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断续穿插之法

时间:2022-10-28 04:15:11

读《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断续穿插之法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运用插叙的方法来叙事写人的作文。

(一)

先请大家看“一则日记”: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

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二)

其实这不是一则日记,尽管它真的好像是一篇写得生动细腻的日记。

这则“日记”,是从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选摘句子,组合成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粗体字组合起来就是前面的“日记”):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挑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接着顺势回忆: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昨天我去看爸爸……)

(接着继续回忆: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土不起的毛病……)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又开始回想: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接着顺势回忆: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校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道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接着又回忆一个故事:爸爸也不拿我当弦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最后写“爸爸的花儿落了”,“我”长大了。

(三)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断续穿插之法。

1 本文开头部分摘取句子缀合成的文段内容。其实写的是一件事:“我”参加小学毕业典礼。

2 对“我”参加小学毕业典礼这件事的记叙。是时断时续的,这就是“断续”。

3 “断”的目的。是为了用回忆的方式,“爸爸”的故事,这就是“穿插”。

4 “续”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断”。是为了再次穿插“爸爸”的故事。

5 文章的表达目的,就是用“详写”的“穿插”,来表现“爸爸”。于是,现场情境就写得“略”,“穿插”的故事就写得“详”。

这就是我们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学习到的“断续穿插”技法,这种写作技法的主要特点是:设置某一特定情境,在描叙这种情境时,运用“断续”的手法“穿插”几次回忆,通过这些“回忆”,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人或事,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置的情景与穿插的内容要有一定联系,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设置的情境是毕业典礼。穿插的内容是爸爸的病和爸爸对自己的教育。现实情境和穿插内容都和自己的成长有关。二是现场情境和穿插内容的接口处,要有一定联系,比如作者由襟上的夹竹桃花。引出妈妈的话,然后就由妈妈的话引出对爸爸的回忆,转接非常自然。文中几处穿插都有自然巧妙的“接口”。

也许有人说,这样做多麻烦啊,还不如精心构思、平铺直叙来得省力呢。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断续穿插法若用得好,其表达效果是平铺直叙不能相比的。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在写自己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中,穿插回忆病中的爸爸和爸爸对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长与爸爸对自己成长的期望、爸爸的病重和病逝形成强烈对比。文章内容曲折变化。抒情效果十分强烈。若用平铺直叙法写,效果就没有这么好了。

上一篇:关于脸面的教育 下一篇:《在节日里徜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