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牛结缘坚守一线的首席专家

时间:2022-10-28 01:52:35

面前这头原本趴卧着的公牛忽然站了起来,记者下意识地后退一步。

这种牛太大了,比人们常识中的足足大了一圈,站起时的气势像一座山在隆起,硕大的牛头伸过来近在咫尺,两眼雪亮,一副精力弥漫、跃跃欲试的架势。

记者身边的张丽君却向前走了一步,伸出手,温和地摸着牛头。那牛顺势摆了摆头,似乎很舒服,噗一声又喷了一下气,算是和张丽君打招呼。“没有事,它们都很温和的。”张丽君笑着对记者说。这位留着波浪长发、穿着雪白隔离服的科研女性已经和牛打了20多年交道,看见它们如同朋友会面一般自然。

眼前这个牛舍虽然宽敞干净,但10多头牛共处一舍,仍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张丽君丝毫不以为意,挨个看每头牛耳朵上的耳标,向记者介绍每头牛的情况。

“这头就是辽育白牛的种牛,你看它的头型方正、体形壮硕……”张丽君兴致勃勃地讲着。作为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现代育种与畜牧科技管理科科长、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畜牧师,张丽君是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编写人、“辽育白牛育种”项目主要完成人,和她的团队成员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三个自主肉牛新品种,取得了辽宁省,乃至国家牛育种史的重大成果。

“在畜牧业、尤其是大牲畜的现场科研领域,像张丽君这样吃苦耐劳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非常难能可贵,她取得的成绩让很多同行业的男性深感钦佩。”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和很多科研领域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工作不同,大型牲畜的育种科研工作多数是在牲畜的养殖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因此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脏、累、苦,甚至带有一定危险(例如被牛顶伤踢伤、人畜患病感染)。2002年,张丽君由沈阳市畜牧科学研究所调入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时,整个管理站的一线科研团队里,只有她一位女性。

刚刚调过来,张丽君就和她的同事承接了“辽育白牛育种”的项目。

这项目听起来不好理解,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原本只有役用牛(用来耕地),没有专门的肉用牛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肉种牛,人工采精后为养殖户的母牛人工授精,改良我们的本地牛种,这样才让市场上牛肉供应量增长起来。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量,我们国家必须培育属于自己的肉牛品种,否则一切都受制于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从2000年开始研究通过杂交牛来培育新的肉牛品种。张丽君到管理站时,选育新品种牛的工作落在了她和她的同事们身上。

“简单说,就是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我们设计条件的牛,然后进行选配,经过四代繁衍之后,培育出最优良的种牛。”张丽君说。

事情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例如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条件的牛,说起来只是一句话,做起来就是千万里的路程和数不尽的艰辛。当时,辽宁省内符合条件的优秀母牛主要集中在昌图、黑山、喀左等一带的养牛户中。从2002年开始,张丽君和她的同事长期深入这些地方的村户,通过当地的畜牧科技推广站,拿着配种员近些年的配种记录,带着一个五六百斤重的地秤(带护栏、用来给牛称重),挨家去敲门,向牛主人讲明来意,得到对方同意后,再进院到牛棚里,从众多牛里寻找配种记录上的那一头。然后核对这头牛的族谱,确定品种,测量体重,分析体型、外貌,诊断健康情况……折腾一大圈,一头牛的测量和登记工作才算完成。然后拖着地秤,在乡村的土道上磕磕绊绊地走到下一家,再敲门……就这样日复一日,一年当中大半年要在外出差,去的时候农村地里的苞米才一[[乍

扎] [乍

扎]]高,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冬天,积雪覆盖了割倒在地里的玉米秆。休整一阵,刚一开春又出发了。

当时项目经费不足,吃穿住行都要尽可能将就,农村、县城里的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在省城里司空见惯的公共设施在这里根本找不到。张丽君过去虽是个学生出身,没有受过多少苦的城市女性,但也是毫不介意地入乡随俗。

“其实当时没觉得苦,因为这样的肉牛育种项目在我省没做过,现实与书本和国外情况差距很大,几乎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技术和作法都要靠查资料和自身研究。所以在选育阶段,真恨不得每一家农户都走到,根本没时间想别的。”张丽君笑着说,别人说她干工作比老爷们都强,她也是哈哈一笑。只是有一次在外出差,恰逢女儿升中学,自己又赶不回去,只好通电话鼓励孩子――这些年的频繁出差已经让她亏欠女儿太多,母女俩长时间不见面产生不少隔阂。其实当天女儿在电话里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是你亲生的吗?”电话这端,平日里精明强干的张丽君听了哑然无语,随后就流下了泪。

两年时间的奔波,第一轮登记共统计了1万多头牛的族谱、体型等信息。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从近万头牛中进行筛选,选择符合条件的牛进行横向,随后又进入二代繁衍,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工作,在总结分析性能测定结果时,由于没有先例可借鉴,张丽君通过查询资料、自己研究,找出一套数据统计方法……苦和累伴随着年复一年的科研工作从未消褪,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做好每个环节,对任何瑕疵都不惜推倒重来。

直到2009年,第四代N牛终于育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进行现场审定,“辽育白牛种牛”正式宣告成功。

张丽君一战成名,她并没有利用这次机会脱离艰苦的现场科研,反而更加关注一线的工作。

“我愿意去现场,自己亲手做的事托底。常和牛打交道不觉得苦,脏也不算什么,习惯了。”张丽君说话总让人觉得既温和又开朗,“不过有一回也给我弄够戗。2013年冬天有一回,我们去养牛场测牛的背膘,那时候大冬天,牛棚里为保持温度挺长时间没开门,我们一进去,那氨气的味儿那个浓……这么说吧,这么多年我都挺不住,辣得眼睛都睁不开。那也得测啊,我们在牛群里挤来挤去,拿着设备挨个牛测量,又要保护仪器不被牛撞坏。结果刚做到一半,牛棚的棚顶还漏了,连冰带雪全都掼到我们身上了,从头到脚,那些牛一乱在你身边蹭来蹭去,你就想吧,那什么感受。说起来,我们这个团队,也确实挺能战斗。”张丽君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成绩是整个团队共同取得的,她只是其中一员。

科研工作者是值得尊敬的,长期在一线做现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尤其值得敬佩。15年来,张丽君经历了无数田间地头的严寒酷暑;无数次连续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或牛舍里进行胚胎移植操作;去屠宰车间测定牛内脏、肉质、肉重,加班到深夜赶写项目材料;坚持定期为基层技术人员和养牛户授课……仅从2011年以来,张丽君承担了国家或省级科技项目(课题)8项,研制地方标准5项,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论著)7篇,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项,省畜牧行业奖项4项,被辽宁省科技厅评聘为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除了科研之外,张丽君还参加辽育白牛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产业经济发展理念,创建适应辽育白牛品种资源特点和辽宁省产业实际的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的新成绩。另外在“沿江牛保种”、 辽宁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等工作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申请实施了多项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研和推广项目,推动了辽宁省牛业科技进步。

2015年,张丽君所在的科室接到编写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编制5年行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而“十三五”科技规划又是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闹醒氲降胤降闹厥映潭瓤涨埃在编制上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准确性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丽君与领导和同事凭借多年科研积累,以及对国际、国内及辽宁畜牧业科技的了解,通过调研、查阅大量资料、讨论分析、征求意见、起草、修改等工作环节,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写任务,上报材料字数3.4万字。编制工作得到了辽宁省科技厅和大农业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辽宁畜牧兽医局和科技厅采用。

在采访中,张丽君和记者聊了一些家庭的琐事,说起某一项工作时话题就不知不觉绕到她的女儿和丈夫身上。张丽君总是说自己亏欠家里人太多,好在丈夫和她是大学同学,了解她的工作性质,始终支持她,女儿长大后也愈发懂事,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工作时似乎遗传了她“女汉子”的工作作风,让她不免有些心疼。

“女孩子还是不要那么累。”张丽君说,有时看女儿把她们公司的工作拿回家干,非常辛苦,丈夫说孩子像她……

至于她自己,则依然奋战在养牛技术科研工作的第一线,用她的话说,手头还有很多科研项目悬着,需要尽快去做。

2016年,张丽君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同年,获辽宁省省直机关工委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初,张丽君被评为辽宁省三八红旗手。

上一篇:基于高管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价值流拓扑的节能环保产品营销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