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都市 第6期

时间:2022-10-28 12:50:41

平视都市 第6期

高楼相拥之后会生成气场,对外产生吸引力。城市经济学把这种气场的作用称之为“聚集效应”。高楼生成最大的气场在纽约。纽约的“场”主指对外的作用:气场之中,光怪陆离的氛围以及匪夷所思的暴富,通过媒体的放大,形成了交织相应、令人迷乱的绚丽光环。偶或,亦会有童心未泯的好奇心想要探究光环之中现实的城市。对于本身即是大熔炉的纽约,出炉的一切都是经过精心烘焙的。这,在纽约,是天经地义的!纽约是个舞台,台上站满了得道成精、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大师,他们以俯瞰的视角向世人描述着纽约的精彩。

而玛提奥·佩瑞科里(Matteo Pericoli),一位从意大利米兰“西漂”到纽约的插图作家、建筑师则用一种平视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另一个纽约。2009年,他出版了《我窗外的这个城市——纽约的63个视角》(《The city out my window——63 views on New York》)这本书,当时他供职在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yer)建筑事务所。在纽约,普通建筑师是件令人尴尬的职业。玛提奥不得不在上曼哈顿一间狭小的公寓内蜗居7年。那里既是工作室,也是卧室。每天身处这个局促的空间内,他不得不在床和写字台之间移动物品以腾出空间。在周而复始的腾挪之中,玛提奥总会不经意地探寻一下窗外的世界。

2004年,玛提奥终于能够搬出这间斗室。就在完成所有装箱打包之前的瞬间,他突然意识到窗外日夜陪伴的场景是无法打包搬走的。于是,他放下其他事情,拾起画笔,平实地记录下过去7年日日对视的画面。而后,玛提奥开始思索,纽约成千上万的高楼丛林中有数不胜数的窗户,每扇后面都有一个观察者。那么,每个人心中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纽约。这成为了玛提奥《我窗外的这个城市——纽约的63个视角》的起点。这是一本视角普通却很独特的书,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体和群体、观察和思考、窗内和窗外、片断和城市联系起来。

作为画家的玛提奥,在这本书里描绘了63个纽约的场景,而作为作家的玛提奥将63个场景转化为63个生活的背景,他邀请每位窗后的观察者从后台走出来,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舞台注释:每个画面的拥有者都写下两三句话来描述他或她眼前的纽约。

书中画面的索引都注明了窗口观察者的真实姓名和职业,为读者提供了画面背后的信息。人们往往会从综合的角度来描述城市:都市是用来装载多彩生活的;而另一个角度:多样的生活和个体构建了巨大惊人的都市。这种方式对都市居民而言尤为重要,在都市里每日的生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都市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而言,“民间话语体系”是庞大肌体细胞的表达方式。

63个窗景观察者的职业极为广泛,有音乐家、作曲家、诗人、新闻记者、建筑师、舞蹈家等等,他们的生活舞台各具特色,反映了纽约万花筒般的都市场景。生活在信息和商业爆炸的时代,某种意义上是现代人的一种痛苦:大量外部世界的干扰无孔不入地蚕食着我们私密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不得不适应快餐式的传媒和阅读方式。大量的文字阅读和纸质媒体在大众传媒传播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而视觉画面的传播占的比例越来越多。

于是,玛提奥在画风上采用了细腻、客观、白描式的表述方式,尽可能地令自我感受与客观观察保持一致,力求让观察者的旁白和读者的阅读成为主体,并尝试着把自己的作品与新的媒介方式结合。最近,他先后出版了两本iPad模式的书籍。

在中国都市的描述者中,也有两位插图作家采用类似的方式讲述了上海和香港的故事。“贺友直先生是中国连环画的大家,因为画的好,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华君武,读贺友直《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

终生从事连环画创作的贺先生在步入晚年时用简约的白描手法为读者再现了旧上海的市井民风。《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为现代人打开一幅尘封多年的相册。当年“东方巴黎”的十里洋场上云集着亚太的名商巨贾、名流淑女,而贺先生却将他的画笔转向支撑浮华艳世的底层市民的百态生活。通过疏密有致的布局,老道的线描,作者带领读者缓缓地行走于旧上海的街巷里弄,茶舍广场。画中并没有描绘旧时上海的流光溢彩,但却为它的光环铺了一层底色。贺先生的画笔使得升斗小民成为历史生活的主讲人。他的画笔亦是史笔,复活了一出人间话剧。

与玛提奥和贺友直同道的,还有一位英国人,彼得·库克森·史密斯(Peter Cookson Smith)。彼得长期在香港从事规划开发建设工作。2006年,彼得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版了《街道与空间——变奏中的香港城市设计》(《The urban design of impermanence——Streets, Spaces in Hong Kong》)。书中,彼得将视线集中到高楼脚下的城市街道,他描绘了香港狭窄的街道——在有限的范围内,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合作、谦让,而又保持距离的特点。这是香港城市有的技巧,借此产生了香港街道的生活氛围。香港人的居住空间有限,街道成为人们必然依赖的交流场所,而山地上的街道只有非常有限的铺砌便道,远远小于北京、上海的便道宽度。但港人却创造性地将商业、休闲、交通等全部内容放置在有限的空间里,在混乱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香港秩序。

《我窗外的这个城市——纽约的63个视角》《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街道与空间——变奏中的香港城市设计》的作者并没有以慧眼自居,而是以普通人的肉眼观察自己的都市,以白描的方式叙述都市中的生活。而成就他们犀利目光的是他们敏锐的阅世法眼。

上一篇:阅读革命:从朗读到默读 下一篇:后窗 第6期