表示不入会(不交入会费), 1代表入会成为会员(交入会费)。入会的成本为C (s,θ) =s/θ(购买量越大,每单位购买量的入会费越低,或对组织的认同度越高,加入组织的心里成本越低,或职位越高,越容易入会等)。组织在观察到潜在入会者的选择后决定对其支付w (s) (如企业对会员实行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良的服务,工会对那些忠诚度高的会员推荐更好的工作,其他的会员制组织对那些社会地位高、能力强对组织认同程度高的会员让其在组织里担任高层管理者或享受特别待遇等)。潜在入会者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该支付。如果接受,组织的期望产出为y=θ,潜在入会者的效用为U (s,θ) =w-s/θ,组织的期望赢利为π(s,θ) =θ-w;如果不接受,U=π=0。注意,入会的成本函数C (s,θ) =s/θ意味着不同特征的潜在入会者,入会的成本不同,正因为此,会员制才成为传递或显示有关会员特征的信号。①(注:①还有另一种情况,在该情况下,会员面临来自外部机会的挑选,此时是否是会员制组织的成员对于会员的身价如其工资、其提供的产品的售价具有很大的影响,如当某人是某个著名的银行家俱乐部的成员时,其市场价格会因为其成员资格而显著提高,因为银行家俱乐部成员这个身份充分显示了该人的能力、经验和资历,又如某企业加入了某会员制协会,同样可能该协会的身份表明其产品的质量、品位和品牌都是值得信赖的,因而消费者愿意为之支付较高的价格。这种情况亦可用我们前面的模型来说明,而且该情况也表明会员制组织是一种信号显示和信息甄别机制。)

为分析方便,我们假设会员制组织是非赢利组织或不以收取入会费来获取利润(大多会员制组织是如此,即使是采用会员制定价的企业,如前面所说其主要目的不是用收取入会费来获利,而主要是为了甄别顾客,通过会员制形式来培育客户忠诚度和维护客户稳定性),从而组织对会员的支付等于其对组织所做的贡献,组织的预期利润为零。

在对称信息下,会员制组织知道每个潜在入会者的特征,不管其特征如何,潜在入会者都将选择s=0 (不交入会费,不入会),此时低特征的人获得的支付为w (θ=1) =1,高特征的人获得的支付为w (θ=2) =2。但这种帕累托最优均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因为,给定组织不知道θ,其产出是y=p×1+ (1-p)×2=2-p,并按此支付w=2-p。由于0

在信息不对称时,组织只能观察到s而不能观察到θ,因而支付只能以s来定。当组织观察到某人不入会(或其为入会进行的支付低于组织认为必需的最低支付)时,认为他肯定是低特征者,而如果该人入会,则他有η的概率是低特征者,即η=μ(θ=1 | s=1)为当观察到入会者选择s时组织认为入会者是低特征的后验概率。精炼贝叶斯均衡意味着: (1)潜在入会者选择需交的入会费s(θ) (有时可能并不以入会费的形式来表现,而可能是为了入会而需付出的其他行动或费用,如为入某种教会,就需要长期地进行礼拜或参与其宗教活动)。(2)组织根据观察到的s得出后验概率μ(θ=1 | s)和确定支付w (s);使得:①给定预期支付w (s), s (θ)是特征为θ的潜在入会者的最优选择。②给定s (θ),μ(θ=1 | s)是与贝叶斯法则一致的, w (s)是会员制组织的最优选择。

均衡可能是分离均衡或混同均衡。分离均衡(separating equilibrium, SE)是指在均衡状态下,不同类型的潜在入会者(人)所选择的可被观察到的指标的最优水平是不同的,因而组织(委托人)可以通过观察该指标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我们先考查分离均衡:

就是说,低特征的潜在入会者选择不入会,高特征的潜在入会者选择入会。组织认为不入会的一定是低特征的,因而对其的支付为w (0) =1,认为入会的一定是高特征的,因而对其的支付为w (1) =2。容易证明, SE是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给定组织的后验概率和支付决策,高特征的潜在入会者选择的是入会,因为U (s=1,θ=2) =2-1/2=1.5>U (s=0,θ=2) =1。低特征的潜在入会者的最优选择是不入会,因为U (s=0,θ=1) =1≥U (s=1,θ=1) =1。另一方面,给定潜在入会者的选择,组织的后验概率是根据贝叶斯法则得到的,其支付决策也是最优的。并且,我们也容易证明,不存在其他的分离均衡。可进一步用图2进行分析:

图2中s*是组织设定的潜在入会者需交的入会费或其他行为表现要求, 1

两类潜在入会者的无差异曲线是不同的,高特征的斜率为0.5,低特征的斜率为1。因此,经过C点的高特征潜在入会者的无差异曲线与纵轴的截距必定大于1 (与纵轴的交点在A点之上),而低特征的截距必定小于1 (与纵轴的交点在A点之下)。也就是说,对于高特征的人而言,选择C点所代表的入会付出(s*)并且获得会员制组织的高支付(w=2)要好于不入会只获得低支付(由A点表示),而对于低特征者,选择由A点表示的不入会且获得低会员制组织的低支付(w=1)是最好的。这样,通过分离均衡,两类特征者都选择了最优的策略。

混同均衡(pooling equilibrium, PE)是指在均衡状态下,不同类型的潜在入会者(人)所选择的可被观察到的指标的最优水平是相同的,因而会员制组织(委托人)不能通过该指标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潜在入会者。这里,混同均衡指所有的潜在入会者选择相同的入会支付,此时,组织难以凭借是否入会来区分两类不同特征者,只能按其平均特征来提供支付。

就是说,在均衡时,两类特征者都选择不入会,会员制组织认为入会不显示信号,因而其支付等于期望产出,与是否入会无关。容易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均衡:给定组织的支付与是否入会无关和组织的后验概率μ(θ=1 | s=1) =η,潜在入会者的最优选择是不入会(不支付入会成本)。给定潜在入会者选择不入会, s=1是不可能事件,μ(θ=1 | s=1) =η与贝叶斯法则并不矛盾,组织不可能不选择w=2-p做的更好。图3给出了一种可能的混同均衡。

图3清楚地表明,δ1类消费者将选择线性定价模式,而δ2消费者得到了改善,因为他们的机会集合(线性定价和二部定价的下包络)得到了改善。他们增加的消费为:

D2-p-D2(p)

厂商也享受到了这一消费增加的好处,因为他在这些额外单位上的利润幅度为(-p-c) >0。更正式的,厂商从δ2类消费者身上获得的利润增加额为: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会员制是一种显示会员信号的组织形式,这是因为不同特征的潜在入会者其入会的成本是不同的,高特征者接受同样的入会条件的成本低于低特征者,从而通过会员制能把自己与低特征者区分开来。

(二)作为身份(信息)甄别的会员制

我们现在假设会员制组织先行,在潜在会员接受入会条件之前就提出一个合同菜单{w, s},潜在入会者选择其中一个与会员制组织签约,然后根据合约规定承担入会成本,在入会并完成组织任务后得到合约规定的支付w。这就是身份(信息)甄别( screening)模型。根据Rothschild和Stiglitz,[11]在身份(信息)甄别机制下,均衡状态下的会员制组织只能获得零利润,因为首先该组织不会选择导致负利润的契约组合。其次,会员制组织间的竞争会使正利润不可能存在。此时,不存在混同均衡。如图3所示,图中的C点所代表入会成本与会员制组织的支付组合(s*, E)看似一个可行的混同均衡,但是,如果甲会员制组织提高这样的契约,那么乙组织就可以通过提供图中阴影部分内任一点所代表的支付契约将高特征者吸引过来,但这样的契约对低特征者并无吸引力。这样,乙组织就能获得正利润,这与前述均衡条件相矛盾,而且,只要假定有混同均衡,我们总能找出这样的矛盾,所以,我们说在会员制的信息(身份)甄别机制下不存在混同均衡。对此,我们的直观解释是,在身份甄别机制下,会员制组织自主地制定支付方案,由于不同特征的潜在入会者其入会成本存在差异,或者说,由于不同特征者的入会成本函数在这里是一种“共同知识”,因此,会员制组织总能利用这种差异来提供特定的契约并通过借助潜在入会者的自选择来区分其不同的特征。

接下来考虑分离均衡。进一步,我们可以证明,与信号显示模型的多重均衡不同,在会员制的身份(信息)甄别模型中,分离均衡是惟一的(如果存在的话)。如图4所示。

此时,会员制组织向高特征者提供的均衡支付方案是:如果入会(或入会支出达到组织标准),对其的支付为2;向低特征者提供的方案是:如果不入会(或入会支出达不到组织标准),对其支付为1。此时,其他的支付方案都不构成均衡。如甲组织向低特征者的支付为1,但要求其入会或达到组织的入会标准,那么只要在该支付方案基础上降低对低特征者的要求并同时把支付制定在略低于1的水平上,乙组织就可以吸引全部低特征者并获得正利润。这也与我们对均衡的要求相矛盾,因此,此时的均衡是惟一的,即低特征者选择低的组合,高特征者选择高的组合。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员制的信息甄别机制可能连分离均衡都不存在(具体可参见Rothschild和Stiglitz[11])。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高特征入会者的比例较高,此时,他们宁可获得来自会员制组织的平均支付,也不愿为了入会而付出成本。

(三)一个小结

通过前面的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会员制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信号显示和信息(身份)甄别的机制,它能有效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从而提高交易或社会集体行动的效率。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会员制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组织形式,其发展在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越来越迅速,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现有对会员制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少数的也仅仅是从集团行动、行业自律及价格歧视等方面做了简单的研究,未能涉及到会员制这种组织形式的内核。来自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理论关于组织的一个根本推断是:组织的出现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程度及由其所带来的交易成本,通过内部的协调,实行组织价值增加。因而,通过利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工具,我们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了会员制是一种信号显示和信息(身份)甄别机制。

会员制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和经济现象,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我们认为以下问题对于会员制的研究至关重要:会员制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不同的会员制组织是如何实现其目标和效率的?如何界定组织中不同成员的权利并协调内部冲突?会员制组织与现有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会员制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规避这些问题?会员制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多大?如何从实证的角度来界定其作用?期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待经济学大家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2・

[2]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 [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4] [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5] [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甄别理论、教育与收入分配―――斯蒂格里茨经济学文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38-160・

[6] [法]吉恩・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7] 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 肖建中・会员制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0] Akerlo,f G・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Mechanism [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488-500・

[11] Rothchild,M・, J・Stiglitz・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ve InsuranceMarkets: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90(4), 629-649・

[12] Spence,M・1973, JobMarketing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87(3), 355-374・

[13] Stiglitz, J・,A・Weiss・1981,CreditRationing inMarkets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93-410・

上一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 下一篇:中国垄断性产业现行管制机构的问题与制度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