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元素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8 04:28:53

越剧元素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运用

越剧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剧种之一。源于浙江嵊县一带,因该地属于古越国而得名。乐曲优美动听,有戏曲中的轻音乐之称。它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式,主要声腔有南越腔、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五种。越剧的唱腔板式比起有的剧种要少,主要有中慢板、快板、散板、嚣板、连板,清板等。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屈原》。下面笔者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分析越剧元素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影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大家熟悉的一首交响音画作品,其知名度远远高于某些西洋交响乐。它的写作方法完全是按照西洋交响乐的曲式结构和配器原则,再加以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部分音乐元素而成,在世界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国戏曲和西方曲式结构的完美组合,也是中国民族化交响乐探索成功的里程碑。其蕴含在乐曲中的文化要义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该曲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的过程,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途遇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为好友,结拜为兄弟,后祝英台借机表达爱意但山伯并未察觉,当山伯知道后让其母去祝家求亲,可祝英台的父亲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英台在出嫁那天,途经山伯坟墓,大声哭祭,墓裂开,英台投入墓中,和山伯双双化成彩蝶。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戏最为脍炙人口。作曲家陈刚、何占豪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就大量借用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过门音乐、“十八相送”、“楼台会”等音乐素材。

越剧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主要体现就是戏曲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这几部分的音乐元素,现将在作品中运用到中国戏曲元素的部分呈示如下:

1.音乐开始,长笛优美的引子来描写这对相恋的男女化蝶双双飞在天上时的优美身姿,飘逸的音符勾起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惜,也表现了越剧的细腻,曲调清幽婉转,优美动听。在双簧管奏出的那段主题音乐,主要就是取自越剧的过门曲调。这段过门音乐优美绵长,使听者马上就能被其打动。

“草桥结拜”相爱的主题,主部主题用小提琴如歌的行板演奏出一段令人伤感的旋律,4/4拍,D徵调式,这段主题旋律恬静优雅,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此主题就取材于越剧的音调,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为乐曲增色不少,表现了两位年轻人纯真的爱情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中的冷暖人情,还有无法终成眷属的痛苦。接下来这段大提琴和小提琴形成对唱形式,“一唱一合”“一问一答”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对话的情景。

第二段由越剧的过门音调变化而来,B徵调式,2/4拍,音乐情绪稍有变化,节奏比较急促,音乐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情绪更加浓烈和坚定。结尾部弦乐用颤音的背景奏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青年的情感独白,配器清淡,手法简洁。

2.“英台抗婚”:音乐以大锣和定音鼓的阴沉音调预示着音乐情绪的转折,铜管乐粗砺的和声跟进后,更显得恐怖和阴森。这段主题主要表现自由恋爱遭到封建顽愚势力的阻挠,小提琴密稠的音符以急促的节奏使音乐现出更加焦灼、不谐和的音程以及缠绵悱恻的音调。展开部采用F徵调式,4/4拍,乐曲运用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的手法,深刻地反映出两位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坚贞爱情的决心。

“楼台会”:采用越剧“楼台会”的音调,旋律缠绵悱恻。大提琴和小提琴形成对唱形式,“一唱一合”“一问一答”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流泪互相倾诉爱意的场景。

“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3.“坟前化蝶”:凄厉的旋律再度响起,当呈示部的主题音调回旋于乐池时,我们仿佛看见两位年轻人美丽的倩影,但是若即若失,被其他的音调所掩埋。4/4拍,G徵调式。再现部运用了主部主题某些旋律音素,长笛以清澈飘逸的音符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已在坟前化成一对美丽蝴蝶,翱翔于蓝天,竖琴晶莹剔透的拨奏仿佛把人带入仙境,爱情主题再次出现,它强调了两位青年为争取自由婚姻,今生虽不能在人间结为伉俪,来世定能在天堂团聚。

全曲总共二十八分钟,吸收运用了民族戏曲演奏技巧中的加花、扩展变奏、技巧性的变化与对比,带复调因素的织体以及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的“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其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嚣板是一种自由板式,无板无眼,唱腔自由舒展,伴奏急促紧凑,有“外松内紧、张弛结合”的特殊效果。此手法的运用,使音乐形成尖锐对比,达到了很强的戏剧性效果。还比如在副部的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还把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运用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众多手法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的运用,使音乐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逼真,音乐表现力更具戏剧性效果,时而细腻婉转,时而激昂强烈,颇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戏曲元素运用在中国音乐中的成功典范。

(作者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音乐舞蹈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焦文彬. 《中国古典悲剧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②何占豪. 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从“梁祝”的创作背景及乐曲赏析谈起[J]. 图书馆杂志 , 2005,(03)

③王芳. 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J]. 希望月报(上半月) , 2007,(01)

④彭弋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 黄河之声 , 2008,(13)

⑤石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刍议[J].河西学院学报,2007,(01)

⑥张佩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艺术成就浅析[J].艺术教育 , 2006,(09)

⑦李天义.《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欣赏》,民族出版社,2009,(04)

上一篇:寂静的造型艺术 下一篇:唢呐在秦腔传统剧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